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爱无边,共筑心的长城

孙文笛

<p class="ql-block">作者:孙文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读的《道德经》,编著是李安纲。关于李安纲的介绍书中基本没有提到,先前我以为他是世外高人,或许是一位道士或者和尚,但是百度搜索以后,又看到他可能是山西的一个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初读《道德经》,确实感觉文字晦涩难懂,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读的是什么。直到读了后面的李安纲大师的解读,才恍然大悟其中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道”字从首又从走——这就是李教授对“道”字的拆字分解。首就是我们的脑袋,走,就是行动,做事情。用大脑思考以后再行动,那么我们做的事情就不会漫无目的,不会随意而为。</p><p class="ql-block">所以行动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只有经过大脑的思考,才能够产生满意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字的解释也让我感觉十分惊奇!双人十四下面是一心,就意味着:“万众一心”!怎样才能“万众一心”?《道德经》给我们的答案就是有思考的行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作为,大家自然而然就会万众一心,从此如同水流势下,巨浪奔腾形成的一股博大的力量,直至排山倒海,势如破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滴水的力量很小,但是它持之以恒,能够水滴穿石。一滴水的存在很微弱,但是千千万万颗水滴凝聚起来,就是巨澜狂涛!所以“大道如水,从善如流!”《道德经》让人震撼的就是字面上的解释!不需要太多的赘述,请你默默地去思考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让人心情平静。古人用“静若止水”比喻一个人的文静,娴雅,而《道德经》却让人“守静笃”、“清静如水”。在宁静中去思考,去慢慢地感悟和体会。我们每个人都处身在社会中,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都是通过个体去表达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别人怎么去想,怎么去做。因为人的性格不同,想法不同,看待事物的认识也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无法从自己的纬度去思考别人,而是要从世界的纬度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世界的纬度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相对于个人的纬度当然要复杂得多!所以要想认清人和事,多角度地思考和定位就是一门大学问。多角度的思考,可以试着给自己变换角色。假如我是张三,从他的性格脾气,以及行为方式去分析,我会怎么做?如果我是李四,那么我又会怎么说?多元化的社会,多层次的角色,让我们习惯于思考和观察,然后再去做事,处理身边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静”不仅能够让你深思,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所以“静“的确是我们每个人品德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这几句话非常深刻地将读《道德经》之后的人的行为刻画出来。“闻道而行“是真正的彻悟,所以是行动,是做事,而不是演讲和吆喝。只说不做不是道德,只做表面学问,而不去用心观察,就是假惺惺,伪君子。真正做事的人,总是会对自己不满足——做的太少了,没做啥呀!好事做多了,都是平常事,所以无需标榜,无需专门做样子给别人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如慧能法师和神秀的故事那样,神秀挥笔写下:“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慧能法师听别人读完此诗以后,立刻随口吟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法师的诗,很明显地讲出了“有”和“无”的变化。正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样,“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事物不仅在现实中发展变化,同时在时光的行程中也在不断改变,所有“有”和“无”相生相克,而不是永远地菩提生长,永远地明镜非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只有上士闻道,才会立即行动,立即改变自己的生命航向,奔向正确的大道征程。</p><p class="ql-block">中士对于大道的觉悟不足,处在模棱两可的状态之下,似懂非懂,似明白又似乎不太明白。而下士,反道德而行之,活着只有虚假的表象,或者直接撕下伪装的遮羞布,坏事做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说实话,读到这一章的时候,真的是让人感叹喟不禁了!对于道德似懂非懂的时候,只是有个对和错的概念,但是真的没有想到,“道德”居然可以从个人而影响到“家天下”,再到乡到国,直至普照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也不再看这几句的文字翻译,而是直接写下了自己的理解:“修此道德于自己一身,那么自己必然身心健康!修此道德而传播到全家,必然家庭和睦,万事如意!修此道德而达到乡里,必然乡邻相处融洽,互帮互助!修此道德传遍一个国家,那么国家必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修此道德于天下,必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世界和谐美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五十四章言尽道德之不言,语尽繁华之慧根!</p><p class="ql-block">道德五千言,深刻揭秘了人生的智慧,宇宙的航向!由此,我忍不住惊叹:老子天下第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