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祭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这首熟悉的童谣,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记忆深处关于春节的大门。而在这一系列春节习俗中,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仪式(南方是腊月二十四祭灶),总是带着一种别样的神秘与温馨,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祭灶由来:古老传说中的文化根脉</p><p class="ql-block"> 祭灶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相传,灶王爷原本是天庭的一位神官,被玉皇大帝派到人间,负责监察每家每户的善恶行为。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便要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在过去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皇大帝则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这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吉凶祸福。正因如此,人们对祭灶仪式格外重视,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讨好灶王爷,让他在玉帝面前多美言几句,为自家带来好运。</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关于灶王爷的传说还有很多版本。其中一个较为有趣的故事是说,灶王爷名叫张单,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娶了一位善良美丽的妻子郭丁香。然而,张单后来却移情别恋,抛弃了郭丁香,娶了一个名叫李海棠的女子。李海棠好吃懒做,很快就将张家的财产挥霍一空。张单也因此沦为乞丐,一日,他在乞讨时恰好来到了前妻郭丁香的家门口。郭丁香不计前嫌,不仅给了他食物,还让他在厨房里休息。张单深感羞愧,无地自容,便一头钻进了灶膛里,被火烧死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认为张单虽然有错,但最终能够悔过自新,便封他为灶王爷,让他负责掌管人间的灶火,并监察人们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这些传说,虽然版本各异,但都反映了人们对灶王爷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们如同一条无形的线,将祭灶这一古老的习俗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就知道过祭灶,吃麦芽糖、爆米花、杀老公鸡等,还要切一些麦棒,用葫芦瓢盛着,顺屋里撒,边撒边叨咕着:“撒大麦,喂小马,小马喂得唧唧叫,大马喂得航航叫。”用这种方式,赓续传统文化,传承民间风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儿时记忆:祭灶仪式里的温馨时光</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总是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一大早,母亲就会早早地起床,开始忙碌起来。她先是将厨房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擦拭灶台、清洗锅碗瓢盆,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在母亲看来,只有将厨房打扫得一尘不染,才能表达对灶王爷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随后,母亲便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祭品。祭品通常有糖瓜、麦芽糖、豆腐、水果、还有一个老公鸡等。其中,糖瓜和麦芽糖是必不可少的。据说,这是为了让灶王爷的嘴巴变得甜甜的,在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只说甜言蜜语,不说坏话。而豆腐则代表着“都福”,寓意着全家人都能幸福安康。水果则是取其新鲜、吉祥之意。老公鸡则是为灶王爷配备的马。</p><p class="ql-block"> 准备好祭品后,母亲会在灶台上摆放一张小桌子,将祭品一一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她会点燃两支红蜡烛,插上三炷香,嘴里念念有词,似乎在向灶王爷诉说着一家人的心愿和祈求。在母亲祈祷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总是会静静地站在一旁,不敢出声,心中充满了对灶王爷的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 祈祷完毕,母亲会将糖瓜和麦芽糖放在火上稍微加热,使其变得更加粘稠。然后,她会用筷子夹起一块糖瓜,轻轻地涂抹在灶王爷的画像嘴上。一边涂抹,母亲还一边念叨着:“灶王爷,灶王爷,吃了糖瓜甜如蜜,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我们兄弟姊妹站在一旁看着,觉得十分有趣,也跟着母亲一起念叨起来。</p><p class="ql-block"> 在祭灶仪式结束后,母亲会将灶王爷的旧画像揭下来,与纸钱一起烧掉,表示送灶王爷上天。然后,她会再贴上一张新的灶王爷画像,寓意着新的一年里,灶王爷会继续保佑着一家人。</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每逢过祭灶,我们家家户户的门前粪堆上都插上象征稻穗、麦穗、蜀黍穗等,期盼着来年大丰收。它是用蜀黍秸秆制作:用篾枇把一个个截短的细小秸秆穿连在一起,插在一截轿粗的秸秆上,经风吹拂,那些稻穗、麦穗、高粱穗就乱摆乱遥,活像秋天丰收时的庄稼穗。这些童年的记忆,是我们传承民间风俗的温馨时光。</p><p class="ql-block"> 传承与变迁:祭灶习俗的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灶这一传统习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现代社会,许多人已经不再遵循传统的祭灶仪式,或者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下,没有了过去那种繁琐和庄重的感觉。一些传统的祭品,如糖瓜、麦芽糖等,也逐渐被各种现代化的食品所取代。</p><p class="ql-block"> 然而,尽管祭灶习俗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却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在一些地方,人们仍然会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保留着祭灶的传统,以此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即使是那些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虽然可能无法像在农村那样进行完整的祭灶仪式,但他们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怀念这一习俗,比如给家人讲述祭灶的故事,或者一起制作一些与祭灶有关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祭灶习俗的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祭灶所承载的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以及对家庭团聚的珍视,都永远不会改变。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我回忆起儿时的祭灶时光,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和感动。那简单而又庄重的仪式,那充满童趣的涂抹糖瓜的场景,那稻穗和高粱穗随风摇摆的情景,以及母亲那慈祥的面容和殷切的期望,都如同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我深知,祭灶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它将我们与祖先相连,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铭记着家族的根脉和传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或许我们应该放慢脚步,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传统习俗,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为,这些习俗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