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礼: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具有一万年的文化史

央广动态

史前文化<br><br>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br><br><br><br><br><br>王根礼: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具有<br><br>一万年的文化史<br><br><br><br><br><br>世界包装组织亚洲包装中心执行主席<br><br>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首席院士<br><br>中国国际碳氢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br><br>王根礼 整理<br><br><br><br><br>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分别代表了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方面‌。<br><br>‌人类史 ‌主要关注的是人类自身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有着两百万年的人类史。这包括了从最早的原始人类,如泥河湾人,到北京人等各个时期的古人类遗址。这些遗址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而且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持续性。<br><br>‌文化史 ‌则侧重于人类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迁。在中国,文化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这个时期,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文化遗址,如湖南永州道县的玉蟾岩遗址,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证明了人类在相当早的时候就开始进行农业活动。这些文化遗址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多样性。<br><br>‌文明史 ‌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和标志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包括了从夏、商、周到秦、汉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体系。<br><br>综上所述,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是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丰富画卷。<br><br><br><br><br>目 录<br><br>第01章 史前文化<br><br>第02章 传说时代<br><br>第03章 夏商西周<br><br>第04章 春秋战国<br><br>第05章 秦汉时期<br><br>第06章 魏晋隋唐<br><br>第07章 宋元明清<br><br>第08章 参考资料<br><br><br><br><br><br>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相传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就文字而言,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甲骨文,近些年又发现更早期文字高邮陶文等。 史前文化<br><br>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邦建国之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br><br>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上中下游。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br><br>中国文化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近代以后的西洋文化自明代时传入中国,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形成于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而形成于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和马列主义思想等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总而要之,或谓自太古至秦、汉,为中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时期;自明清以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在现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逐渐兴起,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与政治民主化成为一个社会趋势。<br><br><br>第01章 史前文化<br><br><br><br><br><br>有历史学家将没有文字出现之前的文化称为史前文化。<br><br>中国境内有多处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被发现。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考古发现的有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br><br>第01节 旧石器与火<br><br>旧石器时代时人类使用的多为简单的打制石器,而新石器时代多使用磨制石器,表面平滑锐利,已经相当精致。石器时代的工具材质也已经不限于石器,诸如竹器、木器、陶器、骨器等都已经被大量使用。火,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过重大作用。人类开始用火来烹调食物以延长寿命,并且火也可以用来烧制陶器与玉器。<br><br><br> 旧石器与火<br><br>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表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是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br><br>第02节疆域内的各种文化<br><br>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旧石器与火<br><br>第03节文化起源于黄河?<br><br>早先人们认为中华文化单一起源于黄河流域。<br><br>但晚近的考古研究证明史前文化范围遍及中国各地,呈现各地并起的现象,并各有其风格。