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光顾农家…石迹古村落

摄影老顽童

<p class="ql-block">  祁门石迹古村落背靠大黄山,坐卧牯牛降,仰视齐云山。石迹村隶属黄山市的祁门县,地处黄山西麓,与黟县接壤,休宁县为邻,出省与江西省毗邻。古村落以吴姓为主,拥有七百多年历史,因战乱迁徙而至,人口六百多人,沿山谷与溪水旁居住,分散于方圆几公里山坳中。原本以狩猎为生,逐步辅以种植耕作,今日到此游历,眺望群山,数九寒冬依旧绿荫葱葱,翠竹漫山,晨曦中闻鸡起舞,袅袅炊烟,充满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元古时期大黄山及整个皖南地区仍处于大洋环境之中,一片泽国。大约在亿万年前,整个地区因印支板块地质作用,海水退去,地壳隆起,逐渐形成今日之大黄山。海陆变迁,再经历数千万年的风霜雪雨侵蚀,山石风化,植被腐植化,沟壑纵横,构成了皖南山川挺拔与俊秀大美……</p><p class="ql-block"> 石迹村落,地质更加独特,海拔在300-500米之间,尤其是山顶是碎石与腐殖土构成的平台,适合耕作与种植,智慧的祖先就此种植茶叶,果树为生机,狩猎讨生活,移居山腰,繁衍生息。几百年之后,生存之道乃继续深耕种植两茶,茶树之茶,茶油之茶……</p> <p class="ql-block">  山村最易见到的是白鹇,<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性胆小,常常成群结队活动,雄鸡的羽毛色彩透显高贵之气,红—黑—白成为经典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 白鹇,是鸡形目雉科鹇属鸟类,体长70~115厘米,体重1150-2000克。雄鸟头部羽冠和下体呈蓝黑色,面部裸露,为鲜红色。上体和双翅为白色,自后颈或上背开始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纹。雌鸟上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脸裸出部小,赤红色,下体亦为棕褐或橄榄褐色,胸以后微缀黑色虫蠹状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鹇分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在国外,可见于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中南半岛等国家。主要栖息于海拔 2000m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在云南高黎贡山地区,则主要栖于海拔1600-2700m的山地阔叶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较为常见,亦出现于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内。石迹村落刚好处于低海拔,茂密的丛林,又少有人打扰,春天多在山顶茶园做窝繁殖,一群群小鸡在母鸡的呵护下悠闲漫步,成长……</p> <p class="ql-block">  白鹇,以植物幼芽、块根、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金针虫、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白鹇繁殖期 4-5 月,一雄多雌交配制度,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每窝产卵 4-6 枚,孵化期26-28天。石迹白鹇,春天最为活跃,常常为争夺配偶而在竹林间,茶园里打斗,场面激烈。围堰溪水边梳妆打扮,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激……</p> <p class="ql-block">  2016年,白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如今,随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石迹的白鹇保护,与大生态环境正逐步改善……</p> <p class="ql-block">  大黄山地区生态多样性,植物群落完整并垂直分布,素有“华东植物宝库”和“天然植物园”之称。石迹村落位于群山之中,交通闭塞之谷,漫山遍野的林木,竹海与珍稀动物,植物,以及灌木丛棘。入眼最多的是竹海,是堪比意大利橄榄油的“茶油”树,是享誉世界的“祁红”茶叶树,是不成材可取暖的灌木。有一级保护珍禽白颈雉,二级保护白鹇,南北迁徙而至的候鸟,留鸟众多,珍稀蝴蝶等等。多年的保护与救助,如今白鹇深谐乡音,一声呼唤,咕咕叽叽从竹林,灌木丛中走来,飞临,成群结队……</p> <p class="ql-block">  在山村游历,无意间看到牛头伯劳,一种小型食肉之鸟。此鸟又称“红头伯劳”,是伯劳科类的一种鸟类。牛头伯劳全长可达220毫米。喙强健具钩和齿,头顶及枕部栗红;背羽灰褐色;尾羽褐色;黑色贯眼纹明显,尾羽褐色;下体羽棕白,两胁深棕色。牛头伯劳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疏林和林缘灌丛草地,性活跃,鸣声粗厉洪亮,主要以昆虫为食。牛头伯劳分布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朝鲜、日本;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省区。本地非常见之鸟,而是北方迁徙之鸟……</p> <p class="ql-block">  白冠燕尾是雀形目鸫科燕尾属鸟类,又叫水鸦雀,黑背燕尾。