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草堂寺,“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祖庭,是中国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创建于东晋,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为十六国时期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 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由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为“三论宗”的创立提供了经典,所以他被尊为该宗开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为三论宗祖庭。鸠摩罗什应请译出《成实论》,大力弘扬成实派宗风,所以草堂寺又被视为“成实论”的祖庭。还由于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多年,所以又被视为华严宗祖庭。</p> <p class="ql-block"> 日莲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日莲宗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草堂寺被中国佛教三论宗、华严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尊奉为祖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1956年8月6日,草堂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草堂寺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草堂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的石像</p> <p class="ql-block"> 草堂寺庙宇的建设,完全遵循佛教建筑规制。寺门面朝南,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展布,依次是山门、天王殿、钟楼和鼓楼、碑廊、碑亭、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和三圣殿、厢房、法堂(方丈室)。</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正中供奉弥勒佛,东西两侧供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西有鸠摩罗什纪念堂、八宝玉石塔、二柏一眼井、宗派图碑及烟雾井;东有卧佛殿、莲花池及观音阁;厨房和斋堂设在东侧,僧房在法堂两侧,厢房东西对称。</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的“佛”字石碑</p> <p class="ql-block"> 山门正中门楣上悬“草堂寺”大字,系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书。</p><p class="ql-block"> 山门三间,面阔11米,进深6.8米。由于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名“山门”。</p><p class="ql-block"> 因佛寺的大门多为三间,正中为“空门”,两旁为“无相门”“无作门”,所以又叫“三门”。有趣的是,有的佛寺大门即使只有一门,也叫做“三门”,其原因就在于其宗教的寓意,山门乃是僧俗的分界。</p><p class="ql-block"> 重修草堂寺石碑</p> <p class="ql-block"> 钟、鼓楼底均为正方形,宽7.5米,基座宽为8.4米,高11米多,木材砖混结构,方形四穹顶,重檐三滴水,攒尖顶,上有回廊,设楼梯。</p><p class="ql-block"> 鼓楼在西,大鼓直径1.8米,高1.8米。钟楼在东,上部挂1998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草堂钟声回荡于寺庙内外,民间有“草堂寺敲钟,高冠潭听声”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鼓楼</p> <p class="ql-block"> 这口明代巨钟俗称“挂不起来”。关于它的来由,当地有段传说。以前,草堂寺住了一位老和尚和几个小和尚。这一年,庙里什么都建齐全了,就是缺少一口大钟,可哪来这么多铁呢?老和尚就叫几个小和尚到邻村去化缘凑铁,有一个小和尚,来到高冠潭口的李家岩村。人们听说寺里要铸大钟,把家里铁都拿出来了,谁知有一姓李妇女就是不给。小和尚好说歹说都不行,气得他说:“修建庙宇,行善积德,将来儿孙满堂,高官得座,象你这样小气鬼,将来后辈讨饭吃都找不着门户”。妇女被说急了,冲小和尚说:“我家就是没有铁,要孩子倒有一个,你们要就把他领去”。小和尚一听这妇女说得厉害了,二话没说,就急忙转身回寺里了。</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景观</p> <p class="ql-block"> 几天后,铁已凑够了,匠工开始铸钟。谁知铸了一次又一次,就是铸不起来。匠工便问小和尚:“你们这几天凑铁遇到过什么事,说什么不吉利的话没有”?有一小和尚答到:“别的倒没有什么,就是李家岩有一妇女,我化缘,她硬是不给,我说了几句,她就说,要铁没有,要娃倒有一个”。匠工一听,想了想说:“你今天马上将她孩子的衣服要一件回来”。小和尚又去李家岩,见到姓李的那位妇女说:“前几天你不给铁也就算了,今天我只要你孩子的一件衣服——旧的也行”。这位妇女问道:“你们当和尚的要孩子衣服干什么”?小和尚怕不给就骗她说:“我们收养了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他没衣服穿,所以前来求求你”。那妇女信以为真,嘴里唠叨说:“这和尚真讨厌,今天要这,明天要那。给,这是一件,拿去吧”!说完甩过孩子的破衣服,小和尚头也不回地拿着走了。</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景色</p> <p class="ql-block"> 铸钟的铁水化开后,匠工就将那孩子的衣服掷进了铁锅之中。不大工夫,钟果然铸起来了,钟的上纽是一个孩子头,大家都感到奇怪。老和尚叫大家将这口钟挂起来,早晚各敲一次。可谁知,草堂寺钟声一响,高冠两岸的人就听见潭里有一个孩子在哭:“狠心的娘呀,狠心的爹!你把娃的骨头化成了铁”!这事传到寺院,老和尚不信,亲自跑到高冠潭去听,果然如此。后来人们才知道,那位妇女的孩子,在铸钟的第二天就死了。老和尚不愿人们听到这孩子悲哀的哭声,就叫小和尚把钟落下来,放在一间房里,谁也不准再敲,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挂不起来”的钟</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面积760平方米。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佛两侧分别侍立摩诃迦叶和阿难陀。</p><p class="ql-block"> 大殿西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手持莲花台,作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状。