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_袁野、手卷_倪有鱼展、宝龙美术馆

weiqiang

<p class="ql-block">从时间以称世,以空间而名界,故名世界。在这样一个颠倒梦幻的人生世界里,万事皆有尽头,好坏亦是如此,一切都在交替前行。我们无法预知与掌控,对于无常,我们必须习以为常。</p><p class="ql-block">艺术于我亦然,或许某天也会戛然而止,创作从不会成为我的执著与羁绊,至于成为艺术家并呈现此展,无非造化使然。</p> <p class="ql-block">如此,我的创作,更像一场巧借艺术之名的修行,自09年抄录《金刚经》,至今已千部有余。2019年始,我的抄录不再以书法呈现。画布成为载体,文字无限叠加,终于一片混沌,心却逐渐清明。瞬息万变的大时代里,干扰我们的何止语言与文字,只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才能冲破一切无明与烦恼。因此,色彩与形式从来不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我们之所以需要艺术,就是为了传达言之不能及,耳之不能闻,身之不可感,意之不能达的境界。再珍贵的艺术品也会消逝,但若其能帮助我们养成静观本心的能力,才是亘古常新的。</p> <p class="ql-block">世间至理,都是平实且朴素的,佛说诸经,唯《金刚经》始从穿衣吃饭,洗足敷座。他高于生活,又超越宗教,那些被神秘色彩淹没的思想智慧才得以重新梳理发掘,艺术无非锦上添彩,自当物来顺应。</p><p class="ql-block">这样一场展览,我们不妨闭上双眼,关闭逻辑,把时间交给自己,让心归于安定,心美世界就美。至于艺术境界,雅俗高低,不过碌碌尘劳,物理变化,皆可抛于思虑之外。</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无宗教主义者,站在局外者的角度去思考展览的本真。从2009年起艺术家反复抄写了《金刚经》1000多遍,而这种反复的抄写行为既是自我反思并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也是开悟的过程。对于袁野来说,这场展览关注的不是作品形式的本身,而是作品营造的这个能量场,让大家感受到平静的力量。于我而言这场展览是一种延续性时间线的行为艺术以及与观念的碰撞,策展变得更加抽象且充满挑战。佛教文化既是一种规范我们言行举止的立世哲学,更是让我们在生活琐事缠身时学会换种思维角度并与之和解的一剂良药。袁野的创作过程本身是治愈的,他用潜意识去捕捉背写金刚经时生出的转瞬即逝的念,然后去梳理让它们归于平静,自然的落到画面上。这是他独特的创作方式。也是这位90后艺术家尝试将东方哲学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一场实验,更是对古人智慧结晶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艺术的最高价值在于精神性。人类用千年万年的时间去创造并解释何为艺术。它的存在及表现形式没有局限:它时而虚无时而严谨,又永远像生活的光让我们的心灵世界更加精彩。</p> <p class="ql-block">“无量”完美的诠释了艺术的无形无边界性。而袁野创作的“须弥”、“十方”、“无我相”、“无量”等系列作品 ,都是在用艺术的方式将“无常”“无我”的佛学观念融入到作品,解释什么是人生的修行,以及对过去,现在,未来等世界观宇宙观的探讨。</p><p class="ql-block">策展人 张侹笠</p> <p class="ql-block">宝龙美术馆,“倪有鱼:手卷”正式拉开帷幕。展出的三百余件作品,涉及艺术家十余年来在绘画、装置、雕塑、摄影、拼贴等多重媒介的全面探索。</p><p class="ql-block">这是宝龙美术馆首次将1号圆形展厅用于呈现单个艺术家的作品,也是开馆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艺术家个人展。</p> <p class="ql-block">倪有鱼,1984年出生,常居上海。从 2005年起,倪有鱼在上海开始当代艺术展览的策划和艺术个案的批评写作。</p><p class="ql-block">移动观看,散点透视,是古代手卷画的一种重要特质。此次展出的三百余件作品,按照关键词,以一种线性的排列方式,在超过540米的展线内依次延展。</p><p class="ql-block">展览所涵盖的关键词包括:门、工作室、刻度、帷幔、博物馆、博览会、园冶、遗迹、穹顶、丛林、标本、宇宙等。走进展览现场,如同打开艺术家个人世界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观众将被引导从1号厅开始,如同观看一幅徐徐展开的巨型的山水长卷,移步换景,螺旋上升至1号厅的最高点,随即转入3号厅。展览中近半数作品是第一次在国内发表,并涵盖艺术家近年的重要新作。</p><p class="ql-block">“这种空间的观看形式,就是螺旋的移动观,恰恰符合了中国画首卷逐层逐渐、散点透视、循序渐进的观看方法。”倪有鱼说。</p><p class="ql-block">十余年来,倪有鱼以一种超出常人状态的热情投入日常的创作,逐渐积累出了庞大而复杂的作品系列,这些系列之间纵横交错,互文关联,逐渐由点至线,由线至面,缓慢编织出一种网络的系统。</p> <p class="ql-block">展览开幕当天,举行了展览论坛。由批评家朱朱、写作者夏寒以及倪有鱼担任嘉宾,围绕展览主题展开深度论述与交流。倪有鱼分享了他创作背后的故事、创作的初衷以及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日常。</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观众进入展览现场,第一件看到的东西是一个“木偶”。倪有鱼说:“1990年代,我要买变形金刚,我爸不给我买,因为要他一个月的工资。我就盯着他花了两天时间,像监工一样看着他做了一个木头机器人给我。然后我在上面,用蜡笔画了变形金刚的脸。有些残留的颜料,现在还能看到。我希望展览的开头是一个轻松的印象,让大家不要在一个很严肃的艺术品中开始。”</p><p class="ql-block">他曾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凑齐了365天不同生产日期的物资产品。每一个标识拍了照,生产日期都被放大在照片里面,按照日历的形式排列出来,在展览上展示。“每个人都能在墙上寻找到和自己有关的时间意义。”倪有鱼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