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饶平道韵楼

贺谊

<p class="ql-block">道韵楼,俗称大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北部山区三饶镇南联村,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完工,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是迄今被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有着400多年的历史。道韵楼以“古、大、奇、美”著称,整座楼呈八卦形,卦与卦之间巷隔开。楼内充满8的倍数——72间房、32口井、112架梯。围楼内广场中有两口井,象征太极中的两仪阴阳鱼眼。坐南朝北,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道韵楼内部有雕梁画栋、倒吊莲花、壁画、雕塑等,是历史、文化、民俗等的观光胜地。</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道韵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Yingge Dance),俗称“唱英歌”“扣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是流行于广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及福建漳州等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等剧‬地方艺术‬的民间广场舞蹈。英歌舞有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之称。英歌舞为大型团体舞,舞者通常为双数,以36人、72人,108人为主,一般分为前棚、中棚、后棚三部分,前棚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相互对击,在大锣伴奏下边打边旋转,图阵变化复杂,节奏鲜明,动作强劲有力,情绪热烈。中棚部分是由小戏、杂要、武术等表演项目组成。后棚以武术为主,有“打布马”的压轴戏。</p><p class="ql-block">英歌舞歌颂的是扶正压邪、团结战斗和勇敢拼搏的英雄气概,是潮汕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英歌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受《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抢救卢俊义的戏曲影响,始自明代中期。然而,英歌舞面临传承难题,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传承人老化等因素;它的传承创新既离不开民间民俗活动的兴旺,也离不开经济社会进步的加持。作为岭南文化的符号代表,英歌舞“出海”再“出圈”,多次在中国国内外进行表演,并在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南狮,又称“醒狮”。它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后,随中原移民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起,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今佛山市)。2006年,醒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南狮‌通常出现在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福建、江浙一带,其造型风格灵动奇巧,头部较小且圆润,眼睛大而明亮,嘴巴宽阔,身躯短小精悍,毛发雕刻细致入微,呈螺旋状卷曲,整体给人一种矫健有力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南狮‌在岭南文化中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常用于春节、婚庆、开业等喜庆场合,象征着生机勃发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被赋予了辟邪消灾、招财纳福的美好寓意。‌北狮‌则与皇家文化、宫廷艺术紧密相关,代表着权威和尊严,常被放置在宫殿、府邸、寺庙等重要建筑的门前,象征着不可侵犯的力量和皇家的威严。‌</p><p class="ql-block">南狮‌表演注重传神写照,结合武术,动作轻灵敏捷,舞动造型丰富,包括起势、奋起、迎宾、施礼等,表现狮子喜怒哀乐等神态。‌北狮‌表演力求惟妙惟肖,动作以扑、跌、翻、滚、跳跃为主,雌雄成对出现,小狮戏大狮,表演中常有特技动作如“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等。</p> <p class="ql-block">陈慈黉故居,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前美村,距汕头约20千米,由华侨实业家、金融家陈慈黉家族兴建而成,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书斋等宅第,共有厅房506间,面积2.54万平方米。以传统的“驷马拖车”糅合西式洋楼,点缀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萦回曲折。陈慈黉故居是全国侨文化示范基地,为讲好华侨故事和汕头侨乡故事,是成为汕头对外的文化展示窗口和连接海外华侨的纽带。</p><p class="ql-block">陈慈黉故居先后被公布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澄海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陈慈黉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