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探秘弘济桥一一从赵州桥和弘济桥想到的》</b></p><p class="ql-block">前不久,我和夫人去邯郸永年县广府古城的弘济桥看了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弘济桥是鲁班的妹妹建造的。外观桥型和赵州桥几乎一模一样,宽窄大小、长短高低都差不多,尤其是桥上的各种石雕精美绝伦,格外引人关注。桥名也几乎相同,当地百姓都知道弘济桥就是安济桥(赵州桥)的姊妹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手触摸千年石桥,与古人对话。据说这玩艺儿叫“腰铁”或“蜂腰”,大的有20几公分长,10余公分宽。小的有10余公分长,6、7公分宽,是古人为了让桥身坚固,在每两块大石头中间,用它来进行加固。</p> <p class="ql-block">弘济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采用敞肩拱结构的石拱桥,是一座没有被人为破坏性修复的古桥,它的再次发现和保护,将会影响着全球桥梁建筑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将弘济桥与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赵州桥(即安济桥)作一对比:</p><p class="ql-block">一、两个桥的出生年月几乎一样,都是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595年—605年)。评价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科学水平极高、艺术形象极美的古代石拱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桥名也几乎相同,一个叫弘济桥,一个叫安济桥(赵州桥),都属济子辈的,哈哈哈,这是开玩笑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两个桥的出生地都在河北,赵州桥在石家庄赵县(赵州),弘济桥在邯郸永年县,相距100多公里。邯郸古时也是赵国国都,估计和赵州桥关系紧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桥的型态也几乎一样,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采用敞肩拱结构的石拱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美的雕刻,历经千年磨历,依然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弘济桥由于没有安济桥(赵州桥)有名,因而,受到人为的破坏极少,至今,保存千年以前的状态依旧,真的让人感到惬意。每块石板就像搭积木式的,将整座大桥支撑着越过了千年的洪水、地震等灾难。而安济桥(赵州桥)却因为50年代经过整修,用钢筋和水泥等现代保护措施加固和美化了这座名桥,现今已经很少看得见千年沧桑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弘济桥也有向人们传说的张果老和柴王爷路过该桥的传奇故事。你看看,这样的车辙痕迹,多么真实和有历史沧桑感。石头都磨玉了,看着都这么光滑,这可不是人为的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头雕刻的肌肉感,真的可以媲美18世纪西方美学的人体肌肉模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桥面上的石板中,偶尔还能发现远古的三叶虫等软体古生物化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可是千年的寿桃哟。看看,这形态!这曲线!是多么的优美呀。这石头上白色的包浆和石头本身的纹路,历经千年的粗糙感和工匠雕刻的细腻感交相辉映,真的是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估计是因为战乱的影响,好多石栏杆并未雕琢。这就和重庆大足石刻一样,也是因为战乱,有部分雕刻也都没有雕琢完工保存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同样两座大石桥,又都保存这么好,历经千年而不倒?为什么赵州桥这么有名,而弘济桥就落寞了呢?知道者少之又少?我认为有三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决定传播度。安济桥(赵州桥)地理位置显赫,紧临河北省会石家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知晓度高。弘济桥在河北邯郸紧临广府古城。近现代由于历史的变迁,这里逐渐没落,知晓度低。知晓度的高低决定传播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文化符号决定知名度。安济桥(赵州桥)具有很多文化符号,如河北民歌《小放牛》(赵州桥什么人修),戏剧、名人撰文评说,神话传说(张果老柴王爷推车上桥)等。而弘济桥就没有这么多文化符号,所以,几乎一样的石桥,知名度差异巨大。</p> <p class="ql-block"><br ></br></p><p class="ql-block">三、后发优势决定持久度。绿水<span style="font-size: var(--n-font-size); color: var(--n-text-color); font-family: v-sans,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egoe UI", sans-serif, "Apple Color Emoji", "Segoe UI Emoji", "Segoe UI Symbol";">青山</span>就是金山银山<span style="font-size: var(--n-font-size); color: var(--n-text-color); font-family: v-sans,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egoe UI", sans-serif, "Apple Color Emoji", "Segoe UI Emoji", "Segoe UI Symbol";">,这个真理用在弘济桥上再恰当不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依我看,这么完好的一座大石桥,就是一个金饭碗,从现在起,应做好几件事:一是抓紧申报世界遗产,可以和周边广府古城、阿皇宫,响堂山石窟等一起联合申报。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编撰和收集有关的民间故事,编辑成册广为传播。三是加大保护力度,筹集資金,在河上做一个巨大的玻璃展厅,完整地将弘济桥保护起来,不要让它再受风雨的侵蚀,同时结合桥梁建筑史,引入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等高科技手段,让弘济桥在新的时代换发出新的生命光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冯建新2025年1月在弘济桥考察。</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Introduction to Feng Jianxi n.</p><p class="ql-block">冯建新,高级记者。</p><p class="ql-block"> 现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旅游摄影协会联盟副主席,重庆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主席,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 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8所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艺术基金总评评委。今日头条瞭望中国新媒体顾问。国家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获得者,国家摄影艺术作品最高奖“国展”金牌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曾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厅局级副巡视员兼新闻处处长,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副总裁、副总台长。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多届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两次获得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得重庆市文学艺术最高奖“重庆艺术奖”,获得河北省文艺界最高奖“文艺振兴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称号。</p><p class="ql-block"> 冯建新主要摄影代表作有:《我的中国故事》(其中包括《和平年代的兵》、《老红军的心愿》、《在丈夫肩上“行走”的乡村医生》3个系列作品外加论文《让摄影飞——》)获得第十届中国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无名小站》获全国第15届摄影艺术展览(国展)金牌奖,《神姿仙态》获全国首届花卉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故土》获“发达杯”影赛金牌奖;《三峡放舟迎回归》获全国“华夏一日”抓拍摄影大赛金牌奖;《鄂伦春猎民》获国际尼康摄影大赛金牌佳作奖;《老红军李仙义》获全国聚焦长征路摄影大赛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大奖。《重庆老红军》组照入选全国聚焦长征路影展,其中《老红军李仙义》获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大奖。《25000里•COM》组照获2010全国第23届摄影艺术展览(国展)艺术类“评委推荐作品奖”。《圆梦》获2012全国第24届摄影艺术展览(国展)多媒体类“评委推荐作品奖”。《25000里•COM》组照获2014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在丈夫肩上“行走”的乡村医生》组照获2017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故事》获2017重庆文艺届最高奖第七届重庆艺术奖。《告别》2018年入展国家博物馆改革开放40年《影像见证——全国摄影大展》,《中国艺术报》以《时代摄影家冯建新》刊发专访文章。1989年中央电视台一套《人民子弟兵》栏目播出15分钟《咔嚓中校冯建新》。其小传可见《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名人录》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