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本《故乡》回故乡

谭谈

<p class="ql-block">  甲辰龙年的小年,在暖暖的冬阳下,降临到了花山岭下这个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小山村里有一个称作还童园的老农活动中心,有一座晚晴书屋。</p><p class="ql-block"> 我带上刚刚出版的新书《故乡》,回故乡了。回到了遗落我童年欢乐的这片故土,这个山村。走进了还童园,走进了晚晴书屋。</p><p class="ql-block"> 四年前的那个春节,我邀一批乡亲,在刚刚落成的这个小院一一还童园,过了一个春节,并写了一篇短文《还童园里过大年》,发表在报端。</p><p class="ql-block"> 这个还童园,是在我们祖屋的宅基地上建立起来的。原本,这里是一栋大屋。一百多年前,我的高祖,领着他的六个儿子,在这里建了一栋大屋。六个儿子每人建了两个堂屋,十数间房子,还有不少的喂猪养牛的杂房,总共二百多间房子。所有的房子都相连在一起,在一座小山下铺排开来,从这头到那头,足有半里路长……</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逝,世代更迭。大屋里的子息繁衍。眼看大屋装不下这一代代不断增加的子民了。这时,大屋里的子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为了方便生活,陆续搬出这栋老屋,到别处另建新屋了。久而久之,老屋解体,变成了一片废墟。</p><p class="ql-block"> 时代的车轮,驶入到了二十一世纪。2018年,老屋中高祖的第五个儿子的后人,开始聚内力,借外力,在祖屋的废墟上,建起了一个供村里老农们健身、阅读、休闲、娱乐的老农活动中心。为了给这个老农活动中心取一个理想的名字,让我纠结了好久。老屋里,曾经留下了我们儿时的欢乐。而今,当年的这批孩童,已纷纷走入暮年。真想寻回儿时的那份快乐。于是,还童园这个浪漫而暖心的名字,便跳进了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还童园里,有晚晴书屋、晚晴广场、晚晴诗湖。</p><p class="ql-block"> 2021年,中心建成的第二个春节,在我的倡导下,这栋老屋的子民,相聚在这个小院,用两张乒乓球桌拼在一起,举办了一次长桌宴,过了一次极有韵味的大年。</p> <p class="ql-block">  一晃四年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眼看今年的春节就要到了。我又在心里琢磨:应该再邀上老屋的同辈、晚辈的亲人们,相聚一次了。正好不久前,我出版了一本新书《故乡》,收录了我写故乡的几十篇纪实散文,一位极有爱乡情怀的实业家购买了一批书,捐放到故乡的学校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并在长沙毛泽东文学院举办了一个捐赠仪式。这本《故乡》里,就收入了那篇《还童园里过大年》。于是,在我的邀约下,甲辰龙年的小年,迁居在外的老屋里的子民,从这里那里走进了还童园。</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我带着《故乡》回故乡了,带着这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新书,走进了这浪漫、温馨的还童园。</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四合院。院子上方,是藏有供村民阅读的两万多册图书的晚晴书屋。院子前面,是供村里的孩童看书的少儿阅览室,供老人休闲的棋牌室。两侧安放有用玻璃雕刻的《山道弯弯》的连环画。院中小坪,规规整整铺着花冈岩石板。整个院落,整洁,明亮。</p><p class="ql-block"> 提前两天,我就为这次小年回乡聚餐做准备了。写了几十个福字,书了二十多幅春联,并在三十多本《故乡》的书上签了名。打算用它做为新春的礼物,送给聚会的乡亲。</p> <p class="ql-block">  四年前的那次大年聚餐,是由堂弟谭小助掌厨做的饭菜。这一次,我想起儿时在老屋里和童年的伙伴做游戏、过家家的往事,建议把这次聚餐,当做一次有趣的游戏,把暮年过成童年。要每家做两个菜带来,合到一起吃年饭。这似乎更有亲切感,更有味道,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p><p class="ql-block"> 小院里,一张张笑脸闪动,一声声笑声响起。一家一家,端着自家精心做的两个菜,走了进来,摆放到了院子中央的用乒乓球桌拼成的长桌上。</p><p class="ql-block"> 小院,在大家的佈置下,装扮一新了。小院里外两道大门上,贴上了我写的春联:大家庭小院里同过小年,老屋场新房中共迎新春。院内的十个廊柱上,挂上了我写的福字。暖暖的阳光,照射在院中的春联和福字上。散发出一缕缕红光。柱子上的福字,状如一个个灯笼,在阳光下闪动,使得整个院落喜气洋洋!</p><p class="ql-block"> 好多人好多年没有见面了,此时此刻在此地相见,说不出有多么的惊喜和亲热!不少人拿出手相,在拍照。或兄弟姐妹合影,或祖孙三代同框,或母子相拥,或叔侄拥抱……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这时,在邻村当了十几年党支部书记的谭晓阳拉上我和曾在西藏森林武总队担任总队长的堂侄谭尔林,要一起合一个影。在谭家,晓阳小我两辈,他喊尔林叔叔,尔林小我一辈,喊我叔叔。尔林兴奋他对着拍照者说:“来,给我们祖孙三代拍一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如此欢乐的气氛中,我把带回来的《故乡》,送到老屋里一个个亲人的手中。然后,我举起酒杯,对亲人们说:请大家翻开这本书,找到《还童园里过大年》这篇文章。就在这篇文章的配文照片里,有今天在座的好几位的玉照……让我们为上次,也为这次相聚干杯!</p><p class="ql-block"> 今天相聚在这座小院的,有从云南,从西藏,从安徽,从长沙……回来的。我说,不管是从哪里回来的,但都是从这座老屋里走出去的!这里是我们人生出发的地方,是我们的根!不管我们现在居住在何方,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不能忘了自己的根!</p><p class="ql-block"> 带本《故乡》回故乡,还童园里迎新年。写个福字送亲人,乐把暮年当童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1.25日晨于白马湖</p><p class="ql-block">(文中照片由严伯霖、刘锦康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