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次来东北游,无论是去黑河、去抚远还是去漠河,我们都是把哈尔滨作为中转站,来回了几趟,每次都是只住一宿,第二天就走。</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的一些景点是利用候车的一天或半天时间逛逛。7月27日我们去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防洪纪念碑和太阳岛玩。8月2日我们去中华巴洛克风情街、哈药六厂东方罗浮宫玩。今天(8月6日)我们将去果戈里大街和哈工大玩。</p> <p class="ql-block"> 果戈里大街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是一条充满俄罗斯风情,可以与中央大街媲美的大街。它以俄罗斯文学大师果戈里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 果戈里大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这里是俄罗斯贵族和富商聚居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建造了许多精美的建筑,这些建筑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如今已经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p> <p class="ql-block"> 果戈里大街原名新商务街、果戈里街,后几度易名,于2003年9月28日改为果戈里大街。全长2642米,原为方石路,1987年改铺柏油路面。</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1号地铁线在博物馆站下车,走不了多远就看见了秋林公司大楼。</p> <p class="ql-block"> 秋林公司是俄罗斯老牌的跨国商业公司,始创于1867年,1900年进入中国哈尔滨设立分公司,是中国最早的百货公司之一。1902年迁至大直街与果戈里街交汇处,并于1908年盖起了一座2层砖混结构具有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商厦。</p> <p class="ql-block"> 此后,围绕秋林公司,多家俄国商号、药店等相继落户,果戈里大街逐渐成为哈尔滨的商业中心之一。所以在哈尔滨说到果戈里大街,就不得不提秋林公司。老哈尔滨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先有秋林公司,后有果戈里大街。</p> <p class="ql-block"> 如今秋林公司是哈尔滨著名的老字号商场。一百年多年以来大楼经历了多次维修扩建,但依然保留了其原有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其古朴优美的店面橱窗和饱满的穹顶使其成为哈尔滨的商业地标。</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哈尔滨红肠、大列巴等特色美食。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还承载着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果戈里大街前行,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旁的建筑大多是欧式风格,那些尖顶、穹窿、精美的雕塑和华丽的装饰线条,无不彰显着当年的辉煌。这些建筑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为显眼的是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这座教堂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式建筑风格,是哈尔滨的文化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百度了一下,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其原为公主岭随军教堂,随着日俄战争沙俄的战败,它随俄军屡次易址,后迁至哈尔滨现在这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1912—1913年建起的是一座木结构教堂,1935—1936年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设计,在木结构教堂旁新建了这座砖石结构教堂,形成两堂并立又浑然一体的特殊格局。</p> <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2000年7月13日,木结构教堂在棚户区改造时被拆掉了。如果木教堂还在的话,百年历史的木教堂和砖瓦教堂并存,相得益彰,该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啊!</p> <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是经典的巴洛克式教堂建筑,俄罗斯风格。 和圣索菲亚大教堂一样,它也采用清水红砖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二者在装饰语言和建筑风格上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整体呈砖红色,少量白色线条装饰,色彩既鲜艳又和谐。</p> <p class="ql-block"> 教堂平面呈十字架对称布局,正门西向,上下两层。上层为钟楼、塔楼和主礼拜堂,下层是主教、食宿等辅助房间。</p> <p class="ql-block"> 其巨大的洋葱头穹顶、帐篷式的尖塔和阳光下闪烁的金色十字架以及底层漂亮的窗户无不体现占拜庭式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我们来到这里,仿佛一秒穿越到莫斯科红场。</p> <p class="ql-block">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属东正教教堂,现为天主教堂。我们去时,大门紧闭,内部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但其外观不容质疑,虽然没有索菲亚教堂那么大的名气,不够宏伟挺拔,但也别有一种独特的情调,其俊秀、精致、典雅丝毫不逊色。</p> <p class="ql-block"> 在果戈里大街两侧还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比如果戈里大街与花园街路口的花园小学校。</p> <p class="ql-block"> 我们眼前的这座5层教学楼是20年前重新建造的,高大、气派,与名校的气质十分相符。不过,二十几年前,这里是一座旧式的老建筑——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是一栋有故事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 它原是一栋三层地上一层地下的欧式建筑,建于1902年。从它100年来的用途来看,这栋老建筑是一个矛盾体,是慈善与罪恶的交织。</p> <p class="ql-block"> 1936年以后它变身为“731”部队队员的独身宿舍,即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白桦寮”,是极为重要的日本侵华罪证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04年俄国印制的一张老明信片曾介绍,当时这栋建筑是国际红十字会驻哈办所在地,1924年-1936年为“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所在地。1909年10月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朝鲜义士安重根曾关押在此。</p> <p class="ql-block"> 它的地下一层,曾经是一座水牢。不知道有多少抗日志士在此受难就义,或者被送往七三一部队作为细菌实验的活材料。</p> <p class="ql-block">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原来地下一层的刑训室墙角上仍然残留有上刑的滑轮。</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这栋楼房改造为花园小学校,为哈尔滨市重点学校。</p> <p class="ql-block"> 沿果戈里大街继续向南,在一条小河边有一座古城堡式的俄式建筑,上面悬立着“儿童公园”四个红色大字。在马路对面就是十分漂亮的俄罗斯河园。</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河园是围绕市中心内河——马家沟河两岸精心打造的景观带,是镶嵌在果戈里大街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一眼望去,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异域风情浓郁。无论是两岸的建筑还是河边的廊柱、雕塑都是俄式风格,仿佛身在异国他乡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两岸的环形线条如同温柔的臂弯,拥抱着流淌的马家沟河,赋予这条街道以柔和之美。每一个转角,每一次回眸,都是一幅精心构图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马家沟河的潺潺流水,更是河园的灵魂所在。河水清澈见底,仿佛一条丝带穿梭于城市之中。潺潺流水与周边静止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河水赋予了河园灵性,也让这条街道变得生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 来哈尔滨之前,我曾做过功课,果戈里书店是一家具有浓厚欧式风情的书店。书店成立于2014年,依托果戈里大街的俄式风情,内部装饰极具特色,包括欧式穹顶、五彩玻璃窗户和经典油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书店”,成为哈尔滨的文化名片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们慕名而来,可惜的是其铁门紧锁,悬挂有暂停营业,房屋出租的字样。看来我们与其无缘,只好摇头离去。</p> <p class="ql-block"> 在果戈里大街的尽头,我停下了脚步。回望这条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学气息的街道,心中充满了感慨与不舍。这里有太多的故事和回忆值得我去铭记和珍藏。我不禁想起了张良的《果戈里大街》那首歌,“故事里那条街,现在就在眼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