覌“印”解“字”(七下)

兰雪斋后人

<h1> <font color="#ed2308">二、国师颁发的“顺州僧政司印”</font></h1> 下面介绍三方“顺州僧政司印”,第一方是《瑞宇轩藏印》一书介绍“顺州僧正司印”: 下面是这方印章和金代“景州僧政司印”的拓片的比较图: 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发现一个是“僧正司”,一个是“僧政司”,而根据“说文解字”: “正”和“政”属于“通假字”,古时可以通用。而文献考证,“僧正司”应该为正规名称。<br> 于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有三个:<br> (1) 国师“那摩”是谁?<br> (2) “丙辰年”又是哪一年?<br> (3) 为什么用“僧政司”,而不用“僧正司”?<br> 蒙古族信奉佛教,早在蒙古帝国时期,设置了第一个僧司机构“佛教总统所”,当时入华的克什米尔僧人“那摩”担任“佛教总统”,而“那摩”被称为“国师”。<br> 根据现存资料记载:<br> “宪宗元年(1251年)冬,蒙哥尊那摩为国师,总领天下释教,三年(既癸丑年)春奉诏南下传法布教。首驻锡于燕。”,其住锡的寺院为为“燕京延洪寺”。在燕京,那摩对一处处残破的佛教建筑进行维修,皆致完备,“大惬都民之望。”<br> “越明年(既宪宗四年、丙辰年),亲临赵国,敬礼龙兴寺大悲观音圣像。”此处“赵国”,即指真定(今河北正定),此年,那摩亦于此时受命为“释教大总统”,那摩在华的宗教活动大部分在此寺开展。<br> 而“顺州僧政司印”的“丙辰年八月”、“国师那摩發”这些文字绝非偶然,这是因为有“国师”头衔的“那摩”,受命为“释教大总统”,有了统领蒙古帝国佛教的权利!<br>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收藏有一方木质“大朝国师印”(出自西藏玺印一书):<br> 此印为汉文官印,正确读法为“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br> “大朝”为蒙古汗国的“国号”,而这方“大朝国师印”的主人,是克什米尔地区的密宗高僧“那摩”。<br> “那摩”在宪宗元年(辛未年)被封为“国师”,四年(丙辰年)受命为“释教大总统”。<br> 而这方“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就是“释教大总统”的玺印,就是“佛教总体所”的官印。<br> 宪宗四年(丙辰年),国师“那摩”颁发“顺州僧政司印”与“大朝国师印”就是历史时空上的对应!<br> 可以认为“顺州僧政司印”是“那摩”行使佛教管理权力的象征!<br> 目前所知“顺州僧政司印”存世三方,第二方是网络平台上出售的“顺州僧政司印”,售价近二十万:<br> 此印,应该是熟坑,没有年款,印背刻有“顺州僧正司印”和“国师那摩发”等字,边长约78毫米,此印远大于建宇先生的藏品。<div> 值得注意的印文为“顺州僧政司印”,却标明为“顺州僧正司印”。<br>笔者也收藏一方“顺州僧正司印”:<br></div> 笔者这方藏品,为“朱文大印”,边缘近9毫米,印文为手工錾刻,字口不算深竣。印地修整非常干净,这就保证用印是“清晰干净”,此方官印是生坑之物,印面绿锈下漏出朱红色,疑似当年用印使用印尼的遗留物,某些锈层脱落之初,漏出“金红色”,或为鎏金,也可能是“金铜合金”的本色,印背、尤其印柄身为光滑,因为经常使用所致!<br> 此印为干坑出土之物,下面是根据最初照片合成示意图:<br> 埋藏千年,锈层裹挟着泥沙,而印柄由于经常使用,如同“抛光”,有点“百病不侵”的样子!<br> 下面是这三方“僧政司印”的印文比较图:<br> 仔细观察,三方印章印文各有千秋,左者,印文平直纤细、中者,印文略显圆滑,右者印文笔画圆润,有大篆之风,值得一提是,三方印章,其“政”字写法各异。<br>为什么,金代的“僧正司”在蒙元时期变为“僧政司”,尚未有明确的文献说明,笔者认为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应该标志蒙元时代佛教管理系统建立,持有这种“顺州僧政司”的人,类似“钦差大臣”,代替那摩去各地,行使佛教管理的权利,而且有“问政”的意味。<br> 作为比较,下面是三方辽金时代的官印,它们分别为辽代和金代。“平章政事之印”、东夏国的“军政之印”(第一方自藏,其余两方出自《金代官印》一书):<br> 它们是仅存的三种带“政”字的辽金元叠篆官印。可以看到两方“平章印”的“政”字写法基本相同,而细节仍然有所区别。“军政之印”的“政”字则是另一种写法。<br> 下面是两方“僧正(政)司”的“正”字和“政”字与电脑九叠篆字库中的“僧正”二字的比较:<br> 这两个字与电脑字写法是截然不同。<br> 通过这些官印中“正”和“政”的叠篆写法,我们了解到古代的同一文字的“叠篆”体,并没有同一的写法。<br> 而现在的“电脑九叠篆字库”的各种“九叠篆字”,是根据历史上的各种“叠篆”文字,利用现在软件技术,再创造的!<br> 仅从中国文字,特别是是篆书体文字来看,电脑字库中篆书体文字写法单一,僵化、似乎缺少“灵气”,而书法家的文字,特别是玺印中“叠篆体”的文字,常有一种“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梦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