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有缘千里来相会,佛山祖庙叙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吴志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月13日初到广州受到张晓穗的宴请,当晚张晓穗就转来一则短信,说是我父亲抗日战争时的警卫员雷贵源的孙子在佛山工作,知道我来到广州后,想见见我,了却祖孙三代人的心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爷爷是吴岱将军(抗日战争时期)的贴身警卫员。爷爷37年在山西老家参加八路军,在115师四团团部,后来给吴将军贴身警卫员,后来跟吴将军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滨海军区。后来留在山东军区后划入华东野战军。我家有当年部队证明原件。后面证明人都是吴岱老将军的士兵签名。(1943年在山东滨海军区的证明人都是吴老将军)。作者张先生方便的话可以给我留言或加我好友。我现在广东佛山工作生活。[握手][握手][握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雷贵源,我并不生疏。1937年平型关战役之后,因为八路军损失较大,时任115师343旅686团组织干事的我父亲,跟随团政委杨勇、政治处主任符竹庭到晋东南扩兵,在牺盟会的积极帮助下,仅20天就补充新兵3000余人。686团补充千余人之后,仍余2000人,以686团、685团扩兵干部为骨干,抽调686团一部分班长,成立115师343旅补充团。团长邓克明,政委符竹庭(即38军113师337团前身)。午城、井沟战斗后,又抽调686团的侦察连、特务连编入补充团。1938年12月,343旅参谋长陈士榘奉命成立115师独立支队(亦称陈支队),下辖两个团,补充团为1团。1940年3月挺进山东,1945年跨海开进东北,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当年陈支队两个团进入山东五六千人,经过冀鲁豫时二团留给杨勇,一团仍有2000余人。解放后,我只知道38军裴飞正、郝世忠副军长,还有武世鸿、孔繁玉等少数军以上干部。据说,大量的山西籍战士都牺牲在齐鲁大地上,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开展寻找抗战老兵的活动,山东省有关部门在山东省鲁中监狱的宿舍区见到了已经93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雷贵源。把采访情况发表在报刊上,标题是《老兵雷贵源给开国将军当过警卫员》。其中讲到尽管已经转业半个多世纪了,但是雷贵源一直珍藏着一张记载着其22 年当兵经历的原始表格。翻开这张泛黄的纸,共24 行,代表着他当兵时的24 个岗位。其中, 最引人瞩目的是这三行字:1940 年7 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四团团部,警卫员;1941 年6 月份,山东滨海军区教导二旅四团团部,副班长;1943 年2 月,山东滨海军区教导二旅四团团部,警卫班长。这些经历,证明人均是吴岱。雷贵源讲述的一些具体细节使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丰满了。虽然十年来我多次去山东,但因为不知道雷老的具体居住地址,就没有联系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次到广州的第一天,就因为一条视频,了却了十年来的夙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月14日,与在佛山工作雷贵源的孙子雷振新联系上,考虑到他经常出差,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谢绝他来广州看我和安排午饭,约定17日下午在佛山祖庙门口见面,并发去我的照片,以便相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月17日,我们从广州到顺德,午饭后按时赶到佛山祖庙。在他们没有到达时,先简单浏览了祖庙,接到他们的视频后,在祖庙前见面,双方十分感动,双手紧握久久不肯松开。帮我们合影的警察和游客听说我们的经历后,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当时日本鬼子侵略进来,打到平遥,我们不打谁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与雷振新及其父的交谈中,得知,1922年,雷贵源出生在山西省平遥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一家人以种田为生。在他刚刚13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6人,艰难地生活着,经常靠要饭为生。为了自己不被饿死,也为了打鬼子让家人有好日子过,1937 年10 月,雷贵源和村里七八个年轻人一起去参军了。那时参加的是山西平遥县补充团九连,因为年龄小他当了一名勤务员。就跟着部队开始了艰难的战斗之路。用雷贵源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时日本鬼子侵略进来,打到平遥,我们不打谁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曾陪吴岱将军在山东开辟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已经转业半个多世纪了,但是雷贵源一直珍藏着一张记载着其22 年当兵经历的原始表格。翻开这张泛黄的纸,共24 行,代表着他当兵时的24 个岗位。其中, 最引人瞩目的是这三行字:1940 年7 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四团团部,警卫员;1941 年6 月份,山东滨海军区教导二旅四团团部,副班长;1943 年2 月,山东滨海军区教导二旅四团团部,警卫班长。