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新春佳节说拜年</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新春佳节,人们阖家团圆,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看春晚守岁,迎接新的太阳。正月初一,就开始拜年了。过去在农村,正月初一早晨拜年,先从家族内、再到邻里、再到朋友,都要登门互相拜年,向对方恭贺新春,祝愿在新的一年安宁幸福,吉祥如意。拜年,一般从凌晨两三点钟开始,到七八点钟结束。家里有岁数大的,或者辈份比较高的,一般都在坑上,摆上小饭桌,四个或六个小凉菜,几个小酒杯,请来拜年的人喝一杯。作为一种民间习俗,似乎也是过年的一个程式。如果是本家族的,族长或族中长</span>辈家中甚至还会有敬祖先的供桌,同族来拜年,还要给祖先牌位跪拜叩头。对于亲戚来讲,则从初二(有的地方从初三)开始,按顺序拜年,也称走亲戚。芝罘区志中记载:初一拜族,初二初四拜娘舅,初三、初六、初九则是拜丈人,初七、初八拜姑姨。莱阳一带则有先拜姑后拜舅,丈人丈母放在后一说。龙口境内泳汶河以西,有初二走姥姥家之习俗,河东则不然。因有“大年初三发纸送年后,各家才能扫院子和马草”之俗,故泳汶河以东人家忌讳外甥初二拜年时踩了撒在院子里的马草,因此初二这天不走姥姥家。河西不然,可以去姥姥家拜年。初三日,要给岳父拜年。在龙口过去规矩多,过年时,新女婿去岳父家,一进门要吃状元饺,个头小似馄饨,盛在碗里要带汤汁儿,吃时须用羹匙,</p> <h3> <font color="#333333">关于拜年的习俗,据说形成于宋代,盛于明代。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里写到:“正月朔日,为之元旦……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服往来拜年。”另据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可知明代拜年风气兴盛,不仅士庶互相拜年,朝官亦然。他们也不计相识与否,皆望门投刺(名帖),以示祝贺。甚至有人不登门,而命人投送名帖,来祝贺新春。<br> 跪拜礼,是我国封建社会源远流长的一种社交“礼节”。因其“卑躬俯首,生气毫无”同情平等相悖,故辛亥革命后被孙中山先生宣布取消。但用于晚辈给长辈拜年,民间并未取消,一直延续着,只是不太声张罢了。大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确实是少见。不过我很小的时候,给爷爷奶奶要叩头拜年。后来大一点儿,就不情愿了。那时,小孩子给长辈跪拜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的,给多少依家庭情况而定。<br> 胶东各县风俗中,多数有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前,见面互问一句“过年好”,都算作拜年。<br> 另外,旧时的商家过年别有一番拜年情趣。店家们,多在除夕下午至晚上派出伙计给其他商家送(又称撒)片子,互相拜年。这个片子一般为粉红色,长方形,有精美图案,上面印着新春祝福等吉祥词语,很像今天的贺年片。片子上印有商家名号,伙计揣上片子,塞进别家商号门里。大年初一早上,各家都会收到这样的片子。留店的伙计做完这些事,与掌柜作揖拜年后,还会得到一份赏钱,得到一个彩头,颇有人情味儿。<br></font><br></h3> <h3> <font color="#333333">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则实行集体团拜,彼此见面热情道喜,以示互相关心,同事之间则不提倡互相再拜年。文化大革命后,很多单位依然保留团拜的习俗,但同事之间的互相拜年又渐渐得以恢复。所以初一早晨,大街小巷拜年者络绎不绝。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电话和网络的发展,先是电话拜年盛行,后又以短信拜年更为时尚。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短视频拜年,更似受到推崇。一些玩此的达人,把拜年视频做得颇多艺术色彩,收到者,不仅能感受到浓浓亲情友情,更获得艺术享受,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当然,也有一些老年人,似乎还有某些怀旧思想,他们仍喜欢利用节日期间,走走老领导、老同事以及亲戚,当面拜年,交流一些必要的话题,等等。<br> 拜年,作为一种传统的习俗,一种群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人们不经意中发生着变化,人们通过些拜年方式,互相问候,声声祝福,增进感情,既保留了,也赋予了新的内容。<br></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