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的行程:木里~盐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里,这个位于四川凉山州西北部的藏族自治县,是怎样一种存在,无人知道,也没人在乎。20世纪20年代初,美籍奥地利裔学者约瑟夫 •洛克博士在中国西南探险考察期间,曾经三次深入木里,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这里的山水人文。之后,洛克在《国家地理》上发布的文章,不仅把木里这片深藏在川滇交界地区的土地带入了世界的视野,也深深的吸引了远在西方世界的作家詹姆斯 •希尔顿。希尔顿以洛克的探险经历和故事为题材,同时结合其他传教士的见闻,创作出风靡全球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描绘的理想世界——香格里拉,从此成为人们心中永恒、宁静、和平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小说的广泛传播,香格里拉这个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人踏上寻找这个虚幻地方的旅程,而几乎忘了香格里拉只是一部虚构小说中的地名。马来西亚华侨巨商郭鹤年,将他遍及全球的豪华酒店集团命名为香格里拉。云南省迪庆州的中甸,将自己的地名也更改为香格里拉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里,作为香格里拉传说的发源地,也被人们视为“最后的香巴拉净土”。长久以来,因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行,木里在我心中一直是个遥远的梦想。直到去年(2024年7月间),227国道稻城亚丁&木里境内的公路全线贯通,曾经只有高底盘越野车才能通行的路线,尤其是前往难以抵达的玛娜茶金的山路,轿车也能轻松抵达。于是,在此次自驾四川阿坝、甘孜、凉山州的路线中,木里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们的旅行目的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从稻城出发,穿越山高峡深,冰雪覆盖的盘山路,历尽艰险终于到达了心心念念的玛娜茶金(也叫贡嘎之眼)。在那里,亚丁三座神山与数十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一字排开,那震憾人心的美景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今天,我们将继续前往木里县城外的康坞山,探访香格里拉湖和康坞大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上在木里入住的全季酒店偶遇了一对南京夫妇,他们告诉我,康坞山顶的景色宛如瑞士阿尔卑斯山,甚至更胜一筹,因此这里被誉为“小瑞士”。虽然我们未曾去过瑞士,但他们的描述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期待。夫妇俩曾花费了六万多人民币前往瑞士旅游。临别时,他们打趣说道:游览木里“小瑞士”,不仅欣赏了瑞士风光,还节省下好几万块钱,性价比真的超级高啊!如果说香格里拉是人间最后的净土,木里,则是最后的香格里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木里县城出发,一路溯理塘河而上,自227国道转省道,再进入乡道,峡谷、河流、森林、草甸掠车窗而过,短短几十公里的路程,海拔就提升了上千米。爬上康坞山牧区,地势陡然宽阔平缓,瓦蓝的碧空下,一片如蓝色明珠般幽静的水面豁然现于眼前。这面万山丛中一碧蓝的湖泊,虽没有八百里洞庭的烟波浩渺,却有着如少女般纯净婉约和直达心扉的极致澄澈,这就是香格里拉湖(原名:寸冬长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环湖而行,茂密的原始森林环绕山麓,金色的草甸上低头觅食的牦牛成群,飞翔的鸟儿穿梭其间。近处牧民的木屋散落坡地,远处有雪山,更远的浩渺高空中,纯净的蓝天衬得白云更为凸显,给人一种超脱于现实庸常的纯净梦幻之感。这里有无人打扰的静谧,山水天地自成一体。想来人间仙境,不胜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木里有着“神秘喇嘛王国”的称呼,这源于它教政合一的世袭制。解放前,木里地区是盐源所属土司区域之一。木里土司亦即大喇嘛,是境内最高的政教首领。木里王(土司)及其随身辅佐的高级官员组成土司衙门,每年轮流驻扎在三大寺(即木里大寺、康坞大寺和瓦尔寨大寺),总管全境。这三座寺院实际上也就是三座土司衙门。