</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东侧为东方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即药师佛,手持宝塔。三佛背后为高大的壁,壁上仿杭州灵隐寺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像。东西两厢供台上,各塑九尊罗汉像。</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两侧分别矗立:“普贤菩萨行法经”碑和“大乘无量义经”碑。</p><p class="ql-block">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塑</p> <p class="ql-block"> 提起李世民与草堂寺的关系,还有一段戏剧性的文字记载:李渊为其子李世民目疾到此乞佛,后目疾愈。李世民登基后,念起罗什法师恩德,御驾草堂,祭祀什师,留下了这首诗:“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p><p class="ql-block"> 佛陀成道图</p> <p class="ql-block"> 大悲殿,修建于清乾隆年间,面宽18.21米,进深9.5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正间门额上曾经悬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妙括法师书“逍遥三藏”大匾一块,故又称逍遥三藏殿。现在由于原草堂寺方丈宏林法师涅槃后停灵于此,又称此殿为涅槃堂。</p><p class="ql-block"> 大悲殿</p> <p class="ql-block"> 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三藏大师纪念堂,为日本日莲宗捐资1600万日元修建。纪念堂五间,宽24米,进深16.5米,纪念堂东壁上嵌有两通汉文和日文碑碣。堂内供奉鸠摩罗什像,用一整块楠木刻成,通高1207厘米,胸阔84厘米,盘座部分宽105厘米,莲花座长126厘米,宽88厘米。头戴园帽,两个飘带垂于胸前,身披袈裟,盘坐于莲花瓣台座上,双手平放于身前丹田方位静坐,满面含笑,栩栩如生。此像为1982年4月13日,日莲宗因尊鸠摩罗什为祖师,尊草堂寺为祖庭,随雕此像,奉安于草堂寺内。鸠摩罗什像的背光,为一幅彩色飞天画,系日本画家真美子绘,每个人物的动作形象,传神逼真。鸠摩罗什纪念堂东侧的碑墙上,镌刻着赵朴初于1982年4月13日书写的汉徘诗:“万绿映庭阶,终南初日照人来,连城烟雾开。象教隐重彰,百福庄严坐道场,光明照十方。声气好相求,法音岂止暨三洲,从此广宣流。同驾白牛车,同供香华礼法华,同护法王家。慈悲度有缘,和风华雨遍遥无,世界尽庄严”。</p><p class="ql-block"> 元月5日去鸠摩罗什纪念堂参观,因不开放,只能在门口看看。</p> <p class="ql-block">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符坚派遣吕光攻占龟兹,鸠摩罗什随吕光来到平凉。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派兵讨伐吕光的儿子吕隆,鸠摩罗什到达长安,受到姚兴的礼遇。</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的石象</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又译作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简称“罗什”或“什”,意译为“童寿”。他是一位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的著名僧人、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佛教四大译经家之首(还有真谛、玄奘和不空三藏法师)。</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其祖父为天竺(今印度)望族,父亲鸠摩罗炎原为天竺国宰相之子,后放弃继承权,周游列国学道,最终与龟兹国王妹结合,生下鸠摩罗什。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聪颖,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时,他随母亲出家,遍游西域,深入研究佛教经典,尤其擅长大乘教义。</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坐像及背后的彩色飞天画</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精通经藏、律藏、论藏,被誉为三藏法师第一人。四大翻译家中,鸠摩罗什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不仅博通大乘小乘,还能熟练运用多种语言,如巴利文和梵文,广泛涉猎佛教经典和哲学著作。他的翻译工作,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翻译了大量重要佛经,如《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和《大品般若经》等。</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在后秦时期(约401年)被邀请至长安,成为皇帝的宠臣,专注于佛教的翻译事业。他致力于将佛教经典从梵文、巴利文翻译成汉语,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思想的传达。他的翻译作品不仅语言流畅,而且深刻表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成为中国佛教学术的经典之一,为后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厢房</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的翻译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帮助中国人民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他不仅在佛教传播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佛学的发展和理解,也有深远的贡献。此外,他的工作还促进了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理解,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享年69岁。如今,甘肃武威市的鸠摩罗什寺供奉着他的舍利子,吸引了无数信徒前来朝拜,体现了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像</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虽届高年,译事未停。一日,感知大限即近,他集众起誓:“假如我所传的经典没有错误,在我焚身之后,就让这个舌头不要烧坏,不要烂掉”。</p><p class="ql-block"> 弘始十五年(413年)四月十三日(宗派图碑载为八月二十日),鸠摩罗什入寂于长安逍遥园大寺中(即今鄠邑区草堂寺)。