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感怀过往下桃村春节时光</b></p><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而过,暮然回首,许多家乡往事从我们身边淡出, 留在记忆深处,我曾记得很多,但也曾忘记很多,若是曾经记得的能在不经意间走进我心房、随时随地的触动我的心弦,我都会把它念起,我都会把它慢慢的回味。对于曾忘记的,我也不会气馁,我会把家乡的往事留有一席之地,当有一天我能想起来,当有一天忘记的能走进我的梦里,我会静下心来,慢慢回忆,仔细品味家乡过往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家乡过往的时光,风情万种,实在是太多了。那熟悉的时光,也许只是一缕炊烟,或一种食品的香气,萦绕鼻翼。下桃花吐村过往的时光从记忆深处飘出,氤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更让我心心念念,久久不忘的是下桃花吐村家乡春节正月的秧歌和评剧,如同一匹不知疲倦的白驹,匆匆掠过生活的缝隙,留下一道道或深或浅的痕迹。六十年代的下桃花吐村,虽物质匮乏,却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那支远近闻名的秧歌队、评剧团,宛如一朵盛开在乡村土地上的艺术奇葩,散发着独特的芬芳,那热闹场面中蕴含着浓浓的风土人情味。站在时光的交汇点,我们不禁回首,望向那渐渐远去的过往。我深知,一种熟悉的过春节儿童记忆,自然又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的重要时刻,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几千年来,我们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无论如何,都要倾其所有,举办一个最为“丰盛”的年节。春节这一节日记录着前辈与自然抗争的历史足迹,象征着智慧勤劳的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早已流淌在中国人的血管里,刻在华夏人灵魂深处的文化习俗,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精神殿堂。</p><p class="ql-block"> 我的记忆深处,60年代是属于集体的时代,也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物资都凭票供应,大到自行车,小到火柴盒,全是有票才能买的,但粮票、布票、糖票及肉票等,什么东西都是限量供应的,使得春节成为一年中最热闹和最阔绰的日子,使得下桃花吐村年味儿十足。全村人都忙起来,置办年货、杀猪、做豆腐,请人写对联,打扫卫生。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每家每户都忙忙得不亦乐乎,大街小巷都清理的整洁有序。</p><p class="ql-block"> 进入腊月,下桃花吐村人们就开始筹备春节文艺节目,人人参与,家家出力。那时,生活虽然艰苦,但人们对过年的期盼却格外热烈。扭秧歌作为春节重要的庆祝活动,东北秧歌的形成距今约有300余年的历史。清人杨宾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见闻写的《柳边纪略》对当地人民的秧歌活动有过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辑扮秧歌。”又说:“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夏击相对舞,而扮一持缴橙(伞灯)卖膏药者为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乃舞,达旦乃已。”</p><p class="ql-block"> 下桃花吐村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年的精神大餐,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项目,在桃花吐地区早已闻名,秧歌队包括高跷、舞狮、旱船、跑驴。</p><p class="ql-block"> 从腊月底开始,整个村子便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逐渐奏响了新春的序曲。会首们如同忙碌的指挥家,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着秧歌队的各项事宜。他们穿梭在村子的各个角落,置备色彩鲜艳的服装,那五彩斑斓的布料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欢乐;购置铿锵有力的锣鼓,当那崭新的锣鼓被敲响,清脆的声响瞬间在村子上空回荡,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也让年味愈发浓郁;同时,奔走相告,召集那些热爱秧歌的男女老少,大家纷纷响应,脸上洋溢着对即将到来的表演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这个被赋予特殊意义的日子,太阳刚刚露出笑脸,整个村子便热闹起来。秧歌队如同整装待发的战士,精神抖擞地集合在村头。队伍中,高跷表演者们脚踩高跷,仿佛巨人一般,身姿挺拔,威风凛凛;舞狮者们身披绚丽的狮皮,活灵活现的狮子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憨态可掬;旱船在众人的簇拥下,宛如在碧波中摇曳前行,船中的“姑娘”娇羞动人;跑驴的表演者则模仿着驴子的神态,一蹦一跳,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秧歌队首先前往拜庙,怀着对神灵的敬畏与对新年的美好祈愿,在庙前献上精彩的表演。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饱含着对新年的祝福。离开庙宇,秧歌队浩浩荡荡地走上村内的大街小巷,瞬间,原本宁静的街道被欢乐的氛围填满。他们走乡串户,每到一处,都如同给这家人送去了最温暖的新春礼物。</p><p class="ql-block"> 欢快的锣鼓声如同新春的鼓点,敲打着人们的心弦。那节奏时而急促,如万马奔腾,让人热血沸腾;时而舒缓,似潺潺溪流,让人心旷神怡。舞者们伴随着节奏,灵动地舞动着身姿。高跷表演者们在高跷上翩翩起舞,如履平地,展示着高超的技艺,引得观者阵阵惊叹;舞狮者们默契配合,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跑驴的表演者更是将驴子的俏皮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在秧歌队里是跑旱船的,正月里秧歌队在村子里演出,还到其他村子巡回演出。