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4日,“春节 --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馆 值此举办 《过年 一春节主题展》,通过艺术化呈现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8日,临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观览。</p> <p class="ql-block">过年,即是指过“年节”,百节年为首,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p> <p class="ql-block">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p><p class="ql-block">最开始时,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 春节,而叫元旦。春节在我国历史上也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改定的,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纪年,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将农历1月1日改称为“春节”。</p> <p class="ql-block"> 一、春节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中国农历春节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在古代人们根据农耕生活的规律,将冬末春初定为新年之 始,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和庆祝活动。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算是正月初一,这便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p> <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春节起源于一种叫“年”的怪兽, 它会在每年的除夕夜出来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声音。于是人们在除夕夜 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早晨人们走 亲串友,相互问好,喜报平安,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春节的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春节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民间,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的(有的地区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其中以小年、除夕和元宵节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来庆祝节日,来寄托对新年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国泰民安庆新春(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p> <p class="ql-block">二、春节时间线</p> <p class="ql-block">吃腊八粥(河北蔚县剪纸)</p><p class="ql-block">有的地区是以腊月初八作为春节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腊月廿三:祭灶神(辽宁北镇医巫闾山满族剪纸)</p> <p class="ql-block">腊月廿六: 杀年猪(辽宁北镇医巫闾山满族剪纸)</p> <p class="ql-block">腊月廿七:宰鸡、赶大集</p><p class="ql-block">沙土埋鸡(河北蔚县剪纸),河北蔚县地区的民俗,是宰鸡的一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集市</p> <p class="ql-block">腊月廿八:蒸馒头</p> <p class="ql-block">面花</p> <p class="ql-block">腊月廿九:祭祖(河北蔚县剪纸) </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四:迎灶神 </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五:接财神 </p><p class="ql-block">生财图:(河北丰宁满族剪纸)</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六:店铺营业、大吉大发</p> <p class="ql-block">三、春节期间三大节日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小年、大年、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三大主要节日。</p> <p class="ql-block">1 →小年的习俗 </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古时候小年也叫“交年节”,意为立春前后,年节之交。小年起源于 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了祭祀灶神。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忙年(内蒙古包头剪纸)</p> <p class="ql-block">花篮灶(浙江嘉兴灶头画)</p> <p class="ql-block">连年富贵(山东高密剪纸)</p> <p class="ql-block">过小年主要习俗是:大扫除, 祭灶神、贴窗花。</p> <p class="ql-block">大 扫除</p><p class="ql-block">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舜尧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尘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就像民间传说的:“小年大扫除,新年好运来”。</p> <p class="ql-block"> 祭灶神</p><p class="ql-block">是小年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 灶神(灶王爷)在民间传说中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保护和监察一家。每年小年这一天会上 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 家人一年的善恶行为。在祭灶神时,人们会在灶台上摆放糖果、 水果、糕点等供品,其中糖果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人们希望用糖果的甜蜜粘住灶神的 嘴,让 灶神在 玉帝面前只说好事,不说坏话。</p> <p class="ql-block">红袍灶神、黑袍造灶神</p> <p class="ql-block">过小年祭灶(河北蔚县剪纸)</p> <p class="ql-block">贴窗花</p><p class="ql-block">也是小年的特色习俗,心灵手巧的人们用彩纸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窗花贴在窗户上,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还传递着美好祝福。</p> <p class="ql-block">窗花(甘肃会宁剪纸)</p> <p class="ql-block">2 →除夕的习俗 </p><p class="ql-block">“岁”的最后一天, 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岁除之日,是除 旧布新、 阖家团圆、共叙亲情、乐享天伦、守岁祈福的欢乐时光。 </p> <p class="ql-block">除夕祭祖</p><p class="ql-block">是过年最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年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 报祭祖先的恩德,祭祖是血缘崇拜观念的体现。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p> <p class="ql-block">祭祖上大供</p> <p class="ql-block">除夕这一天,人们摆上族谱,点燃香烛,奉上丰盛祭品,请先祖回家同子孙团圆,向先祖表达感恩和敬意,禀告今人生活收获,祈求保佑家族平安顺遂。这种习俗也是升华人生意义,延续生命价值,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形式。