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贴春联是民间传统习俗,它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方式。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精选春联贴在门窗上,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除邪气,迎接好运。</p> <p class="ql-block">回忆我的故乡豫北的农村,每当进入腊月,喝过腊八粥之后,农村乡间大集上,置办年货之时,作为春节必有活动,春联也成买卖商品。</p> <p class="ql-block">集市上就会有卖春联的摊点出现,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卖印刷品春联的,摊主的身边放着装春联的纸箱,支起两块木板,挤挤挨挨地摆上几幅春联。木板的两边,再绑两根细竹竿,拉上几根线绳,挂满一幅幅春联,路过买主上看下看,左挑右选,终于挑出了几幅喜气洋洋的春联和印着门神的门芯。只要买主选定,摊主便从纸箱里拿出来春联,顺手麻利地一卷,再用牛皮纸绳一捆,给钱找钱一笔买卖就达成了。</p> <p class="ql-block">农家都有院落,除了大门,院子里的几座房门,每个门上都要贴上春联。因此一买就不是一幅的事儿。为了避免上下春联弄混,印刷好的春联,一副就是一张纸。两个门芯也是连在一起,回到家临贴春联时裁开。</p> <p class="ql-block">另一类摊点是现写现卖。摊主往往是农村的文化人,土秀才,他们虽然也是农民,但不同于纯粹的农民,长相文气粗通文墨,而且举止也比较斯文一些。敢到市面儿上卖春联,没有一手好毛笔字儿,万万不敢当众献丑。所以这些人大都是农村红白事的文字执事,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头脸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农村,每个村庄都有写毛笔字的好手,因为过去的农村买卖土地和各种文书契约,都有毛笔书写。我们老家大概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有这样的人物,莫看一副农民打扮,一手好字让人惊叹。农村往往藏龙卧虎,高手在民间。</p> <p class="ql-block">这些现写现买的摊主,带上一摞红纸,支起一张桌子,当场挥笔书写春联。既展示了墨宝,又能挣上几个零用钱。一个人,一张桌,一支毛笔,一方汪着墨汁的砚台,一摞红纸,一把裁纸刀,便组成了摊点。</p> <p class="ql-block">摊主往往一边裁纸书写,一边把写好的墨迹未干的春联放在地上晾干。一会儿就会有顾客驻足,中意了便出钱购买。只要春联写的好,未必就必须要求现写现买。看到地上有现成的直接挑好买走。想要现买现写的,摊主就会询问贴在什么门上,是大门还是堂屋厢房和厨房,顺便还询问写什么内容,比如春节家里刚刚娶新媳妇,就要突出新婚的特点,摊主略一沉思,提笔一挥而就。</p> <p class="ql-block">这时候买春联者就会成为热心的帮手,帮助摊开红纸,按住纸张。写好以后,拿过放在地上晾干,引得过往赶集的人围住观望,和买主一起等待着墨迹晾干,摊点的生意热气就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裁纸有时候会剩下一些边角余料,摊主答谢买主的要求,利用这些裁头纸,写上几张小帖,诸如贴在院子墙上,家里的箱柜,猪圈鸡窝,案板刀把,一般都是“出门见喜”“满院春光”,“家畜兴旺”,“金玉满箱”“小心刀口”之类的吉祥话,算是免费的赠品。</p> <p class="ql-block">印刷品的对联相对纸张精致一些,尤其是贴在门芯的门神。版画精美,色彩喜庆,是手写办不到的。一般手写只能写一个大大的“福”字。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居家过日子,是买印刷品的还是买手写的,各有各的打算。</p> <p class="ql-block">春联也有自家写的,或者请人帮忙写的。春联是家的门面,不但字要好,更要书写者胸中有锦绣。往往有些在外工作的人员一手好字,家人等待他归来的时候,在院子里支起一张桌子,在家中的院子开始挥毫。邻居们拿着红纸,等待着他帮忙书写。院子里喜气洋洋,有了过年的味道。村里也有书法非常漂亮的高手,字体个性灵动,内容也意境高雅。不愿出门儿做生意,居家为乡亲们写春联。乡亲们会在春节期间聚集在街头巷尾品评一番。</p> <p class="ql-block">到了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等到把大红灯笼挂到街门上,也同时打好了浆糊,把盛着春联儿的簸箕端出来。春联一旦贴好,家家户户顿时都充满浓浓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离开家乡许多年,又到春节,遥望家乡,家家户户也许正准备贴春联。贴春联的过程也是家庭团聚,感情交流的时刻。在欢声笑语中传递着彼此的关爱和祝福,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还表达了人们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p><p class="ql-block">祝故乡的父老乡亲春节愉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