木里王国由于隐藏深山大川,地处偏安一隅之地而躲避了历代的战乱,因此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木里大寺位于我们昨天经过的瓦厂镇桃巴村的山坡上,东临理塘河(也叫木里河)。它曾经是木里王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始建于1656年,毁于文革时期。重建后的大殿前,仍能看到原木里大寺的遗址。洛克当年探险走洛克线时,正是在这里得到木里王的帮助,穿越了土匪猖獗的贡嘎岭,才到达的亚丁。洛克三进木里,均与木里大寺有不解之缘。他镜头里木里大寺鼎盛时期的黑白老照片,记录了木里曾经的辉煌,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若非邂逅康坞大寺里整理佛典残卷的小伙,我们的旅行或许只是走马观花,陶醉于自然美景,而不会试图扣响藏地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大门。离开香格里拉湖,一路盘旋到康坞山顶,穿过静谧的村庄,恬静祥和的山谷,来到康坞大寺时,小伙和几个年轻的喇嘛正在停车场里打篮球。停好车,我们径直朝寺院的大经堂走去。刚进门没走几步,小伙就在身后叫住我们。当时我们并不认识,他走过来作了自我介绍:由于需要整理的佛经残卷多达上千卷,量大又繁琐,为了便于工作,目前就常驻于康坞大寺内。我们彼此熟悉以后,先生便向小伙请教了诸多关于木里历史、宗教、文化的问题。小伙虽然年纪轻轻,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通儒达士。他耐心的解疑释惑,让人醍醐灌顶,我们顿觉豁然开朗。比如,他解释了为什么藏区僧人可以食荤,因为藏区海拔高,物资匮乏,若长期食素,会影响身体健康。他还告诉我们,寺院虽历经破坏,但只要信仰不灭,寺院终将重建,继续承载使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大经堂外,看到地上晾晒的麦粒中掺杂了不少绿松石、手串、佛珠等,我们很好奇。小伙解释道:这些都是信众们赠送的。再过十来天,康坞大寺要举行法会。届时,喇嘛们会将长度几丈到几十丈不等的巨大佛像唐卡抬出来,供信徒们瞻仰。法会期间,藏族信众们会把自己珍视的东西,作为最珍贵的礼物敬献给佛菩萨。小伙还说,若我们有缘,下次到木里依此时节来此,可结识更多的善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小伙告辞后,我和先生沿着山间的小路走向康坞大寺的遗址。曾经的木里王宫殿已成残垣断壁,成片枯黄的荒草中,一棵枯藤老树系着洁白的哈达,在风中翻飞,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眼前的场景让我想到《金刚经》中说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康坞大寺,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名叫益西旦珠的喇嘛。他的脸庞被高原强烈的阳光晒得黝黑,双眸却透出坚毅而不乏仁厚的眼神。他说自己已经出家修行了30多年。除了日常念经打坐和一日三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用手机拍照,记录身边四季不同的风景。我问旦珠:什么时节的康坞山最美?旦珠笑着说:每年四月中旬至六月初,康坞山、香格里拉湖畔漫山遍野的索玛花开得最盛,也是最美的季节。旦珠给我们看过不少他拍的照片,有康坞山的春花秋月、夏日冬雪,有金碧辉煌的大寺,每张照片都很美。其实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许对于修行者来说,益西旦珠喇嘛更加懂得捕捉与欣赏大自然的馈赠之美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这组照片里的风景,是益西旦珠喇嘛在不同时节拍的康坞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康坞大寺,我们踏上了前往盐源的旅途。一路奔驰在崇山峻岭之间,时而持续爬坡,时而驶入蜿蜒的峡谷深处。进入广袤的盐源坝子,地势变得平坦开阔,笔直的公路一直延伸到了天边。到盐源县城,正好是晚饭的点。步行到城中一家老字号餐馆,点了几个当地的特色菜,美美的吃完晚饭,散着步走回酒店。大堂门口,与酒店老板碰个正着。他说盐源的糖心苹果到了成熟季,刚从自家果园采摘下来拉到酒店,要赠送给入住的客人,也包括我们在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川西自驾旅行的十来天,看过了无数的风景,真正打动我们的,确始终是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