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根岁底:整理照片,收拾心情——找寻逝去的岁月

潘峰

<p class="ql-block">背上了(哪个)行装扛起了(哪个)枪,</p><p class="ql-block">雄壮的(哪个)队伍浩浩荡荡,</p><p class="ql-block">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首《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是我在部队服役时跟战友们唱得最多,也是最喜欢的军歌。</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组照片我6年前年拍摄的。</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2日,我从青岛自驾十几个小时来到河北隆化超梁沟村——这是我八年军旅生涯起始的地方,是我几十年梦魂牵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来之前我从网络得知这个车站“尚健在”,当这座可能是中国最小的车站真的矗立在我面前时我还是禁不住大为惊讶:40年了,这座车站居然“涛声依旧”!</p> <p class="ql-block">梁沟车站是我们排1978年7月建的。我们班的四个战士专门负责车站盖建的搬运砖任务,可以说整座车站四分之一的砖经过我的手。 整整40年了,这座小车站除了刷过几次墙壁,没做任何整修,质量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这可是原汁原味的铁栅栏昂!虽然锈迹斑斑,但我仍感到很亲切,忍不住上前细细端详……</p> <p class="ql-block">恰在此时,一列往返承德至昌平北的“绿车皮”进站——</p> <p class="ql-block">看着列车远去,我心中陡然升起一种自豪感:当年我们铁道兵战士为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逢山凿路、遇水架桥,我们挥洒着青春,我们付出了汗水甚至生命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这是四道营,当年的团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原铁道兵14师67团的官兵如果见到这个门垛一定再亲切不过了。每一块砖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寸泥都散发着我们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真心感谢当地政府为我们铁道兵保留这些建筑和场地,并且还将这片居民区永久称为:四道营团部院。老百姓会永远记住这儿曾经有一只叫做铁道兵的部队为他们家乡修建了铁路和车站,让他们从这里更便捷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走向阳光……</p> <p class="ql-block">团部这套房子居然保留如初,这让我感叹不已。</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大部队去唐山抗震救灾,我们新兵三连77年1月抵达后就直接入住在团部这套房子里,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紧张军训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间房子应该就是我们新兵三连5班的所在地,具体说,本人就是在这间屋的上铺睡了整整三个月!</p> <p class="ql-block">我当初担任“五班付”,右下是“六班付”杜宝成,另外一位是同班战友王义军。</p> <p class="ql-block">战友牟善常——</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的团部大礼堂,修旧如旧。当年我们新兵连授枪仪式和元旦晚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我的笛子独奏和我带领班里战友演出的枪杆词均获得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一位热心的大妈跟我介绍说:这个地面仍旧是40年前的,从你们走了一直没有翻新过,特意保留至今。你们部队的首长和战士经常来这里故地重游,今年初还来过一个大巴,全是你们67团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排新兵训练结束后的合影。40年前,我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帅气小伙,如今我们战友早已天各一方,而且大都步入老年人行列。不知战友现状如何?过得可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团修建的铁路桥——</p> <p class="ql-block">同一座桥下、同一片蓝天、同样的场景、同一个人……逝去的是青春、是美好,留下的是情怀、是回忆……</p> <p class="ql-block">一位80开外的老爷子骑着三轮摩托经过身边,看到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立马下车跟我攀谈起来。</p> <p class="ql-block">我提及当年我们一营一些首长和几个老兵的名字时,老人都很熟悉,往事记忆犹新,对我们铁道兵当年修铁路修到村子里充满感激。</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当年的营部所在地,现在成为村委会办公场所了。</p> <p class="ql-block">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许多回忆。和砂浆抹墙这活我当年都干过,技术跟这位师傅相比差不到哪里去,哈哈!</p> <p class="ql-block">现在村里的高音喇叭的线杆早已换成金属的了。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当年我在营部广播室工作的一个小经历:有次四连报告说他们那儿的喇叭不响了。我赶紧带着脚手架过去爬上了木头线杆。快修好时,感觉脚有点发麻,稍微动了下,突然整个身子滑将下来……幸好我紧紧抱着木线杆,才“幸免于难”,不过下来一看手掌已血肉模糊,食指关节疼了大半年……</p> <p class="ql-block">1978年3月我被调到营部通讯班负责采访报道和广播工作直至79年9月考入大学。也就在这个期间我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电工技术(部队确实是个锻炼提高人的大学校)</p> 这乡间小道,我曾经走过无数次 <p class="ql-block">当车站工作人员听说我是“老三连”的战士故地重游时,主动帮我联系了当年复原留在本村的“老五连”战士周兴义。</p><p class="ql-block">天下战友是一家。原本并不熟悉的老战友见到我们很热情地把我们领到了家里,聊起了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p> <p class="ql-block">临走时,战友夫人从地里给我弄了一大堆新鲜菜——</p> <p class="ql-block">超梁沟隧道,这是我当兵是印象最深的地方!我在连队时,我们班十二个战士每天晚上在漆黑不见五指的夜里轮流持枪过来在洞口站岗。五六式冲锋枪虽然压了几颗子弹,但一有风吹草动还是紧张得心惊肉跳……</p> <p class="ql-block">洞口外的这条铁路通往超梁沟车站,再往前通向隆化车站。当年我们排用了大约两三个月的时间负责调整这条线约三百米长的线段。该升的地方升,该降的地方降,然后轨道车压跑,然后再调整……我干的是“低级劳动”——“捣固”。</p> <p class="ql-block">老战友习惯性地做了一个标志性的经典动作(看线),如同跟木工师傅看看锯完后的木料直不直一样。当年我们的排副就干这个活!</p> 我们部队所在的隆化县是董存瑞烈士牺牲的地方—— <p class="ql-block">背上了(哪个)行装扛起了(哪个)枪,</p><p class="ql-block">雄壮的(哪个)队伍浩浩荡荡,</p><p class="ql-block">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离别了天山千里雪,</p><p class="ql-block">但见那东海呀万顷浪,</p><p class="ql-block">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哪个)江南稻花香。</p><p class="ql-block">同志们那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呀,</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背上(哪个)行装扛起了(哪个)枪,</p><p class="ql-block">雄壮的(哪个)队伍浩浩荡荡,</p><p class="ql-block">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劈高山填大海,</p><p class="ql-block">锦绣山河织上那铁路网,</p><p class="ql-block">今天汗水下地,明朝(哪个)鲜花齐开放。</p><p class="ql-block">同志们那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呀,</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p><p class="ql-block">青春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岁月无情,</p><p class="ql-block">美好永记心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