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驻村干部的日子

开心就好

<p class="ql-block">清泉镇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于城区正南方,景色秀丽,气候宜人。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潺潺流淌,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灵动的气息。这里不仅有葱郁的林场,更留存着马家窑与齐家文化遗迹,土地植被良好。我在此度过了五六年的工作时光,将青春挥洒于此。初到清泉镇那年,正值秋覆膜工作全面铺开,河北片要打造万亩秋覆膜观摩带,即村中所有农户在11月底前把地铺成黑色地膜,来年东边种玉米,西边种马铃薯。从山顶俯瞰,那片黑色的地膜海洋颇为壮观。然而,农户们想法各异,甚至有农户你说往东他偏往西,这便需要驻村干部深入农户做思想工作。我们分组与村干部挨家挨户劝说,讲述秋覆膜的好处。地里有庄稼的让他们尽快收割,没农作物的赶紧覆膜。但每家情况不同,如王大妈,年过六十,无儿无女,丈夫离世,独自守护着家,养鸡养羊度日,地虽空着,覆膜却困难。我们驻村干部主动承担起她家的覆膜任务,牵着毛驴,背着犁具,拿着地膜前往她家地里。女队员牵着毛驴在前,男队员生疏的抓着犁具耕地,耕完两三行后又要返回地头覆膜,如此循环往复着。第二年王大妈家马铃薯大丰收,秋覆膜得以推广。百姓看到实际收成后,主动完成秋覆膜任务。</p> <p class="ql-block">一天,河北片区长在浏览报纸时,看到某村帮助孤寡老人送温暖的简讯,心中涌起一串串新颖的想法,于是她连夜召集河北片镇村干部开会,安排部署清泉镇包片干部帮扶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次日天刚亮,河北片驻村干部迅速到关门口村村部集合,在村干部带领下前往退伍军人张大爷家中。张大爷家屋子破旧,我们拿起扫帚清扫院子,擦玻璃,站长为张大爷理发。当张大爷讲述红色故事时,激动处竟脱掉了破旧外套,穿着补丁背心,惨烈的战场情形顿时在我们眼前浮现,他做着手托炸药包的动作,两眼放光,大喊“轰隆一声,炸药包爆炸了”。不料,张大爷背心上的补丁砰砰砰掉在了地上,大家误以为炸药包爆炸了四散而逃。当大家反应过来后,只见张大爷饿虎捕食状扑到地上护住了块块补丁,带着哭腔大喊着:“你们不要过来啊!这是我养老的钱”。原来张大爷将历年积蓄缝成砖块大的补丁,密缝在背心上,时时刻刻随身携带。无奈之下,干部马国英将自己的外套披在张大爷身上,感叹张大爷要比自己富裕,他欠了好多债务,既要扶养年幼的孩子,还要赡养耄耋之年的父母亲。我们帮助的第二户孤寡老人是庙宇村的老两口王大爷和老伴王老太,他们没有儿女,年迈多病,蜷缩在一座被烟熏的黑乎乎的屋子里生活。我们来到他院子后,男队员从院子的水窖里不断挑水,用报纸糊墙,王大爷愁容满面,不断央求我们停下手中的活,他告诉我们家里的这口水窖存水不多了,他们村吃水很紧张,万一浪费就无法生活了。女队员们则麻利的拆开了王大爷家土炕上脏兮兮的被褥,纷纷拿到院子里清洗干净并晾晒,王老太感动的哭诉,你们要干什么?不能再拆了,不能再拆了,这是我们家里唯一的一床被子,你们拆了让我这瞎老婆子怎么能拼到一块儿了,快给我停下来,快给我滚出去!在王大爷和王老太的咒骂下帮扶队员们尴尬且不失礼貌的退出了他家。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帮助孤寡老人,不是不顾一切蛮干留痕,不是给予物质多少,不是走走过场,而是给予他们精神的慰藉,作为村社干部,我们要带着真诚之心深入他们的家里,跟他们聊聊天,听听他们切实的困难,尽己所能排解他们的矛盾困难,消除年老的孤独寂寞忧虑,让他们内心温暖地活着,开心地走,这就够了!走村入户,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一名干部,我认为自己就是一名农民,我会主动跟着他们到田地里摘葱拔菜,跟着老头们躺在山坡上放羊,帮着大婶推车去十里八外磨面,和老头掰着馍馍熬罐罐茶,跟他们聊天聊地,理解他们,懂得他们,谅解他们,深爱他们,把他们想象成自己的亲人就够了。人性本善啊!我离开清泉镇后,那里的好多村民一直跟我联系,过年了还叫我去他家吃大盘鸡,有时还给我带回来一袋豌豆荚,我真的很感动他们。当然,骂我的人也有,因为我的工作还是有欠缺。</p> <p class="ql-block">在清泉镇的日子里,我常常穿梭于田间地头,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脉搏。那片黑色的海洋,是秋覆膜后的土地,它承载着农民们的希望。而那些孤寡老人,他们的故事如同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一样,充满了沧桑与坚韧。张大爷的红色故事,仿佛是一首激昂的战歌,回荡在这片土地上。庙宇村的老两口,他们的生活虽然困苦,但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如同这片土地上顽强生长的庄稼。我们驻村干部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些帮助孤寡老人的瞬间,虽然充满了波折,但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如同清泉镇的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温暖与希望。当驻村干部的日子,我收获的不仅是工作的经验,更是心灵的洗礼。我深知,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值得铭记的,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