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贾晓军196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1303178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贾晓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社会的发展,每天都在改天换地,我们老家也不复存在了,每当回忆起那个岁月,我都是有无限的惆怅,必定那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而我还没有能够为他作出特有的贡献,自己也到了垂暮之年,甚是遗憾,总感觉就是壮志未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看到最早的全家福和父母在时的全家福,除了怀念亲人以外,我近来突然感觉到了照片中有许多我们可以挖掘的元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张我家迁建前的住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先后对比几张照片,有所感悟,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历史,不要用现在的来断言过去,更不要说那时候多么“穷”!多么“富”!多么“高官厚禄”!多么“一贫如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西山北头李子光纪念馆我发现了一张我们老贾家大院图示,这也是我那个表姐何晓明从她记忆勾画出来的。她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出生的,她的孩童时光都是在姥爷家西山北头度过的。所以对于贾家大院是特别了解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基础上,我退休后开始撰写《西山北头贾家家谱》,让我的小老叔贾德山在工作之余收集贾家大院分布情况,他找到了他姐夫金振良(我称为二姑父)。金振良又找到我们村年龄大,记忆很清楚的金庆先(村称四叔)合作草书了所有贾家大院住户所在位置,结果与表姐描绘的大致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撰写我家直系亲属之时,我也发现了我们家里三十年代一张全家福,二几年我的太爷逝世了,所以最高的长辈就是老太。我把他们每个人的图像重新整理了一下,有的很好,但出于技术原因,有的还待于修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这个时候,我发觉了我们家庭成分问题。从小我就知道我出身贫农,贫农的定义就是:如果家庭只有很少土地,主要收入依靠打工,为“贫农”,我家照片上的房屋就证明了如此。然而我找到蓟县档案馆李子光证明材料后有有了新的考量。李子光给我爷爷的烈士证明材料上为“贾廷全,蓟县西山北头人,1907年出生于地主家庭,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境随之没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就是说在清朝和民国初期我们也是最起码的地主,这套房子看起来不配是地主家所有。我也听二姑说过,我们老辈很富有,过年过节杀猪宰羊,还有香油坊。这就是地主家的房屋,我认为也就是一个小地主,同现在的“小包工头”相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二十年代,李子光在我们西山搞起了革命,爷爷也是积极分子,他按照组织要求夺取了村政权,称为村董后,变卖家产购枪购弹药,发展了西山北头民团,后来成为蓟县特务大队。当然,奶奶也是参加革命的,她支持丈夫行为,在丈夫牺牲后,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革命怀抱,并且承当了最危险的职务,培养两个儿子后来革命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他们三十年代留下的房屋照片,然而这个古老的房屋,他们也没有能够守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房屋多次被焚烧,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四九年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奶奶病死在草房内,大伯随军南下,父亲也在冀东军分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刚解放父亲就因病退伍回到了家乡,他带领广大贫雇农搞起了互助组、合作社,发展生产,重建家园。我手里只有一些五三年后的照片,但是没有全家福的照片,那时我和弟弟妹妹们还没有出生,我只是看到照片上的房屋,还是那样的简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和母亲们身后的那些遥远的房屋就是他们五十年生儿养女的居所,他们有了固定的居室,但我估计不会是很宽敞,他们每天都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希望得到好的生活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穿着,绝对是新旧交替,后面的房屋也出现了瓦房和草房并存的局面,这也是新旧时代交接的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手里没有六十年代的房屋图片,但是我们作为新建村,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住房基本上就是“四扩五”房子了,我们全部是排子房,改变了老村那种随地而盖的习惯。有的时候还是小的窄小,特别是那时的不计划生育,家里的孩子五六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是七十年代我们哥四个和父母的全家福,六人中已经走了一半了,那时的房子可以看到就是石块、土坯还有就是重点就是灰砖把角、分段,上面基本上就是灰瓦,后来改成红砖和水泥瓦了,样子也好看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母用了一辈子给我们哥三个各留一层瓦房,这也是我们所有家当。父母留下的存折最后还剩十几元钱,这也老百姓传闻太不相称了,当了一辈子干部,没有给我们一官半职,更没有但最重要的部门弄个长期饭票,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我绝对不会埋怨他们的,后来的所有,都是我们自己劳动所得,我们的收入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父母对我们所期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张八十年代盖起来的房子,我们哥三各有一层,院墙也逐渐的改成了红砖墙,前后院都有倒座,猪圈等,自来水也进了住宅。我们的窗户也改以往那种上大阁下小阁的纸糊窗户了,改成了下用廊坊冶炼厂出的玻璃,上面任然是大阁纸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很快,到了二十一世纪,风起涌云“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还是席卷到我的家乡,所有的宅基地全部被征用,盖起了用于还迁房的高楼,我们祖祖辈辈在土地上盖的房子,成为了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失去了农村的房子,连最起码的根都拔干净了!这就是现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