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土(一):《水渠》,——于鑫

放飞心情

<p class="ql-block">  兄弟编写村志,动员我写一些过往记忆,随成《故土难忘》诸篇,仅供编写有关物事进行参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水渠》</p><p class="ql-block"> 我的最早记忆,定格在鲍陂村东坡顶上那条大跃进时期修的水渠边上。隐约记得当时水渠放水,父亲抱着我,在水渠边巡视,然后他将我放在水渠旁,自己拿着铁锨,到一出水口用铁锨堵住漏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条水渠名叫少陵渠,起自终南山大峪口,经引镇,胡家寨,北留村,司马村,大兆村,东曹村,鲍陂村东坡顶,再到甘寨(水库),经雁岭下坡转至酒铺公社其他几个村庄。</p><p class="ql-block"> 据长安县志记载,该渠属于干渠工程,于1958年3月至7月基本建成,全长22.5公里。</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5—76年左右,长安县大兆公社曾组织力量,修雁岭倒虹工程,将这条水渠从雁岭以南通过倒虹引向甘寨以东,向赵家湾及东伍村方向延长。当时工程规模不小,公社书记带队,各村各队出劳力,会战口号是“奋战XXX天,完成大会战”。我虽没有参加,但对当时的宣传和会战气氛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少陵渠(亦称东干渠),凝结着当地成千上万人的心血与期盼。它给那个时代的农民带来了希望,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p><p class="ql-block"> 这条水渠不是经常有水,在我的记忆中,放水的次数有限。每当听说水渠放水,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三五成群,结伴前往。孩子们最爱看的地方,就是东坡顶的“跌水”。这个“跌水”,落差大概有2—3米,“跌水”的崖基上下左右均用石头砌着,结实美观,耐水冲击。无水时,我们经常从下面,顺着这个用石头砌成的,像个大型滑梯的导流槽爬上去。水渠放水时,渠水自南向北流来,从“跌水”上面骤然斜落下去,摔出的水花和奏响的哗哗声响,像一个大瀑布,很有气势,老远就会将人吸引过来。</p><p class="ql-block"> 来到“跌水”跟前,孩子们会脱掉鞋子,挽起裤腿,下到渠里,走到“跌水”上缘(用石头砌着),尽情享受水流带来的内心满足。 我比较胆小,不敢靠近边缘。记得有次有个胆大的,竟敢顺“瀑布”而下,直接让水流冲到了下面的坑中,打个回旋,向前游去,翻上岸,又再回来玩。</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农村孩子,见到水,就像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到了游乐场,不玩一下腿是挪不动的。</p><p class="ql-block"> 水渠通向鲍陂村的出水口大概有四处,一个在“接水”南面,过吴家坟,再过狼窝坟(属东曹村)向南走大概50米处。该出水口向西,水可直接进入上头水库(“死娃沟”上端水库),也可通过临时引渠进入六队最东南面的地界灌溉。另一个出水口在“跌水”下方大约80米处。旁边就是郭家庄去往鲍陂的路口。该出水口就在五队和六队的交界处,水可流入下头水库(“死娃沟”下端水库)或通过引流,灌溉五队和六队的土地。第三个出水口大概就在第二个出水口往北约三百米处,这个出水口可以灌溉五队南东湾的土地。第四个出水口在第三个出水口往北约二百米处,这个出水口可以灌溉五队和四队北东湾的土地。四队、五队与甘寨、张后坟的地畔大概就在附近。</p><p class="ql-block"> 可惜,这条干渠常常是干的。由于少陵渠沿途经过的村子比较多,每年到了干旱缺雨季节,渠水很难流到我们这里。望着缺水的庄稼,大人们很无奈,小孩们也很焦急。记着那时,我们割草或放羊,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要到渠上去看有没有水。那时我们多么希望这条水渠能像川道里的河流那样长流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