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1983)--教育强国的行动逻辑

江秋

作者:张天雪 魏韵 <p class="ql-block">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第三个教育规划纲要,《纲要》不仅承继过往教育改革的精神与成果,更在此基础上实现理念与实践的螺旋式上升,深刻体现中国改革特有的方法论智慧——“加强顶层设计、锁定远景目标、摸着石头过河”。从而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事业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实现一代接一代的持续奋斗与推进。</p><p class="ql-block"> 一 、《纲要》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的延续性</p><p class="ql-block"> 从政策层级来看,我国教育整体改革的顶层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长期发展的“决定”,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些文件为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性、方向性的战略指引;中期性质的“规划纲要”,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此次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这些《纲要》聚焦阶段性目标,推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短期性质的“行动计划”,针对具体问题和任务进行部署,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学前教育迈向普惠优育,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高等教育跨入普及化,高中教育多样化格局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打破发展瓶颈,终身学习体系覆盖城乡,教育信息化进入2.0数字化阶段,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育开放水平显著提升。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教育强国指数从2012年的第49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23位,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纲要》在目标和问题导向上突出了增量变革</p><p class="ql-block"> 《纲要》在目标和问题导向上展现出鲜明的增量变革特征,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明确的约束性指标和行动指引。如果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教育强国建设勾勒出宏观愿景,那么《纲要》则是这一愿景的路线图和任务表,是对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精准落实。《纲要》将目标分为2027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目标设定,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清晰的时间表和任务书,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事业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与以往相比,《纲要》更加注重战略性、支撑性、本土性、安全性和数字化。在学前教育领域,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要在2023年91.1%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普及普惠水平要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拓展学前教育的覆盖范围,体现教育对国家生育政策的支持,为年轻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支持和服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到2035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要稳居世界前列,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将资源配置从县域扩展到市域,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在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从2024年的60.2%显著提升,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更加普及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特殊教育领域,《纲要》支持人口20万以上县(市、区、旗)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这一标准较此前的30万人口县设立特殊教育学校的政策有了显著调整。同时,《纲要》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更加连贯和系统的教育支持。</p> <p class="ql-block">  三、《纲要》在政策文本上有鲜明的新思路新提法</p><p class="ql-block"> 《纲要》作为进入新时代后第一份教育改革的总体性文件,展现鲜明的新思路与新提法。在顶层设计上,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强国建设需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统筹发展。《纲要》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需高于4%,并将教育投入定位成“战略性投资”。同时,引入“三大属性”“六大特质”“八大体系”和“五个重大关系”等创新概念,为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指引。在具体实施层面,《纲要》推出“中国系列”原创教材;提升各层次教材质量,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建立学龄人口监测预警制度和“市县结合”管理体制;实施“沃土计划”和“脱颖计划”;实施县域高中振兴计划、组团式帮扶,扩大普通高中的学位、高等教育办学的三分法;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特别是新疆地区),提升高等教育的学力程度、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交叉学科,技能型人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至市县,提升服务效能;破除人才“帽子”制约,强调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举措,优化现有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从“大”向“强”的系统跃升</p> <p class="ql-block">  四、《纲要》的行动逻辑更加注重系统集成</p><p class="ql-block"> 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纲要》将教育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支撑性力量,注重人口结构、数量和质量对教育的冲击,以及经济社会变化对教育的影响。这一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将教育改革与发展置于更开阔的社会背景中,强调通过教育体系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同时,高度关注教育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纲要》不仅强调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还注重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全链条机制。例如,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全面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此外,《纲要》还特别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导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为将“尊师重教、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纲要》提出“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通过系统化培训与专业发展支持,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同时,优化教师管理机制与资源配置,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社会地位和职业尊严,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激发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同时,《纲要》特别强调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发展需求。此外,《纲要》明确教育的四大任务:课程、教学、德育和教育治理,形成从目标设定到实施落地的闭环逻辑。例如,在课程建设方面,提出打造高质量教材体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教学改革方面,强调推进小班化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在德育方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化建设;在教育治理方面,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这些举措体现《纲要》在行动逻辑上的系统性与协同性,为教育强</p> <p class="ql-block">  张天雪,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魏韵,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