</p> <p class="ql-block">贴年红</p><p class="ql-block">是贴春联、门神、年画、 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通称为“ 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托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p> <p class="ql-block">左门神</p> <p class="ql-block">右门神</p> <p class="ql-block">五子登科(张秋木板年画)</p> <p class="ql-block">年夜饭</p><p class="ql-block">是指年尾除夕的 阖家聚餐,是过年习俗之一,又称团年饭。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p> <p class="ql-block">压岁钱</p><p class="ql-block">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 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 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p> <p class="ql-block"> 守岁</p><p class="ql-block">新年前夕夜晚守岁,又称“ 熬年”,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每个房间都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 谓之“ 照虚耗”,据说如此 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p><p class="ql-block">守岁是从吃年夜饭开始的,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除夕守岁(蔚县剪纸)</p> <p class="ql-block">3 →元宵节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元宵节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以 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 解字》记载:“元,为始; 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为元宵节。也被称为是上元节,是上元天宫赐福的好日子。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另外,还有各种民间节目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吃元宵</p><p class="ql-block">元宵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吃元宵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元宵的人设是甜甜蜜蜜。</p> <p class="ql-block">赏花灯</p><p class="ql-block">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为灯节。从正月十三日“上灯”开始,市面上就会挂出各式各样的花灯;十四日为“试灯”,各地纷纷搭建起灯栅、牌楼;十五日为“正灯”,各种表演和活动正式开始,一直持续到十八日的 “落灯”。</p><p class="ql-block">在赏花灯的同时,还有猜灯谜习俗,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猜,既能启迪智慧,又增添节日乐趣。</p> <p class="ql-block">旺火(山西怀仁)</p><p class="ql-block">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然后在里面放柴,塔的外面披彩花,张贴写有“旺气冲天”等字样的红色纸条。旺火点燃时,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景象壮观。此时乡民会围着旺火堆转圈,祈求“旺运”,全年“兴旺发达”。</p> <p class="ql-block">煨旺火(蔚县剪纸)</p> <p class="ql-block">打树花(河北蔚县暖泉镇)</p><p class="ql-block">是元宵节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打树花按照分工分为“掌炉”和“ 掌勺”两部分,掌炉者负责冶炼、抬送铁水,掌勺者则负责打树花表演。表演时,艺人们用特殊的工具将融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 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p> <p class="ql-block">舞龙舞狮</p><p class="ql-block">是元宵节的传统表演项目,龙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舞龙起源于汉朝;狮子,则喻示着勇敢、力量与豪迈,被视为祥瑞之兽,舞狮起源于东汉。两者都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了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p> <p class="ql-block">舞龙(蔚县剪纸)</p> <p class="ql-block">舞狮(蔚县剪纸)</p> <p class="ql-block"> 四、春节的十大习俗</p><p class="ql-block">春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贴春联和挂灯笼。春联是一种写有吉祥话语的对联,人们会将它贴在门口,祈求吉祥和福运: 灯笼则是象征着希望和团圆,人们会在家门口上挂上红色的灯笼。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放鞭炮、赏花灯等传统活动,人们会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互相拜年,送红包等。 </p> <p class="ql-block">灵蛇 献瑞</p> <p class="ql-block">1、蒸馒头</p><p class="ql-block">是春节习俗之一,寓意着新的一年日子蒸蒸日上,人们会蒸出各种造型的馒头,如圆形寓意团团圆圆,鱼形代表年年有余等。</p> <p class="ql-block">面花(山东高密)</p><p class="ql-block">面花又叫花馒头、花饽饽,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制作形态各异的饽饽,用来观赏、供奉、食用、馈赠亲朋。花饽饽可以蒸出寿桃、元宝、福袋、宝葫芦等各种花样,寓意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2、大拜年</p><p class="ql-block">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相互祝福的重要方式,在新年的第一天,人们会穿上新衣,拜访亲朋好友,互相祝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拜年的习俗起源于古代的 祭祀活动,人们在新年期间向祖先和神灵表示敬意,祈求平安和幸福,后来拜年逐渐演变成了人们之间相互祝福的方式,通过拜年 人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大拜年</p> <p class="ql-block">3、挂灯笼</p><p class="ql-block">春节挂灯笼是春节期间常见的习俗之一,红色的灯笼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人们会在家门口、道路两旁挂上红灯 笼,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春节挂灯笼的民间传说:起源于1800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只有姜子牙没有地方可去,而百姓 们见他可怜,于是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 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首饰灯</p><p class="ql-block">又称“龙船灯”,主要流传于浙江省乐清市地区,百姓视为祭祀、游行、观赏与娱乐的重要标志。其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于一体。每当春节期间,乐清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首饰龙巡演活动,人们期望首饰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拜灯山</p><p class="ql-block">河北上苏庄拜灯山民俗活动,自明朝嘉靖年间产生以来,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灯山是指灯山楼,拜登山是祭祀火神。 </p> <p class="ql-block">4、贴春联</p><p class="ql-block">春联又叫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轻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p><p class="ql-block"> 现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春联出自唐末五代后蜀:“新年纳余庆,佳节好长春”,作者是国主 孟昶(919 一965年)。