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 按:</i></b><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此文是作者在孝义文化研究院首批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暨新春座谈会的发言。</i></p> <p class="ql-block"> 青龙犹舞,银蛇肇瑞,在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孝义文化研究院首批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新成立的孝义文化研究院是我市第一个地方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他的成立适应了孝义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标志着孝义历史文化的研究从自由、自发的状态进入了有组织、有规划的自觉状态,揭开了孝义文化建设新的一页,实现了我们孝义文化人多年的愿望。今天我有幸被聘请为首批特邀研究员,既感到特别荣幸,也感到责任重大,故有许多话想说。但鉴于会议还有许多安排,故我将我的发言概括成这样一首小诗,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七律·贺孝义文化研究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踏遍百城寻古韵,独惊吾邑赐骈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曾参孝道遗郑兴,干木义风润牡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修旧创新开胜局,转型促旅秀凰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聚英设院衍高论,功在青山情在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 语法斋 乙巳孟春</span></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将以诗言志,谈谈我对孝义文化研究的几点感受和看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首联:踏遍百城寻古韵,独惊吾邑赐骈名。</b></p><p class="ql-block"> 孝义文化与其他各地的文化究竟有什么区别和特色呢?近年来我一着在琢磨这一问题,并带着这个问题先后走访了山东的青州和台儿庄、运城的盐湖和永济、临汾的洪洞和侯马等多个城市,发现孝义的地方文化特色首先就体现在它的邑名中。这一名称最起码表现了三个特征:一是充分反映了当地崇孝尚义的优良传统,二是该邑名由旷世明君李世民所赐,三是“孝”“义”两词并立,珠联璧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天之所赐,却之不恭,既然邑名赋予了我们两张闪亮的名片,我们理应额手称庆,照单全收,不可偏废一端。孝义文化的研究应该抓住这个牛鼻子,抓住这一孝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做出有份量、有深度、有指导价值的文章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颔联:曾参孝道遗郑兴,干木义风润牡荆。</b></p><p class="ql-block"> 孝义文化源远流长,即以“孝”文化和“义”文化来讲,也绝对不是始于隋末的郑兴,或始于唐代的贞观,而应当有更悠久、更长远的历史渊源。早在战国初期,孔门宗圣即《孝经》的作者曾参就随卜子夏在西河讲学,传播孝道,这一带的人们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孝义“义”文化的来源,有的说是源于明代的义虎救樵故事,有的说是源于隋唐的尉迟敬德,殊不知孝义三贤之一的段干木就是“义”的先师,成语“干木富义”就源于段干木的故事。因此“孝·义”文化的研究,最起码应当从魏国文化说起,从“三贤”说起,具体来讲应当从曾子、段干木说起,而不应该截头去尾,孤立说事。要说孝义“义”的代表人物,我认为是当代的马牡丹,她不顾自己的孩子舍身从大火中救出别人的孩子,这不是“大义”又是什么?难怪邓颖超称她为“伟大中华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颈联:修旧创新开胜局,转型促旅秀凰容。</b></p><p class="ql-block"> 据说孝义古城是个“凤凰城”,北关为头,南关为尾,东西两关为两翼,南稍门为尾。但这种说法还还很粗糙和苍白,要完善这个故事,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孝义古城的开发,从“古城的改造”到“古城的保护修复建设”,应当是认识上的一个提高,值得称赞。近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城一河一湖”战略,规划了孝义文旅发展的蓝图,并初步取得了成效,我们应当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文旅发展战略,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在设计上进一步琢磨。服务大局、服务文旅、服务城市发展,应当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尾联:聚英设院衍高论,功在青山情在丞。</b></p><p class="ql-block"> 凡事“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所以孝义文旅的研究和开发,必须高屋建瓴,找准特色,明确思路。这样就需要组织一批人才,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推进地方文化的自觉研究。早在2017年我在担任孝义市政协常委时,就提出了在孝义设立地方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的建议,并随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前往省民政厅、社科联和山西省孝文化研究会进行过多次接洽,后来由于人事调整等原因此事暂时作罢。今天,孝义文化研究院的成立,顺应了孝义文化建设的需求。但孝义文化的研究究竟应当研究什么?我认为起码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孝义地方文化的基础研究,我们应当进一步发掘和系统整理孝义地方文化史料,吃透地方文化的历史内容,前几年我曾提倡组织编写一部《孝义通史》,这一课题应当立项,作为长期的任务;二是以加强对“孝”“义”主题文化的研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出发,将孝和义从封建的伦理道德中提升出来,赋予其新的内涵,让人们敢于理直气壮地提倡孝和义;三是与“孝”和“义”有关的文化研究,包括创作,即讲好孝义故事,写活文旅华章。前几年我陆续发表了《孝义文化旅游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思路》《孝义主题文化建设刍议》《孝义先贤隔空喊话辩孝慈》等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梁镇川、马明高、王爱琴等同志也写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文章,如果将这些研究成果集结出版,将会为今后孝义文化旅游的研究提供一批基础性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院之所以为“院”,要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图书馆、人才库和信息机构,其任务可以概况为“三出”:一是“出成果”,要有丰硕、扎实的研究成果,为当地文化研究提供支撑;二是“出思想”,要有独特、科学、高超的思维,指导当地的文化建设;三是“出人才”,要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和吸引一批素质较高、知名度较大的研究队伍,不断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我的最后一句话“功在青山情在丞”,是送李殿生主任的,也是送给大家的。殿生主任在孝义位高望重,可以说是“丞”,而我们最多是“臣”。但不管是“丞”还是“臣”,其目的都是在建设美丽孝义;不管我们的意见是否被重视、被采纳,只有有利于孝义发展,我们都应当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到了这个年龄,我们所寄托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希望。我们希望大家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态度,去参与、去奉献、去燃烧。相信美丽、文明、富饶的孝义一定会出现在不久的将来,让我们去拥抱他吧!</p><p class="ql-block"> 谢谢大家,祝大家春节好!</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4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