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陕南,腊月的某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凤凰山脚下的池河,没有旷古的行船载货的场景,流水清清,缓缓移动,遇拦河峭石,仍然有飞溅而落的水花,白色浪沫,相映岸上的报春花朵。我们一行在石泉县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的刘院长带领下来到丝绸之路的源头金蚕小镇石泉池河,池河河畔,土地肥沃,古时候河通汉江,又是通往十三朝古都长安的子午道南端。安康知名文史专家此石先生告诉我们池河镇有一千多年的置县历史,其间曾经设立为县,州,郡治,人才辈出,特别有名气的是六世祖怀让和尚,南北朝的王杰等等,中国著名八子之一大中华智库先驱者,创始人鬼谷子,俗姓王,曾经在鬼谷岭办学授课,耳闻熟详马陵道,围魏救赵等典故的主人公孙宾,庞涓,纵横捭阖的张仪,悬梁刺股的苏秦等等都是鬼老先生的学生,留下寻仙问道,授业解惑的遗址。</p><p class="ql-block">“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写下的这两句唐诗,所有的中国人都会是朗朗上口,耳闻熟详,都言是对爱情的坚贞后人只知一种精神,大家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更重要的是池河这个地方的官员们从古至今都重视民众的生存技能之一养蚕缫丝,纺织绸缎的轻纺工业基地,有国受鎏金铜蚕的美誉,该镇生产的蚕丝制品经过丝绸之路经济带,远销欧美,是权贵们们珍爱之物,而现今石泉县治所(城关镇)不过只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先有池河,后来才有今天石泉县城。</p><p class="ql-block">过去和现在农村都有养蚕的习惯,春季到来,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季节,有种叫桑树的植物也渐渐从冬氓的状态醒来,生长出来绿叶,古代人类发现后,用来喂养一种叫蚕的小生物,蚕的生命并不长,食桑叶,四十天左右,吐丝将身体缠绕,有句話叫做“作茧自搏”,把自己困死于蚕壳内。人们经过缫丝纺织,最后制作成一种叫做丝绸的东西,远古时期也是权贵们才能穿的起,非一般人所能享受。远的不说,我们小时候看过电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大地主,恶霸黄世仁,兰霸天之流,身着丝绸的长袍马褂,胸前挂着黄金怀表,手持一文明棍,穿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制作的丝绸服饰却用另一种高利贷的方式欺压百姓,逼得穷苦百姓卖儿卖女,苦不堪言,虽然是行为令人发指,他们的穿着打扮在我们孩童时代是非辩别漠糊,却是感觉坏人气宇轩昂,把人的思维带入误区,其风习演绎到当今社会,好像坏人都是吃香喝辣的,下层人民都是“杨白劳”。</p> <p class="ql-block">汪兴剑,笔名:阿剑,紫阳县瓦房店人,紫阳县作家协会会员,安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经历曲折,入伍参军,国企下岗,后解除劳动合同,漂泊海内打工谋生。不成功的经商试验者,喜酒爱好文学,闲时码字,对家乡深深爱恋,文字主要记述故乡过往趣事及生活经历,在《西部散文选刊》和《安康日报》《汉江文艺》《安康文学》《汉阴文艺》,《紫阳文艺》等刊物及网络发表数十万的文字。随笔《铁兵故事》、《情系大米溪》两篇入选紫阳县档志局编辑的《襄渝往事》,2023年6月散文《变迁的村落》获得安康市汉滨区政协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文学作品征集优秀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