</p><p class="ql-block">春联种类较多, 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 门心、 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p> <p class="ql-block">“春条”是根据不同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斗斤”为正方菱形, 多贴在家具、 影壁中。</p> <p class="ql-block">5、贴门神</p><p class="ql-block">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 都会望而生畏。</p> <p class="ql-block">6、贴福字</p><p class="ql-block">春节贴福字是民间如来以久的习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的体现这种想法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p> <p class="ql-block">7、挂年画</p><p class="ql-block">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粘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吉祥、喜庆之意,传统民间年画多木板水印制作,春节时将年画挂在门上或壁上。</p> <p class="ql-block">年画:金蛇狂舞、瑞蛇阳春。(梁平木板画)</p> <p class="ql-block">蛇年吉祥,紫气东来(杨家埠木板年画) </p> <p class="ql-block">金蛇漫舞(夹江木板年画)</p> <p class="ql-block">蛇序呈祥(滩头木板年画)</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福(滑县木板年画)</p> <p class="ql-block">缸魚(杨柳青木板年画)</p> <p class="ql-block">鱼跃龙门(桃花坞木板年画)</p> <p class="ql-block">九九消寒图(武强木版年画)</p> <p class="ql-block">文武状元(张秋木板年画)</p> <p class="ql-block">扬鞭( 梁平木板年画)</p> <p class="ql-block"> 扑灰年画一一家堂</p><p class="ql-block">在山东高密被称为“轴子”,家堂两侧通常挂有配轴,有的是对联似的,也有花卉似的,左牡丹右莲花。除夕当天下午两点钟,人们开始请出 家堂挂好,初三早晨摘下,卷起放在供桌上,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才收起保存。 </p> <p class="ql-block">8、剪窗花</p><p class="ql-block">是传统民间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是人们对生活热爱和未来憧憬的一种体现, 其寓意涵盖了吉祥、美好、幸福、祝愿 诸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八仙人物窗花(甘肃会宁剪纸)</p> <p class="ql-block">福禄寿喜财五福(甘肃会宁剪纸)</p> <p class="ql-block">窗花图案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幸福吉祥。比如剪出各种吉祥图案,像“福”字,寓意着福气满满;“寿”字,代表健康长寿;还有龙、凤等图案,象征着吉祥如意、龙凤呈祥。</p> <p class="ql-block">金蛇富贵(山东高密剪纸)</p> <p class="ql-block">金蛇狂舞(上海剪纸)</p> <p class="ql-block">福慧双修(广东剪纸)</p> <p class="ql-block"> 福财满满(甘薯会宁剪纸)</p> <p class="ql-block">福懿四海(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p> <p class="ql-block">多子多福(甘肃会宁剪纸)</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葫芦和莲花图案代表多子多福,鸡和鸟寓意吉祥如意,花边图案象征着财源滚滚。</p> <p class="ql-block">年年有余(甘薯会宁剪纸)</p> <p class="ql-block">得鱼图(河北丰宁满族剪纸)</p> <p class="ql-block">年年有余(湖北鄂州剪纸)</p> <p class="ql-block">麦香瓜甜(甘肃会宁剪纸)</p> <p class="ql-block">大吉大利(广东剪纸)</p> <p class="ql-block">9、踩高跷</p><p class="ql-block">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种之一,早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踩高跷习俗起源于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脚踩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媒娑、傻公子、小二哥、戏曲中的人物(八仙、白蛇、法海)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乐趣。</p><p class="ql-block">寓意:高跷的谐音是“高瞧”,意思是在新的一年开春以后,人们需高瞻远瞩,踩在高高的木杆上,身体随之升高,因此也有步步升高之意。</p> <p class="ql-block">踩高脚</p> <p class="ql-block">10、逛庙会,赶大集</p><p class="ql-block">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行朝拜、许愿,还愿、求福。</p> <p class="ql-block">新春好 集市</p> <p class="ql-block">庙会期间展售各种民间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和合之美(河北糊布画)</p> <p class="ql-block">泥叫虎(山东聂家庄泥塑)</p> <p class="ql-block">庙会期间还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群众性技艺表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脚、 跑旱船等。 </p> <p class="ql-block">王八戏妈子</p> <p class="ql-block">猪八戒背媳妇</p> <p class="ql-block">划旱船</p> <p class="ql-block">推彩车</p> <p class="ql-block">骑火马</p> <p class="ql-block">牛斗虎是流传于山西盂县一带的一种模拟动物形体、习性的传统民间舞蹈,由演员身披特制的牛皮与虎皮分别扮演牛和虎进行搏斗表演。</p> <p class="ql-block"> 京西太平鼓</p><p class="ql-block">是一种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传统舞蹈,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陕西华县)</p><p class="ql-block">是集绘画、雕刻、音乐、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在皮影戏中用兽皮或纸板制成的彩色影偶形象,在灯光的照射下透过影窗呈现给观众, 艺人在幕后操控影偶,同时伴随着音乐和演唱进行戏剧表演。</p> <p class="ql-block">五、立春的习俗</p><p class="ql-block">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民间有许多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1、九华立春祭</p><p class="ql-block">流传于浙江 衢州市九华乡的民俗活动,当地民众在立春日祭拜春 神句芒、踏青、鞭春牛等。鞭春牛是整个立春祭的重要环节,意在劝农春耕,表达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企盼。</p> <p class="ql-block">2、内乡打春牛习俗</p><p class="ql-block">流传于河南省内乡县的民俗活动,立春前一日当地主管主持鞭打春牛的仪式,迎春队伍祭拜春牛和芒神,并在附近田里开耕。</p> <p class="ql-block">立春日民众手 执彩旗,敲锣打鼓, 括纸糊春牛游街,群众撒米、麻豆 于牛背,以达到驱邪避灾的意愿。旧时,内乡民众在立春日齐聚内乡县衙鞭打春牛,牛肚内五谷、干果纷纷落地,民众欢呼抢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手机拍的,只是记录,备存自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