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1日清晨,襄阳市公交公司第511路公交车驶入汉丹厂家属区,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交车首次进入汉丹厂,也是襄阳城市公交车深入岘山腹地的最远一次。此前,28路公交车本质上是汉丹通勤专车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1965年12月24日,汉丹厂建厂地址确定。偏僻成为三线军工企业的共同特点。远离城市的出行困难,是职工家属面临的众多难题中最棘手的一个。从1965年到2025年,这两个带有“5”的年份见证了汉丹厂——这个在“三线建设”时期诞生的军工企业——开通城市公交车之路,竟耗费了漫长的六十年。</p><p class="ql-block"> 汉丹厂位于古襄阳城外西南方向,距离西门口约五公里。作为“三线建设”时期湖北省的重点项目,汉丹厂的建设受到了省、地、市三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赵修、焦德秀、曹野等领导都参与了汉丹厂的选址决策。当时的地区专署秦副专员、襄樊市孙喜勤市长、襄阳县高序兴副县长等还分别兼任了“汉丹工区指挥部”的指挥长和成员。</p><p class="ql-block"> 在汉丹厂建设初期的近十年间,职工家属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和步行,偶尔能搭乘厂里的解放牌卡车。1970年襄江上的第一座大桥通车后,从樊城人民广场到泥咀公社的公交6路开通,该线路途经现在的琵琶山路与檀溪路交叉路口,这里距离汉丹厂最近。从城里购物、办事、游玩返回的汉丹人通常在此下车,然后步行回厂。由于当时檀溪中路一带主要是农田和农舍,没有其他大单位,所以在此下车的乘客多为汉丹厂的职工家属。那个年代的公交站点并不像现在这样明确规范,乘客需要提前与售票员或司机师傅沟通,或者在快到站时喊一声“司机师傅,在汉丹路口停一下”,因此这个路口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站名——汉丹路口。尽管后来官方改用了其他名称,但这个习惯性的叫法在民间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90年代。</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交通相对落后的年代,五公里的距离在职工家属心中犹如难以逾越的“天堑”。节假日进城游玩购物,外地出差或探亲访友,都会遇到从厂里到城里往返通行的困难。厂里有许多职工的老家在武汉等省内其他城市,为了方便春节放假回老家探亲,厂里会统一派车集中送站,但节后返程回厂的困难只能自行解决。如果晚上火车到站,还要面临走夜路的艰辛,那时的路程不是五公里,而是从襄阳火车站到厂里的十五公里,全靠两条腿走。同时,夜路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p><p class="ql-block"> 到了70年代中期,汉丹厂有了专用大客车,从此成为职工家属往返厂城的主要交通工具。80年代,厂里的专车从一台增加到多台;90年代,又增加了加长型客车;到了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市公交公司敏锐地察觉到大型厂矿专车的市场潜力,主动与多家企业达成了公交车替代专车的合作协议,通往汉丹厂的28路车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曾经,汉丹人把从城里走路回厂戏称为“坐11路”公交,意指两条腿。谁能想到,511路这个前身为11路的公交车,竟然真的开进了汉丹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