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禹州,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尽管它无法与八朝古都开封、十三朝古都洛阳相提并论,但禹州却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美誉。今天,我想重点谈谈禹州的“药都”之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禹州这片土地上,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对中医学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伏羲、神农、黄帝及其大臣岐伯、雷公、鬼臾区等,都在这里留下了采药行医的足迹。明代周定王朱橚、药王孙思邈等,也在禹州这片土地上悬壶济世。药王孙思邈的“一针救二命”和“悬丝把脉”的故事,在禹州广为流传。唐初名士卢照邻、孟诜等,也曾跟随孙思邈在这里治病救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禹州之所以被称为“药都”,不仅因为其丰富的药材资源,还因为其独特的炮制技艺。经过数百年的实践,禹州药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炮制方法,使得“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佳话。禹州药刀“象鼻刀”更是全国“三把药刀”之首,备受药商青睐。百刀槟榔,薄如蝉翼;“九蒸大熟地”在1911年的“万国医药博览会”上引起了轰动,这些都是禹州炮制技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药商是战国后期的阳翟吕不韦。他靠贩卖珠宝及玛瑙、珊瑚、琥珀等药材起家,最终官至秦相,并著有《吕氏春秋》,对中医药学特别是养生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一成语就源自此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经营规模上看,禹州的药材市场自元朝开始就已十分繁荣。到了明清时期,禹州的药市规模达到了顶峰,药材贸易日进斗金。各地药商纷纷在禹州建起会馆,其中一些会馆的建筑檐脊上还保留着西洋人物画像,这表明禹州的药材早在清朝就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禹州,中医药产业在守正创新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禹州药交会”吸引了省内外的宾朋汇聚于此,歧黄夜市上,人们可以体验把脉诊病的乐趣,品尝食疗同源的产品,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古老的炮制技艺,还是现代的中医药产业,禹州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药都”的辉煌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