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读书札记(7)《秋声赋》

虎踞龙景

<p class="ql-block">  《赋》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秋声赋》文章背景:作者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一生历经艰辛,宦海浮沉二十多年,几次被眨,长时期政治斗争,感到心力交瘁;回首往事,屡次被眨,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庭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的短暂,感伤于怀,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特别敏感。故五十三岁时写的本篇赋,流露出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寞,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借以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溶入了作者对宦海浮沉,人生智暂,深沉的感概。同时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非的庄子思想。</p> <p class="ql-block">  这是篇具有散文的笔调,赋的铺陈手法和诗歌的形象,意境韵律的优秀散文赋。本文的主题,是通过秋声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对秋的悲感,融入作者对政治生话的深沉喟叹。</p><p class="ql-block"> 在《秋声赋》中,欧阳修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声音,表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他写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表达了对人生中各种忧虑和劳碌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颇丰,成绩斐然,被称为“一代宗师”。其对中国文坛影响深远,唐代八大家中的五人,即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出于欧阳门下,可见他的眼光和气度非常人可比。</p><p class="ql-block"> 在文学方面,引领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让宋代散文的风气走上一种平正通达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的散文文字精炼直接,却暗含着波折,似澄净潋艳的一方曲水,纡徐委婉,含蓄蕴藉,说理透彻。他的《秋声赋》写道:何为秋?“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它的色彩,凄惨暗淡,烟飞云散;它的面容,清新明净,天高气爽、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凛冽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静,山林空旷。</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从秋色、秋声、秋气、秋意四个方面形容秋,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悲秋之概和政治、人生深沉喟叹,基调是低沉的,感伤的,思想情绪的取向也较为消极和沉郁。应该说这正是作者庆历新政失败以来,政治上、思想上极度苦闷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自宋玉《九辩》以来“悲秋”之慨在宋代的一种继承和延伸。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题材的悲秋传统,影响颇为深远。</p> <p class="ql-block">  《秋声赋》这篇散文分为四段:</p><p class="ql-block">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展开对秋声的描绘;</p><p class="ql-block">第二段: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p><p class="ql-block">第三段:全文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p><p class="ql-block">第四段:从沉思冥想中清醒走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心境。</p><p class="ql-block"> 其写作特点:</p><p class="ql-block">1、大量运用比喻:秋声传人情,景物融情感;</p><p class="ql-block">2、以景物喻人,对比映衬,独具匠心;</p><p class="ql-block">3、骈散结合,铺陈押韵,具旋律美。</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秋声赋》不仅是篇优美的散文,也是欧阳修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他的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滿感性和理性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