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其被认为是来源自中亚之安多文化, 距今约一万年历史,以及后来之老官台文化和其延续的龙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辽河中上游流域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四川地区的三星堆文化,还有台湾岛上的圆山文化。而在香港之黄土峒文化,更是中国华南地区文化之最早遗址, 距今四万多年。<br><br><br>第02章 传说时代<br><br><br><br><br>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夏以前远古中国杰出首领的代表。<br><br>中国神话始于盘古开天辟地,显示盘古可能是早期开辟疆土的领袖。<br><br>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则表明女娲可能是教化婚配生育的首领。<br><br>传说燧人发明钻燧取火,神农开创农业及医药. 传说时代<br><br>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八卦、文字,此即三皇。<br><br>三皇之后的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br><br>五帝时期,古黄河水患严重,大禹以疏导之法成功治水,被推为王。<br><br>(三皇五帝说法不一,详见三皇五帝词条)<br><br><br>第03章 夏商西周<br><br><br><br><br>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为宗法制度。<br><br>第01节 宗法制度<br><br>宗法制度萌芽于夏朝,宗法制度完备确立在西周,其是在晚商的长子继承制的法则上加以严格规范与执行。标志为嫡长子继承制、土地分封制与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br><br>在宗法制度下,“礼仪”对每个士族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实际上宗法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在宗统范围内宗庙里祭祀辈分之亲疏,即规定了地位的高下。<br><br>第02节家天下<br><br>宗庙里的谱牒,即是政治上的名分。在宗法体制下,“国”与“天下”是以“家”做原型扩大的。“家”的精神乃成为各级政治秩序的基型。宗法制度在西周末期已开始瓦解,但宗法制度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华社会。西周的宗法封建制度留给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天下只有一个共主的观念,这种思想也为秦汉帝国的建立与统一奠定基础。<br><br>宗法制度的影响不仅是政治层面的影响,也不限于统治阶级,它在后世成为平民社会宗族概念的基础而普遍传承。 五行八卦<br><br>第03节 先妣神观念<br><br>在中国文化史上,商朝、周朝时期的中国人产生了永不死亡的先妣神观念,也未有佛教宣导的轮回转世的思想。但当时的人也已经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并且生前的身份会在阴间延续。因此商周时代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依然继续关心影响人世之事,这导致占卜的流行。而是否能够得到鬼神的保护在于祭祀典礼是否恰当。<br><br>第04节商朝卜问<br><br>商朝卜问的工具多为龟甲或骨头,而周人卜问的工具已经转为由阴阳符号组成的八卦及扩充而来的六十四卦来表示吉凶。到了西周晚期,统治者与士人已对天命产生怀疑。士人逐渐看重“民心”,而获取民心就要施行“德政”,这后来就成为儒家主张“德治”的依据。<br><br>商周时代的礼器以青铜器和玉器最重要。其造型典雅庄重,体现当时的文化特质。<br><br>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在商周时期达到了一个先进成熟的阶段。<br><br><br> 甲骨文<br><br>第05节五行八卦<br><br>周代手工业种类增加,分类更细致,因此有百工之说。商周时期发展成熟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成为中国最早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方法。五行八卦学说更成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之一。<br><br>商代已经有专司天文的人员,并在夏代天干记日的基础上发展出干支记日法。<br><br>周代发明了圭表测影的方法后更确定了部分节气与十二时辰。<br><br>第06节甲骨文<br><br>在数学方面商代已开始使用十进位制,西周时期数学更成为“士”的必修科目。<br><br>在东亚大陆上发现的最早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年的历史。商代奠定了中国主体字形声字的基础。<br><br>商周时期也有不少知名的文学作品诞生流传,诸如《尚书》、《诗经》等。<br><br><br> 二十四节气<br><br><br>第04章 春秋战国<br><br><br><br><br><br>西周末年,贵族政治趋于崩溃,宗法秩序日益混乱。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是旧社会秩序的瓦解,也是新社会形态形成的时期。<br><br>封建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贵族世代为官。战国时期开始突破,出现了“布衣卿相”。在战国时代,世袭贵族没落消失,农民由依附者变为小自耕农,私有土地成为一般土地所有形态,私人工商业也随之兴起。<br><br>第01节二十四个节气<br><br>在东周时期,由于宗教束缚的解除,新的社会风尚取而代之。春秋战国时期,四则运算已经完备。在历算方面,战国末期已有根据太阳年运转的二十四个节气。<br><br>战国时代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建立的时代。<br><br>冶铁业的兴起更是加速了土地的开垦。<br><br>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于此时开始,其中最出色的都江堰到如今还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r><br>春秋战国之时,官学散于民间,百家学术萌发,人文理性精神日进,因而夏商周时代嬗变而来之宗教观念焕然一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br><br>第02节上帝与天<br><br>神为人所创造,民为神主,则前古神秘观念渐消。<br><br>上古“上帝”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天”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了后世中国文化信仰的一个基础,而“敬天祭祖”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br><br>第03节诸子百家<br><br>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开放运动其规模之大历史之长也为仅见。