前额至头顶具白斑,头余部、颈、背、喉及胸黑色,腰、腹部及尾下覆羽白色,两翼黑色且具白色翼斑。尾上覆羽黑色并具白色端斑,中央尾羽最短,往外依次变长,显得尾长且尾叉深,同时使整个尾部呈黑白相间状,极为醒目。虹膜、喙黑色,脚粉色。</p><p class="ql-block"> 白冠燕尾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及东南亚各国,在中国见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区,包括海南岛。栖息于山林中瑞急而多石的溪涧河谷。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立于水中或近岸的溪石上,或涉水觅食。主食多种水生和陆生昆虫,兼食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期在4-6月,窝卵数3-4枚,卵污白色且被红褐斑,雏鸟晚成。本次所见为石迹村的留鸟,正在溪水边遛达,觅食,不怕人……</p> <p class="ql-block">  清晨,山村尚待苏醒,漫步于乡村,远远看见一群小鸟叽叽喳喳栖于枝头,排排坐,大有聚会之势。天气冷,太阳被大山阻挡,鸟儿懒洋洋地,丝毫不理会行走之人。拍摄后查询发现此鸟是领雀嘴鹎,属雀形目鹎科雀嘴鹎属鸟类。嘴厚重,具短羽冠,上体暗橄榄绿色,下体橄榄黄色;尾绿色而尾端黑色,嘴浅黄色;脚偏粉色待在松枝上,毛茸茸的,十分呆萌可爱。领雀嘴鹎在中国见于华东、华南和西南各省。栖息于溪边沟谷灌丛、稀树草坡、林缘疏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次生林、栎林等地。常成群活动,有时也单独或成对活动。杂食性,食物以植物类为主,也吃金龟子、象甲、蝉等昆虫及昆虫幼虫。繁殖期为4—8月。每年繁殖2次。营巢期6—8天,窝卵数2—4枚,孵化期10—12天,雏鸟留巢13天,此地为留鸟。</p> <p class="ql-block">  祁门石迹村落,群山环绕,集八亿年地质史于一身,融峰林地貌,溪水孱孱与一体。花岗岩山体,经地质作用而节理、稀疏、风化,再经冰雪冷热交替而酥碎,雨水冲刷形成“山川秀丽”与沟壑纵横。正因如此,山顶是风化后碎石平地与表层腐殖土构成的适合灌木生长的土地资源,远离人群适合动物活动。山下是经雨水冲击,携带土壤淤积而成,适合农耕的农田,以及灌溉的涓涓细流,千百年来祖辈在此耕作,在此狩猎,在此躲避战乱,过着“只知有秦,不知有汉”的日子。今日正值年关,路旁晾晒腌制风干的猪肉令人垂涎欲滴,充满浓浓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二十一世纪的石迹民风淳朴,山川无恙,然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村落。随高速公路的便捷,网络的迅捷,走出大山,与走进村落,成为常态。只是劳作依旧靠天吃饭,如何留住年轻人,如何引入外面的资源,促进村落发展仍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放不下的是几亩薄地,秋播几粒种子,辅以辛勤劳作,今日到了收获的日子。碎石薄地间,白白胖胖,圆圆的萝卜成为百姓餐桌的滋味,成为游子回家的记忆,更是一份收获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萝卜极为平常的植物,不知何时成为百姓的作物,遍布大江南北。然,因土地,气候以及培育种子之差异,萝卜个头与味道亦大不同。好在,萝卜可以百搭,成就百味。今日一盘腊肉烧萝卜,萝卜降解了肉的荤腻,吸足了腊肉的香味,勾起了浓浓家的回忆。一碟腌制辣萝卜干,吃到嘴里是脆脆的咸辣又带点丝丝甜味。即使今日大鱼大肉了,萝卜滋味依旧是餐桌的美味之一,只是作法翻新。此外,萝卜还是本草纲目中一味食疗,通气养神之上品……</p> <p class="ql-block">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茶叶原料选用当地的中叶、中生种茶树“槠叶种”(又名祁门种)制作,红条索紧细、外形秀丽、香气丰富且清新,冲泡后汤色橙红明亮、 香气绵长,且口感上较为甘甜柔和。由安徽茶农创制于光绪年间,但史籍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朝陆羽的茶经。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池州、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红茶是红茶中的极品,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亦是民国抗战时期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皖南有黄山之美,红村之古村落,新安江山水画廊之秀美,齐云山道观之灵气。然祁门县依旧是皖南独具特色,历史悠久的古县城。依旧是山川秀丽,群峰叠嶂之大美。四季分明,景色各异。石迹古村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白鹇之乡”。曾经一则新闻“白鹇飞入农家”成为央视头条,吸引众人眼球,吾亦如此而来。吾虽非皖南之人,却钟爱皖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多次深度游历皖南之乡野。走进石迹,发现经历多年保护实至名归。农家小院,菜园成为白鹇的食堂,乡道,茶园,竹林成为遛弯,谈情说爱的舞台,茶园成为迎巢之缘,溪水旁留下依依不舍的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