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辞旧迎新,祈祥纳福,蕴藏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虽然匮乏,但是春节时那浓浓的年味和亲情,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平原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没有山川的秀丽,亦无绿水的环绕,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质朴勤劳的乡亲。在集体经济时期,日子过得不富裕,平日里粗茶淡饭,缺油少菜,但过年,却始终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时刻,家家户户都想尽办法把年过出快乐喜庆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好饭,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一进入腊月,就和小伙伴们扳着手指数着天数,嘴里念着“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杀年猪……”,满心的兴奋与期待,恨不得新年立刻到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过年,最辛苦的当属大人们。操持过年,事事都要操心费力。记得有一年,我家里养了两只山羊,那是春天买来的小羊羔,妹妹放学后就去割青草,经过一年的精心喂养,小羊长得白生生、胖嘟嘟。可到了过年,父亲还是忍痛把它们卖掉,换来的钱精打细算地购置年货,猪肉、鞭炮、干菜、调料,还有生活日用品,每一样都必不可少。母亲则更为忙碌,除了一日三餐,还要为一家人做衣服、做鞋,浆洗床单被罩。小年之后,更是全家总动员,扫房子、贴年画、煮肉、蒸馒头,全家都沉浸在忙碌又幸福的氛围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诸多忙年的事务里,蒸花糕最具仪式感。母亲用老面头发面,温水和好面后,盖上小面板放在炕头,一上午的时间,面就发得满满当当。这时,母亲洗好了红枣,将发好的面移到大案板上反复揉搓,增加面的弹性。又在大铁锅里加好清水,上面放笼屉,先擀一个大大的面饼铺在笼屉上作为花糕的底层,接着摆满一层红枣,再盖一层面饼,如此反复,最上层是一个面片组成的花朵,花朵顶端放上一颗大大的红枣,一个精美的五层花糕就做好了。做好的花糕不能马上蒸,要醒面半个小时,等生坯发起来后再点火。随着灶火熊熊燃烧,白面的香与红枣的甜交织在一起,弥漫全屋。蒸熟的花糕白白胖胖,红枣镶嵌其中,格外诱人。不过,这花糕是送给神灵的礼品,我和弟弟妹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直到除夕夜晚放在八仙桌上,焚香烧纸,邀请神灵享用过后,剩余的我们才能品尝,当然还是那个花糕,它承载的是“步步登高”的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写春联、贴春联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仪式。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春联都是爷爷写,后来爷爷年纪大了,春联由父亲写。除夕下午,父亲拿着写好的春联,我端着浆糊,弟弟妹妹在一旁嬉笑奔跑,一家人兴高采烈地把飘着墨香的春联贴在门上,瞬间,年味就更浓了几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贴春联时,母亲正在厨房剁肉,“咚咚咚”的声音与各家各户的剁肉声交织在一起,大铁锅里煮着萝卜,那是除夕饺子的馅料,萝卜多、猪肉少,加上盐、花椒面,用热油浇过的葱花姜末,虽没有过多的调料,却满是家的味道。母亲包的饺子鼓鼓圆圆,还有漂亮的花边,摆放也很有讲究,第一盖帘从边缘开始,由外往里一圈圈转到中心,寓意团团圆圆;第二盖帘从中心开始,由内向外一圈圈摆放,象征来年日子越过越宽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夕晚上吃过饺子,母亲早已把我们的新衣新鞋准备好。试穿时,衣服总是略大一些,母亲说今年穿着大,明年就正好了。怕过年油水大弄脏新衣服,母亲又连夜用小块布料为我们每人缝制了一副套袖。等套袖缝制装订好,已过午夜零点,外面鞭炮声响起,母亲一边招呼我们起床穿新衣,一边忙着煮饺子,父亲则在院子里放鞭炮,火光闪烁,硝烟弥漫,炸碎的红纸屑铺满小院,新年就在这热闹喜庆中到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一的饺子也有诸多讲究。煮饺子时不能说“完了”,要说“锅中满了”;煮好的饺子要先敬神仙和列祖列宗,母亲用两只碗盛满饺子,再摆好筷子,然后放在八仙桌上,焚香烧纸,磕头祈福,感谢过去一年的护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健康。敬完之后,我们才能吃饺子,而且每人碗里的饺子不能吃完,最少要剩两个,寓意年年有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吃过饺子,我们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大街小巷早已满是人群。乡亲们相互问好,一句“过年好”“新年快乐”,化解了平日里所有的不愉快。家乡的规矩,初一见到长辈要屈膝磕头,有的长辈会快步上前阻拦,有的则会郑重其事的接受晚辈的敬意。孩子们是最开心的,穿着新衣服奔跑打闹,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那是属于童年最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儿时家乡的年,是亲切、热闹、喜庆的,它承载着岁月里的温暖与美好,是再也回不去却又无比眷恋的过去。如今,城市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可家乡那浓浓的乡村年味,始终镌刻在记忆深处,每当春节来临,就会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