火化身尽,舌果俨然,葬于舍利塔。葬后塔前生青莲花一枝,姚兴启视之,花由舌根上生,这就是成语“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后秦文物,国宝级文物。舍利塔雕刻精绝,色泽玉润,其形制独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该塔用玉白、砖青、墨墨、乳黄、淡红、浅蓝、赭紫、灰色八种不同颜色的玉石、大理石雕刻镶拼而成,故又称“八宝玉石塔”。</p><p class="ql-block"> 这是放置“八宝玉石塔”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舍利塔用大理石建造,为西域所贡。塔的正身主体,置于金刚座上,金刚座由须弥山、香水海及三层云台组成,象征“金刚不坏”之意。塔高2.46米,八面十二层,最下层为方座,之上是圆台,圆台上方刻数山,象征佛法中的须弥山。圆台之上是重叠的三层云台,上刻云朵浮雕,精妙异常。</p><p class="ql-block"> 舍利塔(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该塔雕刻精美,色泽如玉,造形别致,艺术价值极高。但一般情况下,游客不能密切关注,除非你与佛门渊源深厚,有幸遇上开放日,否则只能透过阁楼的门窗“看”。</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草堂烟雾,关中八景之一,出自寺内的一口古井,井内经常出现的烟雾升腾的奇景,给草堂寺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烟雾井位于寺内西北角,亭内悬挂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烟雾井”匾额。</p> <p class="ql-block"> 烟雾井俗称龙井,相传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一蛟龙,早晚呼气,从井口冒出,遂成“烟雾。此外又有人说,草堂寺自古以来佛事兴盛,进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以致于香烟升至高空,与山气聚合,遂成“烟雾”。</p><p class="ql-block"> 西安今冬是暖冬,中午看到烟雾井的烟雾不大,早晚大概会大些。</p> <p class="ql-block"> 草堂寺原为逍遥园的一部分,地处古上林苑中。竹林茂密,风景优美。宋代大哲学家程颢任鄠邑区主薄之职时,晚宿草堂寺,曾留诗:“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筼筜一径通,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诗有作者原注:寺在竹林之心,其竹盖将十顷。故知宋代的草堂寺,处在十顷竹林的包围之中。元代重修草堂寺时,所需竹子都是就地取材。由于滥砍滥伐,清朝年间,竹林已所剩无几。解放后重护理,现已发展成三亩之多。</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的古国槐</p> <p class="ql-block"> 草堂寺的古柿树,这就是寺院里的二柏一眼井。</p> <p class="ql-block"> 草堂寺的竹林里,竹子有一个拳头那么粗,在西安地区算是长得最粗的。</p> <p class="ql-block"> 卧佛殿,内供奉玉石释迦牟尼卧佛像,该佛像系缅甸友人傅凤英1994年赠送。佛祖头枕着右手向西,侧身而卧,表现了释迦牟尼涅槃时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法堂四级台阶,七间,面宽28米,进深13米。内供奉樟木雕金身毗卢遮那佛像一尊,高约2米。下有一千多个小佛像围绕的两米左右的佛座,谓之“千佛绕毗卢”。莲座是千叶莲花,每一莲瓣上有一尊小佛,每莲瓣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莲座代表整个华藏世界,头顶上覆以宝盖,像前两侧面置幢、幡、帽、帐、钟、磬及法轮等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法堂</p> <p class="ql-block"> 法堂前有宽大的月台,东西为28米余,南北宽17米。月台正中放置有一座双层万年宝鼎。殿外楹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发算会上时有清风吹浊世;圭峰山下长将佛光照迷津。匾额:“日月恒明”。</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宗派图碑</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为草堂寺现有最大的建筑。藏经楼总投资1500万元,总建筑面积3760平方米,于2005年动工,2014年10月竣工,系明清重檐三滴水歇山式风格,楼内供奉五尊铜胎鎏金佛像,数千册典藏经书。</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共三层,通高28米。第一层供奉铜胎鎏金一佛四菩萨像,分别为释迦牟尼佛、上行菩萨、无边行菩萨、净行菩萨、安立行菩萨。根据《法华经》记载,这四位菩萨是释迦牟尼佛超度之后,护持、读诵广说《法华经》的菩萨众生中的四位导师。</p><p class="ql-block"> 藏经楼一角</p> <p class="ql-block"> 佛像后壁,为铜质贴金“东方琉璃世界”浮雕。藏经楼二、三层珍藏有数千册佛教典籍,尤以27枚梵文贝叶经及影印宋版《碛砂大藏经》最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甬道</p> <p class="ql-block"> 莲花池观音阁供奉的是“送子观音”,“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奉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民间“送子观音”的由来。“送子观音”很受中国妇女信众喜爱,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近年来到草堂寺莲花池观音阁,礼拜“送子观音”求子还愿的信徒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观音阁</p> <p class="ql-block"> 碑廊,建于1956年,单檐十二间,面积120平方米,成凹字形,正对大殿,与东西厢房衔接,形成草堂寺的内院。1998年新修东西对称碑廊,各朝代碑碣共28通镶于其中,妥善保存。其中,有唐太宗赞秦三藏罗什法师诗碑。</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碑廊</p> <p class="ql-block"> 草堂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本世纪初重新修建,寺院还挺大,内容也丰富,人少景美。鸠摩罗什的一生,翻译了那么多佛教经典,而没有错误,主要是他在译经过程中,对所有翻译的著作持认真严谨的态度,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草堂寺旺季门票25元,淡季15元,在校学生、六十岁以上减半。六十五岁以上,持老年证免费。草堂寺,是西安周边一日游不错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