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开心

<p class="ql-block">恭王府</p><p class="ql-block"> 恭王府是中国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王府。府主人中有两位曾声名显赫,权倾一时:一位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 (1776-1799年入佳);另一位是咸丰皇帝的六弟恭亲王奕訢(1852—1898年入住),恭王府也因此得名至今。</p> <p class="ql-block">银安殿</p><p class="ql-block"> “银安殿”恭王府中最尊贵的大殿。是古代亲王或诸侯王的宫殿,银安殿是个民间俗称,也有叫银銮殿的,是从金銮殿这个俗称上衍生出的名词,用来称呼清代王府的正殿所以银安殿的正确称呼是“正殿”,但似乎人们更愿意叫它银安殿。</p> <p class="ql-block">嘉乐堂</p><p class="ql-block"> “ 嘉乐堂”和珅时期之建筑。悬挂有“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故无由证实,但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说明是和珅之室名。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恭王府的最北部,依傍王府后墙,东西长达160余米,是国内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体。它上下两层,上层窗户形式各异,下层则为统一的长方形窗,整体建筑风格庄重而典雅,兼具实用与美观。‌</p><p class="ql-block"> 后罩楼在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经历了清王朝的兴衰变迁。它不仅是和珅的藏宝楼,还承载着王府的生活与故事,见证了清王朝不同阶段的兴衰荣辱。后罩楼的建筑特色鲜明,采用了独特的“勾连搭”式建筑手法,内部空间布局精巧,房间众多,功能各异,既保证了居住的私密性,又体现了整体的协调性。</p><p class="ql-block"> 后罩楼在恭王府中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99间半房子”,是恭王府三绝之一。其东部名为瞻霁楼,西部为宝约楼,中路西边有府邸通往后花园的门。</p><p class="ql-block"> 后罩楼在历史中多次改建和用途变更。咸丰二年(1852年),恭亲王奕訢入住恭王府后,将后罩楼底层改为佛楼,供奉释迦牟尼佛和菩萨。</p> <p class="ql-block">  后罩楼后墙的窗户设计独特,每一间房子的窗户都不重样,据说和珅可以通过窗户的样式和花纹判断房间内所放的是金银珠宝还是古董字画。</p> <p class="ql-block">瞻霁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恭王府的后罩楼东部,与宝约楼共同构成了府邸和花园的衔接处。</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转经筒</p><p class="ql-block"> 转动经筒祈愿祈福、以累积功德、帮助消除过去和现在的负面业力和罪恶行为所带来的障碍和不幸。</p> <p class="ql-block">福宇碑</p><p class="ql-block"> 福字碑位于花园中路滴翠岩下的秘云洞,为清圣祖康照皇帝的御笔,刻有“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章。康照手书法造诣精深,但很少题宇,所以此“福”字极其珍贵。其宇苍劲有力、颇具气势。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构恩巧妙,堪称天下第一“福”。是恭王府中的一宝。</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西洋门</p><p class="ql-block"> 位于恭王府花园中路最南端,是花园的正门 。 恭王府始建于十八世纪末,历经和珅、庆亲王永璘、恭亲王奕訢等多位主人 。西洋门相传为和珅利用监管圆明园修建的职务之便,偷图纸所建;也有说法是恭亲王奕訢主持洋务运动时所建,以表学习西方文化和技术挽救清朝统治之意 。 </p><p class="ql-block"> 西洋门是一座汉白玉石拱门,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呈西洋拱式风格,十分气派 。门额外刻“静含太古”,内刻“秀挹恒春”,蕴含着园主人追求的境界 。它的特色鲜明,是园内唯一的西式建筑,在细节上有着本土化设计,如基座采用须弥座 。整体建筑风格既融合了西洋的华丽与精致,又体现了中式的含蓄与典雅。西洋门被称为恭王府中的“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大戏楼</p><p class="ql-block"> 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恭王府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1862一1874),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场所。建筑面积685平方米,高大宏伟,气势不凡。其建筑形式采用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由于建筑结构的合理,使大楼具备良好的音响效果。楼内不装扩音设备,完全凭借演员的本色发音,因之音色纯正自然。大戏楼的演出,包括京戏、昆曲,而尤以王府音乐最具特色,乐曲华丽庄严。大戏楼被誉为恭王府中“三绝”之一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榆关</p><p class="ql-block"> 山海关的别称,长城的家征。府主人在此修建小城墙并命名榆关,以此缅怀关外祖先,不忘故王情怀,铭记清祖入主中原的历史功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