人文思想在此时期也成为中国哲学的支柱。诸子百家在这个历史阶段各自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处世思想。其中,为孔子、孟子、荀子所主张崇尚伦理道德的儒家,为老子、庄子、列子所主张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为墨子所主张的墨家,为商鞅、韩非所主张的法家并为后世中国最重要的思想。 诸子百家<br><br>第04节《离骚》<br><br>同时,因为文化的大发展,文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首屈一指的当属战国晚期楚国诗人屈原所著的楚辞名篇《离骚》。与之一时瑜亮的是《诗经》中记载各国民歌的章节《国风》。此外,诸子的散文也各具特色。《庄子》一书洋洋洒洒,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佼佼者。<br><br><br>第05章 秦汉时期<br><br><br><br><br><br>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动的时代,而其产生的新社会在秦汉时代成型。秦汉时代的文化模式奠定了中国近两千年来文化的基础,又有其时代特色。秦汉时期中国人的精神风尚业已形成。 丝绸之路示意图<br><br>第01节殖民与扩张<br><br>在秦汉时期,长城已经成为华夏定居农民和域外草原游牧民族的明确分界线。<br><br>自秦汉以后,华夏族对外的殖民与扩张多集中于东方与南方,与长城以外的地区多为征伐、邦谊与交流。这种关系唯一的例外是在西域丝绸之路沿线地带。<br><br>第02节 丝绸之路<br><br>在中西海上交通还未兴盛之前,中国与西方国家主要的交流大多经由西北陆上的河西走廊。远洋航行在此时也开始出现。随着丝路的开通,各种异国产物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至今已成中国土产,例如葡萄、石榴、芝麻、豌豆、蚕豆、核桃、黄瓜、香菜、大蒜、苜蓿、生姜等。<br><br>由于西域风俗的盛行,中国文化得到极大丰富。诸如舞蹈、杂技、鼓吹乐等纷纷传入中国。骆驼、石狮、辟邪、天鹿等怪兽造型也传入中国。而丝织品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销品。<br><br>秦汉时期也为中国奠定了疆域和思想的基础。 焚书坑儒<br><br>第03节焚书坑儒<br><br>秦始皇焚书坑儒,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之后,又统一度量衡。<br><br>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能够经两千年而延续中国正统思想的地位,原因在于其经过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的补充与改造,已经综合先秦时期各种思想于一体,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以探讨先秦儒家思想为目的的经学也在在汉朝成形,成为传统中国学术的重心。<br><br>第04节农医天算<br><br>秦汉时期,中国传统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在汉代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九章算经》、《素问》、《本草经》、《相六畜》等著作均已问世。<br><br>金属冶炼技术也突飞猛进。<br><br>在这一时期内,中国传统的神话系统也基本成形。<br><br>随着《山海经》与东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的流传与东汉末年天师道的兴起,中国人传统的神仙观点也基本盛行。<br><br><br>第06章 魏晋隋唐<br><br><br><br><br><br>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究其原因,兹举数端,后世亦可为鉴:<br><br>一、坏于盗贼无赖<br><br>秦以前,创业开国者多圣哲;秦以后,起事革命者多盗贼。盗贼无赖之徒,成则为帝王,固不识治国御世之道;败则肆焚掠,尤不解保护文化之谊。<br><br>二、坏于科举利禄<br><br>科举之制,发源于汉,大备于唐。虽科举考试可以泯贵族平民之阶级,然以利禄诱人,大损人格,实与古代教育之大义相反。<br><br>三、宗教信仰之缺乏<br><br>中国国民脱离初民之迷信最早。唐、虞、三代之圣哲,专以人事言天道,即殷人尚鬼,有似于宗教性质,然其祭祀仍专重人鬼,无宗教家荒诞之说。后之立国者,于政治教育不能尽餍人望,又无宗教以资其维系,则人心之饥渴,乃甚于原有宗教之国家。<br><br>第01节 民族交流<br><br>从东汉后期到隋代五百多年的时间是一个乱世的时代,也是中原文化和周边胡族交流最密切的时代。华北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受草原游牧民族侵扰最多的地区。沿中国东北至西南边界,在西晋时有鲜卑、匈奴、羌、氐、羯五大外族,合称“五胡”。这五大民族在魏晋时先后有部分族群内徙。西晋末中国大乱,原有内附民族开始侵扰华人社会。到北魏逐渐兼并华北,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的改革之后才开始逐渐恢复社会经济生产。<br><br>这种情况在隋唐时得到了延续,中亚等地民族大量内徙的情况屡见不鲜,隋唐朝廷则划地予以安顿,任其自由生活。而胡人的大量移入与活动,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胡人统治者的政治形态多模仿汉人,北魏孝文帝更有孝文汉化运动,易胡服、胡俗、胡名为汉服、汉俗、汉名。<br><br>长江流域直到汉朝初期,仍未完全融入中华文化体系。西汉末年,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依然人口稀少。但到了东汉与三国时期时,为躲避中原地区的战乱,大批汉人开始移民长江流域。四世纪初,华北汉人地区的西晋政权被胡人灭亡时,更大批的北方汉人大举移民到江南地区避难。唐朝在八世纪中叶发生的安史之乱,带动汉人第三次的南向移民,江南渐成汉人聚集的重心。而东晋与南朝时期,是江南开发最为快速的时期。由于北方大族举家南迁,人丁兴旺,耕作面积快速增加。隋朝的统一,虽然在军事上是北方统一南方,文化上却是南方向北方传播。而安史之乱后,南方在经济条件上亦超过了北方。<br><br>第02节 门第社会<br><br>门第社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不亚于周朝时期的宗法制度。不同的是宗法制度的影响是从政治扩散到民间,而门第社会正好相反。门第在东汉时期已经形成,原因之一是当时学习条件困难,入仕只限于经济与文化条件优良的少数家族,形成这些家族累世为官,积久渐成门第。<br><br>东汉覆亡后,平民失去了保护,纷纷依附到大族以求庇荫,这些大族乃组织自卫的团体,筑城自守。门第更有了军事与经济的影响力。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根基不稳,往往仰赖门第支持。由于士族不需负役,平民争相依附,门第更趋发展。门第由法制化发展到法统化,以至于国家政权只有受到大门第的认可才得以延续。 石窟造像<br><br>门第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而是因应社会的客观条件,结合形成广泛的文化生态,士族门第生命力不绝达数百年之久。士族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