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明月清泉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古槐北路公园街002号,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总占地面积约为3.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闻名海内外的明代移民遗址、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 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0月,正式授牌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21年11月29日,根据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公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确定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p><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时期,当时战乱频繁,灾荒频发,许多地方荒无人烟。为了恢复生产,朱元璋实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洪洞大槐树就是当时的一个主要迁徙集合、出发地点。</p><p class="ql-block"> 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p> 根雕大门<div>  根雕大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是一种血脉亲情的体现。<br></div> “根”字影壁<div>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br></div> 献殿<div>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 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br></div> 祭祖堂<div>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br></div> 北门<div>  北门为仿明代单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由须弥座承托。正中圆门上镌刻“北门”二字,两边分别是“胜迹犹存”和“清槐独秀”几个小篆体字,意思是说,时光荏苒,在洪洞依旧可以找得到当年先祖们生活过的足迹。六百多年过去了,那颗牵动着亿万槐乡后裔的大槐树依然风姿秀逸、傲然独立。<br></div> 民俗村<div>  民俗村是依托洪洞本地特色的仿民大院,根据不同生活水平建造,有本地特色的打麦场、水井房、水磨坊以及茶楼等等,还有祈祷文运的魁星楼,那里每天都有“魁星点斗”表演。<br></div> 民俗村 民俗村 母亲石<div>  母亲石三个字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画家,同时也是洪洞人的董寿平大师的绝笔作品,把它称为母亲石是因为在它的西面就是被洪洞人称做母亲河的汾河,而这里又是移民先祖家的所在,它守护着我们的老家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就像母亲守护着她的孩子一样。<br></div> 广济寺 广济寺 一代大槐树(仿)<div>  一代大槐树(仿)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是“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为五尺,女庹为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周长有13米多,直径为4米多。<br></div> 千年槐根<div>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br></div> 摄于202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