这些经历,证明人均是吴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提及吴岱,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是提到他开国将军的身份,会令很多人敬佩。吴岱,1931 年投身革命,1933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吴岱参加了平型关、汾离公路、海陵反“蚕食”、岌山反“扫荡”、郯城、赣榆、石沟崖和莒县等战役战斗,为开辟和壮大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吴岱参加了抚顺、四战四平、辽沈、平津、强渡长江、湘西、衡宝和挺进广西等战役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吴岱在抗美援朝期间率部参加了一次至四次战役和西海岸防御战等大小战斗上百次,均取得了胜利。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11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雷贵源说,1941年1月,吴岱调任山东滨海军区教导二旅四团政委,率部在山东肥东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后不久,雷贵源调入山东滨海军区教导二旅四团团部,任副班长,就是给吴岱将军做警卫工作,这让他一直倍感自豪。他清楚记得,吴岱将军记性好,不用笔记,开完会就能回来传达内容,复述起会议内容来,几乎与原报告相同。凡见面之人、经历之事,均能记得很清楚,人名、地名多年不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至今难忘洪水淹死百余名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忆当年战争岁月,雷贵源感慨万千:“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根本体会不到那种苦。那时叫‘到敌后打游击,叫日寇不安息’。1940年8月,我们开始从山西转入山东,前后行程两个多月,每天都是白天卧藏,夜间行走。行军路上,鬼子据点不少,随时随地就会出现鬼子突袭,危险得很!那时,又没有车,完全是步行,战士们走得脚底都是血泡。转入山东后,条件更为艰苦,就是吃高粱米、地瓜干,用盐水漱口,用秸秆灰洗衣服,非常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件事让雷贵源记忆深刻,尽管已经过去这么久,但想起它老人依旧眼眶发红,忍不住落泪。那是在1942年的鲁南地区,当时雷贵源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四团政治委员吴岱的警卫员。那一天,部队文艺演出,因会议需要,雷贵源陪同吴岱到师部参加会议,没有观看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场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当他俩匆匆赶回时,发现一个特务连及一个警卫班的100余名战士全部被淹死,河滩上遍地是遇难战士的尸体。老人回忆起这件事,眼中噙满了泪水,“我和吴岱同志当时是放声痛哭,心疼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想起那些战斗时,雷贵源说就像一场场战争在自己眼前放映了一遍,最想念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那时为了革命真是出生入死。他不愿回忆过去的战争,战争让他失去了太多身边战友,太残酷了。最令他难忘的一次战斗,发生在1941 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雷贵源所在的部队刚刚由山西进入山东,就在费县小卞桥遭到了日军的突击包围。当时还是通讯员的雷贵源,冒着生命危险,牵着战马从壕沟里冲出包围圈,将危机情况及时传出,使部队获得了增援。即使这样,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我军仍伤亡惨重,原先200 多人的连队战到最后只活下20 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此雷贵源心中充满遗憾:“我们支撑了整整一天!人死了那么多,我和活着的战友是含着泪,就地挖坑把牺牲的战友埋了的,连块墓碑都没来得及竖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5年记者采访时要给雷贵源拍照,老人拿出老人挂满军功章的军装时,记者一下子明白了。尽管转业那么久了,雷贵源永远记得,自己曾经是一个兵, 一个当了22 年的老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问道,解放后雷老与我父亲有没有来往,雷振新清楚的记得,雷贵源离休后,想回山西平遥老家休息,给我父亲写信,我父亲的亲笔回信他们至今保留在淄博老家。在我再三询问下,才知道我父亲回信教育了雷老,要服从组织安排,在自己战斗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休息,发挥余热。直到老人两口去世后,才魂归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欢乐的时光总是流逝的很快,相聚虽然短暂,老一辈的战斗友谊给双方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当年父辈的战斗情景,仍不断映现在自己的脑海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