母亲领着我们去村里,白天跟着看秧歌,母亲说那个跑的欢的在旱船里的那个是你父亲,化了妆,轻盈的脚步随着锣鼓点上下翻转满场,轻盈地飘荡,仿佛真的在水中航行,还真认不出来是我的父亲。吹唢呐的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疲。随后的几天里,秧歌队还会走村串乡,到家家户户去拜年。</p><p class="ql-block"> 整个村庄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海洋之中。观者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秧歌队周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不停地叫好,那一声声喝彩仿佛是对这场精彩表演的最高赞誉。而表演者们则完全沉浸在其中,他们忘我的投入,用每一个动作诠释着对秧歌的热爱,对新年的喜悦。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在这场盛大的狂欢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欢声笑语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回荡,仿佛要将整个冬天的寒冷都驱散殆尽。</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二庄稼会,各村的秧歌队汇集到桃花吐人民公社汇演,到了正月十四晚上,人们开始撒路灯,正月十五晚上则放焰火、扭秧歌、闹元宵,将“年味”推向高潮。夜晚,下桃花吐大街上会拢起一堆堆旺火,各家各户从家里抱来木柴,寓意“众人拾柴火焰高”。旺火把整个村庄照得通亮,秧歌队每人手里拿着一个五彩缤纷的灯沿街在欢声笑语中缓缓前行,前边有洒路灯的,夜晚亮如白昼,景色十分迷人,将下桃花吐村的街道渲染的热闹非凡,给这个祥和的新年平添了无限的喜庆氛围。那热闹的场景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感到心潮澎湃,浓浓的年味仿佛还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下桃花吐村春节的扭秧歌,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更是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下桃花吐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最珍贵、最难忘的记忆,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春节时下桃花吐村的秧歌队热闹非凡,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下桃评剧团更是为这个小村庄增添了别样的光彩,评剧团的名号,同样在周边地区响亮地传播着。</p><p class="ql-block"> 评剧团的演员们皆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他们虽没有经过专业院校的系统训练,却凭借着对评剧的热爱和天赋,在舞台上绽放光芒。《秦香莲》《茶瓶记》等经典剧目,在他们的演绎下,焕发出别样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夜幕如墨,下桃花吐村中央的剧台却亮如白昼。一盏盏彩灯,如同璀璨星辰垂落人间,将舞台映照得五彩斑斓,<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照亮了村民们期待的脸庞。</span>台下,男女老少早早地来到剧台下,有的坐在自家带来的板凳上,有的则站在一旁,将剧台围坐得满满当当,大家怀揣着期待,目光紧紧锁定在幕布之上。下桃花吐村评剧团将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秦香莲》。</p><p class="ql-block"> 锣鼓声骤然响起,如急雨敲窗,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大幕缓缓拉开,朱英杰饰演的陈世美身着蟒袍,头戴乌纱,迈着方步登上舞台。他眼神中透着一丝得意与自负,将陈世美高中状元后的志得意满刻画得入木三分。台下观众的目光随着他的一举一动流转,他的一个眼神的转动,都仿佛将陈世美的复杂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张九英饰演的秦香莲携一双儿女春妹和冬哥(范玉莲饰演春妹、董山饰演冬哥),衣衫褴褛地出现在舞台上。她的眼神中满是哀怨与坚毅,一步一趋,尽显路途的艰辛。当她开口唱出那如泣如诉的曲调,仿佛将多年来的苦难都融入其中,每一个音符都似一把锐利的钩子,紧紧揪住观众的心。将一位饱受苦难却坚韧不屈的女性形象演绎得丝丝入扣,让观众们不禁为她的命运落泪。</p><p class="ql-block"> 朱国富饰演的包公,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走上台来。他那漆黑的脸谱,宛如夜空中最幽深的黑洞,透着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威严。一声“开堂”,洪亮的声音犹如洪钟般响彻四周,整个剧台都为之震颤。台下的孩子们不禁挺直了腰板,眼中满是敬畏。</p><p class="ql-block"> 剧中的高潮部分,秦香莲与陈世美当庭对质。秦香莲声声泣血地控诉着陈世美的罪行,陈世美时而强词夺理,时而眼神闪躲。两人你来我往,将矛盾冲突推向了顶点。此时,整个剧台四周寂静无声,唯有演员们的唱腔在空中回荡。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p><p class="ql-block"> 而徐朝贺饰演的韩琪,在接到陈世美那冷酷的杀人指令后,内心的挣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痛苦与纠结。手中的钢刀,在灯光下闪烁着寒光,却迟迟落不下去。最终,他选择了正义,自刎而亡。那份忠诚与无奈,也被他演绎得细腻真实,令人动容。他们的演技精湛,在舞台上驾驭角色自如,将角色的情感细腻而真实地展现,让台下的观众们不禁发出阵阵叹息,有的妇女甚至忍不住用手帕擦拭眼角的泪花。</p><p class="ql-block"> 随着剧情的推进,包公铁面无私,不顾皇亲国戚的压力,毅然决然地将陈世美铡于刀下。铡刀落下的那一刻,台下爆发出如雷般的掌声。掌声、叫好声交织在一起,在夜空中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六七十年代那质朴而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里,下桃花吐评剧团在演出中,当舞台出现空档,一位特殊的身影总会跃然而出,他便是邱荣廷,以一段段精彩的快板,为观众们带来别样的欢乐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邱荣廷总是头戴一顶小毯帽,那帽子虽普通,却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与故事。