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游(七)西安碑林 书院门街 湘子庙

上海小木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安碑林景区</b>,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类第1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18个特殊旅游景观、2020年11月,碑林获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p> <p class="ql-block">收藏汉代至近代各类石刻4000余方,被誉为“历史文化宝库 书法艺术殿堂”的“碑林博物馆”,正被围起来改扩建,太不幸了,</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历史和艺术价值巨大,中华大地首屈一指。</p> <p class="ql-block">除了博物馆门前小空地,周边环境相当不堪——各种小摊贩、乱停车……,大煞风景。</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而后历朝历代都进行了迁徙、修整和改造。</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碑林博物馆”,是在古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照壁、牌坊、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二庑等明清建筑,都得以保存,并遵循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泮池,古代孔庙中轴线前端的标志性水池,这里泮池始建于宋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水池呈半圆形,信由</span>诸侯之学,只可南面泮水,称“泮宫”;泮池中有泮桥,古代新生入学,要通过泮桥进入孔庙拜谒孔子,故入学又称“入泮”。</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坊,是明清孔庙的标配建筑,此元气坊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原坊上书有“太和元气”四字,寓意孔子思想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之源。</p> <p class="ql-block">围栏上方,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上部“碑林”两字,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则徐所书的,</span>而碑亭内收藏的《石台孝经》,被称为“迎客第一碑”,是真正的国宝,未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西侧的“石墨镌华——西安碑林名碑拓本展”,可以领略各种珍罕碑帖。</p> <p class="ql-block">宋代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使文庙、碑林、府学同在一处。据《京兆府重修府学记》碑载,这时的文庙:“总五百楹,宏模廓度,伟冠一时。”</p> <p class="ql-block">跨过戟门,左右两侧各有一亭,亭内陈列两件国宝级文物: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p> <p class="ql-block">唐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而得名,钟身正面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书的骈体铭文292字,是李旦书法仅遗于世的绝少手笔。景云钟以它自身独特的形制,精美的雕刻,古秀的书体,幽邃的声音,高超的冶炼技术,跻身于世界名钟之列。</p> <p class="ql-block">西亭内的大夏石马,是一件有“大夏记年”的文物,大夏即为大夏国,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匈奴人国家,马的腿部下方刻写着“大夏真兴六年(即424年)……大将军”等字样,是大夏国铁骑神骏征战南北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碑林中轴线两旁,矗立着7座清代建筑的碑亭,每座碑亭里都有一座巨大的碑石,均为满汉两种文字合刻,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亲自书写的纪功碑石。</p> <p class="ql-block">顺着这些碑亭,就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主体陈列——西安碑林,开始进入一个碑的海洋、书的海洋……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皇子安西王盛徳之碑,元至元十四年(1277),安西王到陕后的施政举措,深得百姓称颂,篆额者骆天骧,曾任京兆路儒学学正,所撰《类编长安志》是研究金元雨代西安用史地理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加圣号诏碑,元皇庆三年(1313),此碑上截刻元大德十一年(1307)朝廷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皇帝圣旨,下截的是当时中奉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待御史赵世延记述此事的跋文。</p> <p class="ql-block">“重修西安府儒学文庙记”碑,明成化十一年(1475),记载了明成化九年(1473)在陕西巡抚马文升提议下,西安知府孙仁组织对孔庙及碑林的大修情况,历经八个月的增建、大修、彩绘之后,孔庙碑林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院门</b>”,指的是从碑林到关中书院门口的一条步行街,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里面的关中书院。</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书院门”,已成为古都西安的书画荟萃之地,既有现声泼墨的作品,又有传世的精品展出;既有街头地摊,铺排出售,又有高雅之堂陈列标价……应有尽有,争奇斗艳,游览者爱好者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关中书院”,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p> <p class="ql-block">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但现在是西安师范学校——谢绝游客参观。</p> <p class="ql-block">明代工部尚书冯从吾塑像,据传曾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而被革职回家,从而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故修建了“关中书院”,历史上,书院几兴几废。</p> <p class="ql-block">之后,向东又陆续修建了长安县学、西安府学和文庙(今碑林所在地),形成了“书院门”文化一条街。</p> <p class="ql-block">书院门52号,<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佑任故居,</span>明清时期典型的关中四合院,配以宽阔的回廊及园林花草点缀,大门横匾“源远流长”,为于先生亲笔。</p> <p class="ql-block">故居是于右任二弟于孝先购入并作为全家住宅,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故居面宽三间,进深八十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由门房、前院、厢房、上房、后院及地下室组成,属砖木结构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故居纪念馆正式更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右任故居博物馆”</span>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门厅正中,于右任先生的雕像,再现了一代书法大师、教育家、民主革命先驱。</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东头,有宝庆寺塔及文保牌,“西安书院门”刻石,拍照留影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西安有个南门,南门里有座“湘子门”牌楼,牌楼下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气很大的</span>“湘子庙街”,街头有个“<b style="font-size:20px;">湘子庙</b>”。</p> <p class="ql-block">全国的“湘子庙”有十多处,传说西安南门里的“湘子庙”是八仙之一韩湘子出家之地,故历代以西安湘子庙为湘子文化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一座小小的寺庙,占地2亩半,东西长88米,南北最宽处7米,由寺庙区、南院和北院构成。其中寺庙区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由广场、山门、香泉、过殿(灵光殿)组成;后部分系大殿,即湘子殿。</p> <p class="ql-block">湘子庙,建于宋代, 是西安城内现存的道教祖师庙,湘子庙的格局定于明代。自明末到民国初,湘子庙一直香火鼎盛,后殿堂或被占或遭毁,解放后一直为清洁队办公处。</p> <p class="ql-block">庙内有“香泉”“奇槐”“月老像”等,可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