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关南大街路南,过凤凰庄中街,东边是一陈姓人家,紧挨着是著名的玉露春澡堂,因已经有多人多篇文章详尽的介绍了玉露春澡堂,此文不再赘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玉露春澡堂楼底东边是理发店。东邻是潍坊刺条厂,进入厂内是一个不大的院子,里面堆着许多铁板、铁件和报废刺条。迎面是一座二层楼,楼南边还有一个院子,该厂生产的刺条专门用于纺织工业。厂门口有一群中国象棋爱好者在此下棋看棋,天天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下午放学后经常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学生,背着书包蹲在地上与一群大人博弈,小学生棋艺精湛,大人们轮番上阵,皆败下阵来,几乎无人能敌。后来得知该小学生是潍坊市象棋名家陈天才先生的得意弟子李正东同学,他成人后工作过几个单位,下象棋鲜有敌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潍坊刺条厂因纺织工业技术更新,生产的刺条已经没有销路,然后并入锻压设备厂搬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5年潍坊电讯仪表厂成立于该厂区,厂长是原潍坊广播器材厂厂长赵元章;书记是原潍坊计量所所长姚瑞敏。技术骨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职工全是刚毕业的初高中学生,真可谓是精兵强将,专门为地方和部队生产通讯器材。1971年迁到东风街南鸢飞路东,1980年迁到东风街路南鸢飞路西,就是现在的名门广场,1984年改为潍坊市计算机公司,公司下设激光照排系统厂、电脑排版中心、微电脑厂、数字设备厂、电子设备厂、通信机厂、有线电厂、仪器厂和计算机推广应用研究所。1991年成为潍坊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大街路南继续往东是高台阶的王家大门,潍坊著名武师薛方义先生也在此居住,他是地功拳传承人,又跟武术家朱宝林先生学习了八极拳和滚蹚双刀,武功闻名遐迩,他在玉露春澡堂楼底东边理发店担任理发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东是一个很大的工厂门,是德聚染厂,对面路北是南大街小学。当年德聚染厂的厂长是李先生,家住吕家槐树底街东首路南高台阶门。原潍坊二轻局供销公司经理张德新先生父辈在此厂担任技术总管,他家就住在工厂东边的深胡同里。后来工厂迁出,改为普通住家户。深胡同东边有一肉火烧铺,24小时营业,肉火烧质量上乘,皮酥肉嫩,肉香扑鼻,每天顾客盈门,生意兴隆。至东边南去还有原老潍坊市共青团市委书记王玉田先生在此居住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大街南去至东关坞南城门“鸣凤门”,此城门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造完工,因处在凤凰庄东南方向,凤凰于飞,一鸣冲天,随取名“鸣凤门”。北洋政府期间,1916年5月5日东北军炸毁南城门,冲入城内,后被城中守军北洋军击退。这是鸣凤门筑造完50年后就被攻破,后来又重新修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10月12日中共潍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庄龙甲同志,被国民党抓捕遇害,年仅25岁。国民党将其头颅割下,悬挂在鸣凤门城楼上示众。后被共产党人朱继周同志,趁雨夜从城楼上抢下,偷偷埋葬。潍县城解放后,移葬于潍坊市烈士陵园,墓碑由潍坊市书法大家郭谷石先生所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鸣凤门在解放潍县时被摧毁。至此,从奎文门到鸣凤门,曾经的南沟按时间顺序改为南沟街、南大街、要武街、南大街、奎文门街、奎文门美食文化街的周边街巷全部粗略介绍完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的南大街已经不复从前,周围的街巷也不复存在,只能在回忆中再现那年那月的老街、老巷、老人、老事。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奎文门街上和周围居民区转一转,偶尔还能遇到老街里、老邻居的熟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描述东关南大街及周围街巷的全文写完,连载七集加上单篇《凤凰庄小学》《南大街小学》《杨家牌坊街》一共是十篇文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敬畏的心,满怀对老街巷的眷恋之情和对老街里、老邻居的思念之情,描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街巷的街景、风貌,以及老街里、老邻居的人文轶事。因年代久远,记忆力减退,写的也只是管中窥豹,十不之一,难免有遗漏错误,不当之处,敬请乡友不吝赐教,补漏填缺,一一指正,拜谢!</span></p><p class="ql-block"> 此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老师好友的支持和帮助,在这里一并表示最真诚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