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高二(2)班(6)

坝下真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念高中毕业五十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情感最动人,那就是师生情,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就像坚不可摧的钢铁,就像永不停息的波涛,就像太阳散发出褶褶光茫温暖人心。这句话出自那位老先生之口,我己记不得了,但我很认同。</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上学那个年代(6一70年代)师生关系都很温韾,当时有句话叫:越是调皮的学生和老师的感情越亲。这是因为老师在他身上花费的心血往往更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是个运动班级,所以比较其他班的同学更爱动、爱笑、爱说、爱唱、爱闹。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就更多,我们与带过课的老师感情都很融恰。当然也不乏与老师之间的玩笑和恶作戏。如给老师起绰号,把老师的香烟盒掏空换上粉笔……</p><p class="ql-block"> 去年涛哥和我说,他见到罗老师了,我们当时就筹划着去看望他老人家,后来不知什么原由没成行。</p><p class="ql-block"> 罗老师教我们数学,他的课堂如同一桌美味佳肴,每一道题都让同学们垂涎欲滴。他把复杂难懂的概念编成顺口流,使得难记的概念筒单易学。</p><p class="ql-block"> 罗老师又是排球队教练,因此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后来他做了一个学校的校长,又为市政协常委,涛哥和我同为政协一员,和罗老师往来始终没有间断。现在他生活在徐州,已是八十老翁,真想去看望他。</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遇到杨老师,杨老师告诉我想去徐州,一是看看他在徐州工作的女儿,二是看望在徐州的同学们。我明白了老师的心愿后立即着手准备。先是电话联系徐州的老杨,请他安排好徐州的事情,准备好接待。接着准备外出事宜。选择了一个吉日,我和涛哥、老卫、老秋等陪同老师夫妇浩浩荡荡前往古彭。在徐州受到老杨等同学们的热情款待。</p><p class="ql-block"> 我和涛哥、老秋、木瓜奶奶是同门师兄。刚上中学时,我们就被王老师选拔进入田径队,他待我们如同兄长,传授技艺,校正三观。2019年我曾经发过一篇题为《半个世纪师生情》的短文,介绍我们同王老师之间的师生友谊。</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在文革期间从南京体院下放到邳县劳动锻炼,后进入邳县体委。1974年他调回徐州,调走之前我请他到家里吃了顿饭,同去的还有索老师。王老师赠送我一件红色的背心,我请长海帮我在背心上绣了“74”字样。</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时通迅和交通都不方便,我们毕业后又都下了乡,就与王老师失去了联系。后来我们都有了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家庭,有了一些时间和空间,再加上交通和通迅便捷,我们与王老师又取得了联系。</p><p class="ql-block"> 那年盛夏,空中无云,赤日炎炎,我们顶着骄阳前往古城看望王老师。老师在三中任体育教研室主任。应我们邀请一同去的还有徐州的老杨老李。老师见到我们十分激动,虽然知道我们要去他那,仍然显得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在学校聊了一会,老师请我去他家参观,中午我们在老师家附近选了一家饭店,师生边吃边叙十分快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转眼间老师退休了,我们也退休了。老师几次电话说是想念我们了,那是19年初冬,我们和王老师又相聚在古彭泰山角下,我们在老师家畅谈了一上午,从南到北,从人到事,从天到地,从往到今,从张三到李四,就像回到了五十年前。现在王老师已近八十,一双儿女都住在离他不远处,孙辈们都大了,不用他老公俩操心。祝老师们寿比南山不老松,开开心心度暮年!(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