多伦路

根发

<h3>  多伦路是一条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上海老马路,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旁边的闹市区里。这条外观看似平凡的小石板路,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h3> <h3>  这里曾是现代文化巨匠、文化名人、社会名流荟萃之地,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丁玲等都曾在此留下身影。</h3> <h3>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散布着很多座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名人为原型创作的雕塑作品,涵盖了民国时期名噪一时的文化巨匠。</h3> <h3>  多伦路,宛如一条蜿蜒在上海弄堂间的岁月丝带。阳光在斑驳的墙面上跳跃,唤醒了沉睡的旧梦。石板路在脚下延伸,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那或深或浅的纹路里,似乎藏着往昔的故事。路旁的法国梧桐,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同为这条老街撑起的一把把绿伞,阳光透过缝隙洒下,地上的光影便如梦如幻。</h3> <h3>  漫步在多伦路上,那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像是一个个忠诚的守望者。欧式的洋房带着精美的雕花和复古的红瓦,透着昔日的精致与优雅,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那些名流雅士在这里走过的风姿绰约的身影;而那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则有着上海独特的韵味,灰墙红瓦间,流淌着石库门人家的烟火气息,那长长的弄堂里,藏着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多少邻里间的寒暄问候。</h3> <h3> 多伦路上的老建筑和名人故居是其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 <br>  夕拾钟楼:位于多伦路119号,这座钟楼高18米,名字来源于鲁迅先生的文集《朝花夕拾》。</h3> <h3>  老电影馆:位于钟楼东侧,是多伦路上的一个文化地标。</h3> <h3>  王造实旧居:这是一幢带有巴洛克风格的洋房,位于钟楼对面。</h3> <h3>  鸿德堂:一座中式教堂,位于多伦路59号,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对中华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由美国北长老会资助和中国信徒捐款建造而成。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建筑的风格,在国内仅此一处,极为罕见。</h3> <h3>  薛公馆:位于多伦路66号,建于1920年,外观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庭院,门口有左翼作家联盟的党团书记冯雪峰的雕像。</h3> <h3>  多伦路145号住宅:建于1920年,外廊式建筑,坐北朝南假三层,砖木结构。这类外廊式建筑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最先引入沪埠的一种西洋建筑。</h3> <h3>  多伦路85号住宅: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具有复式人字形屋顶,外墙贴面为拉毛水泥,北立面门廊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h3> <h3>  这是一栋具有伊斯兰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建于1924年。最初是西班牙电影大王雷玛斯的私宅,后来被称为“孔公馆”,但并非孔祥熙的私宅。抗战时期,该建筑被日本军队占有,抗战胜利后成为孔祥熙的寓所。建筑立面呈弧形,门框及窗框为修长圆柱,上部为马蹄状拱券,装饰非常精美。</h3> <h3>  多伦路201弄2号:这是一幢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建造于1924年,曾是中华艺术大学所在地,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此召开成立大会。</h3> <h3>  多伦路,它是一条充满故事的路,是上海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它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流淌,既保留着历史的风貌,又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它就像一本打开的书,等待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去翻阅、去品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