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死在生前方为道》</p><p class="ql-block">●周霄山</p><p class="ql-block"> 死在生前方为道,是道家哲学的观念,它强调的是通过在生前领悟死亡,真正悟知生命的真谛和道。也就是,我们应该尽早地思考有关死亡的问题,而不是等到死亡快要来临的时候才去思考它。因为通过提前思考和悟知死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悟知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利用我们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道。</p><p class="ql-block"> 死在生前方为道,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在中国哲学中,死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死在生前方为道这句话强调的是通过思考和悟知死亡来达到对生命和道的真正理解。这种思想与道家哲学中的道法自然的思想相呼应,即认为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来生活,不违背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中国哲学中有向死而生观念,这个观念强调的是在面对死亡时,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命。通过思考和悟知死亡,我们可以更加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从而更加积极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p><p class="ql-block"> 在道家思想中,生死被视为一种自然循环,而非绝对的终结。生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长短,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体悟生命的无限意义。死在生前方为道,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生命的旅途中学会放下对生死的执着,超越肉体的生死,追求精神的不朽,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道的精神。我们通过修心养性,培养虚静之心,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种生活实践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还能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在道家看来,过度的物质追求会束缚人的心灵,使人失去对生命真谛的悟知。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精神的超越,摆脱物质的束缚,以实现真正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死在生前方为道”是对生命态度的深刻诠释,它引导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超越物质的束缚,悟知生命的真谛。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满足而忽略精神生活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培养虚静之心,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同时,这种生活态度也能够启发我们去悟知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与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谓的“三生”,就是前生、今生、后世。前生与后世,都是看不见也不可言的,只有现世今生,我们的灵魂借助于肉身,借假修真,才能感受到和可言的。而当我们的肉身死亡消失了,我们的灵魂就复回了道。也就是,我们的灵魂来处与去处是“道”,我们是生从“道”中来,死复回“道”中去的,如此往复不止。我们只有通过累世的修行,最终使自己的灵魂越升到更高维度时,才能暂停如此往复。</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对待生死分为三种人:顺生而生的人、向死而生的人、过度求生的人。在这里,老子关注的是人的处世方式和对自然生命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他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也,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就是,人的一生,属于生的方面的,有十分之三;属于死的方面的,也有十分之三;原本是属于生的方面,因自身把握不当,结果却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人们将生看得太重,违背生命发展的固有规律而自益其生、养生过度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所谓顺生而生的人,乃善摄生者。养生不仅是养身体,更需要养精神,就是精神的修炼。理想的养生能使人超越生死门,让生命获得灵性,焕发光辉。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就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过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这种人顺应自然,通晓天地之理,故能全生。第二种人,向死而生的人,或者说背生而生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或刚愎自用、或暴躁强横、或胆大妄为、或争强好胜、或毫无节制、或心放任性,皆有其取死之道,属于“自作孽,不可活”之类。第三种过度求生的人,他们极度贪生怕死,过于自爱,反而损耗或丧失了生命。这又是为什么?大概是为了求生,或者求功名利禄、名闻利养,劳心苦力,殚精竭虑,过度损耗生命,不能惜身而殉。</p><p class="ql-block"> 老子悟知了生死矛盾的复杂性及生死转化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提示人们对生命现象、对人生要有一种清醒的理性的认识,告诚人们要遵循生命的自然之道和固有规律,使自己的生命沿着正常的轨迹发展下去。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人们之所以不知不觉中轻视死亡,是因为他们太想求生了,太想活得更好了,太想获得更多,努力“增益”自己的同时,却“减损”了自己。所以那种不刻意求生的人,胜过过分爱重生命的人。</p><p class="ql-block"> 老子强调万物的自然性,万物之生或死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万物生命的持续也不过是任其自然而已。老子认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死变化都是由来自于自然之“道”中的阴阳二气所决定的,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作为万物中的一员,人的生命和天地万物的生命同理,生死的变化都是由自然之道所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道家哲学从更宽广的宇宙自然建构理论基础,对于生死,道家的观念是:生死是流转状态,所有的流转仍在宇宙整体中,没有生,也没有死。一般人视生与死为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因为乐生,所以畏死,对死亡有无尽的恐惧与哀伤。不过,从宇宙的角度来看,生命的死亡却是循环性的诞生力量,任何物质的败都帮助了其他生命的成长。人们哀伤于死亡是生命的消失时,却未发觉这个消失也是再生的力量,就是宇宙的“生生不息”,也是庄子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流转。</p><p class="ql-block"> 生与死都是自然,都拥有相同的重量与意义。辛劳一生,年老体衰是自然给予的疼惜,因为有衰老,必须学习放慢生命节奏,学习物质以外也可以安逸享乐;相对于年轻时的打拼,年老时更应该享受放下责任的轻松自在、归属于自我生命的快乐。庄子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也就是,死亡变成生命的休息状态,结束所有的劬劳与奋斗、名利的争斗与羁绊,而得到休息,生命回归本原。</p><p class="ql-block"> 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与道同体。”也就是,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与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他还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悟道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灵魂的超越与升华。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也就是,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休息。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也就是,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p><p class="ql-block"> 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所以“生之来也不可却,其去不能止”。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有一重要的解释:“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生死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者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也就是,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说“生”是“生”,但对“死”说“生”是“死”,对于“生”说“死”是“死”,但对于“死”说“死”是“生”。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从不同的立场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