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宋志清,湖北黄陂人。湖北省诗词学会理事,武汉竹枝词学会副秘书长,黄陂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黄陂诗联》常务副主编,新月诗社副社长,东篱诗社副社长,问初文学副刊《辅学文摘》主编,留竺诗社特邀顾问。坤社社员。刚加入成都市诗联学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东篱诗社编辑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美篇制作:张向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监 制:宋志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2025.1.24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东篱诗社赋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宽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中华盛世,涅水东篱。诗社初兴,承美学之正道;雅风渐盛,开创新之灵机。守三唐两宋之古韵,融百载四方之新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观夫社中诸贤,心向依栖。朝寻典故,暮赋同题。不以功名萦耳目,但求真性入文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偶有良辰佳日,齐聚一堂,谈诗论道,逸兴遄飞。引经据典,探兰采芝。或效四海之豪放,或仿群山之迤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忆昔兰亭雅集,群贤毕至,曲水流觞,诗韵悠长。今我东篱,踵武前贤,亦追高古之风尚。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然有诗心文墨之香。以笔为桨,泛游于文海;以梦为帆,驰骋于词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至于创新之妙,别具锋芒。借现代之视角,赋旧体以新章。写都市之繁华,绘乡村之安详。使传统与今时并蒂,令古韵共新风同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噫吁嚱!东篱诗社,如芝兰生于幽谷,似明月照于清塘。不逐世俗之利,坚守诗韵之芳。愿其声名远播,佳作流芳。岁月更迭,初心不忘。常飞锦彩,永绽光芒 。</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破美学之惑 绽诗词之华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近日,听闻有书法家对东篱诗社发出“不懂美学”的质疑,这一言论引发了我对美学及诗词美学的深入思考。在美学的广袤领域中,其本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且不同艺术门类各自蕴含着独特的美学核心。就诗词而言,格律是其音乐美的重要体现,而诗词中丰富的意境营造,更是其美学价值的关键所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美学,从本质上讲,是高度主观的。正如康德所说:“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每个人基于自身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情感认知等,对美都有着独特的感悟与理解。这种主观性使得美学世界五彩斑斓,不同的人面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以绘画为例,梵高的《向日葵》,在一些人眼中,那浓烈的色彩是生命激情的喷薄,展现出无尽的活力与希望;而在另一些人看来,或许只是色彩的堆砌,难以理解其中深意。这便是美学主观性的生动体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不同艺术门类有着各自独特的美学核心。书法,以线条的流动、笔墨的韵味展现其独特魅力,书法家通过笔画的粗细、疏密、疾徐等变化,营造出或雄浑大气、或飘逸灵动的美感。舞蹈则借助肢体的律动、姿态的变幻,表达情感与意境,舞者每一个旋转、跳跃,都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张力。而诗词,格律是其独特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格律犹如诗词的音乐密码,平仄的交错、押韵的和谐,赋予诗词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如同音乐中的旋律,格律让诗词在诵读时朗朗上口,余音绕梁。例如杜甫的律诗,格律严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仄相对,韵律和谐,在整齐的节奏中传递出美妙的画面与情感。</b></p> <p class="ql-block"><b> 诗词中的意境营造更是其美学价值的核心体现。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是诗人心灵世界与外在自然的碰撞与融合。2025 年微刊第二辑中“伞护三生梦,波掀半壁天”一句,短短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画面。伞下承载着三生的梦幻,而波涛汹涌似要掀翻半边天空,景中含情,那份对梦想的执着与面对壮阔自然的感慨尽在其中。2024 年微刊第二十三辑里“昨宵蝶梦忘纷尘,碧伞红妆照影真。执手清欢云水岸,小诗只赠画中人”,更是将情、景、人完美融合。昨夜的蝶梦让诗人忘却尘世纷扰,眼前碧伞红妆的美景真实可触,与爱人在云水之畔执手相伴,享受清欢,这份美好情感通过诗句传递得淋漓尽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回到《谈美》中的论断,其对诗词美学的阐释也极为深刻。首先是想象。艺术创造离不开想象,与哲学追求抽象的真理不同,艺术最忌讳抽象。在艺术家的脑海中,抽象的概念必须先转化为具体的意象,才能在作品中得以呈现。例如李白在《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通过想象,将蜀道的艰难险阻以具体可感的意象展现出来,“蚕丛”“鱼凫”这些古老传说中的人物,“鸟道”“峨眉巅”等具体的地理意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蜀道的险峻。这种具体的意象能够引发读者深切的情感共鸣。倘若只是抽象地描述蜀道难行,而无这些生动的意象,诗词便会失去其打动人心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其次是情感。艺术的使命在于创造意象,而这些意象必定是饱含情感的。情感或源于自身,或取自他人。对于源于自身的情感,艺术家需跳出来审视,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将其融入作品,避免过度沉浸而失去艺术的表达力。如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的人生低谷后,写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从自身的痛苦与挫折中跳脱出来,以豁达超脱的心境看待人生风雨,将这份情感融入词句之中,让无数读者在面对困境时从中汲取力量。对于源于他人的情感,艺术家则要钻进去体验,设身处地感受,才能真实地将其表现在作品里。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诗人深入体验卖炭翁的艰难处境与矛盾心理,将这份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句展现得入木三分。</b></p> <p class="ql-block"><b> 在诗词的美学世界里,想象与情感相互交织,共同构建出诗词独特的魅力。诗词之美,美在格律的音韵和谐,美在意境的深远悠长,美在想象的奇幻瑰丽,美在情感的真挚动人。东篱诗社的诗词作品,正是在这些方面不断探索与追求,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诗词的美学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那些质疑东篱诗社不懂美学的言论,实则是对诗词美学的片面理解。诗词美学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体系与内涵,不能以单一艺术门类的美学标准来衡量。我们应尊重不同艺术门类的美学差异,深入挖掘诗词美学的精髓,让诗词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东篱诗社的成员们,以诗人的妙悟感受生活、捕捉灵感,以匠人的手腕雕琢格律、营造意境,在诗词的美学之路上不断前行,为传承与发展诗词美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应摒弃偏见,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诗词的美,共同守护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