他挂上精心准备的胡子,瞬间就有了一种说书人的派头。随着他的步伐迈向舞台中央,原本有些嘈杂的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期待着一场精彩表演的开启。</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为深刻的,当属他说的那段关于“两个老婆”的快板。只见他双手熟练地握住竹板,那竹板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起板时,他手腕轻抖,竹板先是发出一连串清脆利落的“噼里啪啦”声,这声音犹如珠落玉盘,瞬间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节奏把控上,他更是游刃有余,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时而加快节奏,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氛围,像是两个老婆争吵时的激烈场景,竹板声密如急雨,敲打着观众的心弦;时而又放慢节奏,娓娓道来,如讲述两个老婆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那节奏舒缓而沉稳,让观众能够细细品味故事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在说唱方面,邱荣廷的功力更是深厚。他的声音极具感染力,模仿大老婆泼辣时,声音高亢尖锐,语调中满是泼辣劲儿,仿佛大老婆就站在眼前,双手叉腰,气势汹汹;而模仿小老婆娇嗔时,声音又变得娇柔婉转,每一个拖腔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将小老婆的娇嗔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还巧妙地运用了重音和停顿,在关键语句上加重语气,让故事的笑点和转折点更加突出,说完一句后,适时地停顿片刻,给观众留出反应和回味的时间,引得台下笑声连连。</p><p class="ql-block"> 观众们的情绪被他紧紧牵动着。当他说到有趣之处,台下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哄堂大笑,有的人笑得前仰后合,有的人甚至笑出了眼泪;而当故事稍有波折,大家又不禁皱起眉头,为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担忧。在那小小的舞台上,邱荣廷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快板技艺,构建起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让大家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疲惫与艰辛。</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娱乐方式相对匮乏的年代,邱荣廷在剧台说快板的场景,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珍贵的回忆。他的快板,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那时,在剧台下母亲坐在我身旁,紧紧地攥着我的手,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嘴里还不时跟着哼唱几句。周围的观众们,有的兴奋地讨论着剧情,有的仍沉浸在刚刚的精彩表演中,久久回不过神来。每场演出,不仅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评剧所营造的爱恨情仇之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岁月,人们生活条件艰苦,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看秧歌的人群和剧台下的观众,不少人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有些孩子甚至还穿着单鞋,衣服单薄得在寒风中冻得直跺脚。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辛,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富足。剧台下,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大家沉浸在评剧的精彩表演中,忘却了生活的困苦。那个年代,没有攀比心,没有对社会不公平的抱怨,更没有怨恨和愤青的事。大家单纯地享受着评剧带来的欢乐,邻里之间关系和睦,互帮互助,整个村庄充满了温暖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时光已经流转了许多年,但六十年代下桃花吐村评剧团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它不仅是一段关于艺术的美好回忆,更是那个特殊时代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见证了人们在艰苦岁月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春节,点点滴滴,汩汩滔滔,延绵不绝,经过岁月沉淀的记忆,因为遥远而愈加纯净而美妙。生活浓墨淡彩,春节是一种最浓的那一笔,扭秧歌、唱大戏有着盛大的狂欢,具有一种浓浓年味儿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岁月如歌。 物欲横流的当今,日子富裕,生活殷实,信息发达,误乐精彩,过年却大不如从前,童年时年味儿不再。觉得年味变淡了,甚至没有年味儿了,其实年味没有变淡,只是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变的是人心,人心浮华。对于我,一个50后的人,只要心中有年味,心里边的乡情年味不仅有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更有一份对家乡的思念,过年时下桃花吐村欢乐的场景,才是最有春节的味道,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春节欢乐时光不会消失,永驻心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