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实行的是生产队制度。队里有两块很大的晒谷坪,在一座小山顶上,就着山势分成上下两块。旁边建有仓库。稻谷收回后,就都集中到这里翻晒,晚上还要各家各户轮流派人守夜。每到分配的时候,晒谷坪里热闹非凡。大人忙着算数、称量,小孩们乘机捣蛋凑热闹。</p><p class="ql-block"> 负责唱数报各家各户所得粮食重量的一般是那位我们叫“本德太公”的人。他年纪并不大,只是辈分高。我爷爷是“诗”字辈,他是“本”字辈,算起来比我爷爷还高一辈,所以我们称他“太公”。但我们又普遍叫他的亲弟弟为“叔”,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这位太公家里小孩多,他连生六朵金花,后来终于得了个儿子,很高兴,然而负担也很重。幸而他是一个很乐观开朗的人,常常可以听到他的笑声。特别在分粮唱数的时候。他总是大声的喊大家的名字,被叫到的就喜滋滋的走上来,担走自己应得的那一份。偶尔也有争执的时候,他也能镇定自若的摆平。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他大声喊:“成本德!本德太公啊!轮到你家了!”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他的老婆嗔怪的看了他一眼,赶忙上前去称粮。当时很奇怪他为什么这样叫自己,现在想来他也许是“穷快活”吧,这么重的生活负担,不开心一点确实难过日子呢。</p><p class="ql-block"> 他的老婆是我们那里出了名的舍得吃苦的人,白天出工做活,招呼一家老小,还经常半夜三更下河网鱼摸螺头,贴补家用。小孩子终于跌跌撞撞的长大了。他的三女儿和我是同学,上世纪80年代末在长沙街上不幸遭遇车祸过世,留下一个小女儿,他们心疼就接过来带了好几年。不多久,本德太公自己身患绝症,幸而有当医生的二女儿和女婿接去治疗,坚持了好些年终于不治离世。今年5月初回去路过他家,正巧碰到他的70岁冥寿,他的老婆、儿孙都回来了,去他坟上磕头。他的老母亲90多岁了,头上只有数得清的几根白发,牙齿也掉光了,看到我们呵呵地笑。本德太公,您泉下有知,当鞭炮响起时,您是不是还在快活的唱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