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电脑与手机充斥着生活。可书的魅力,它们怎能替代?朋友,离开那冰冷的屏幕,放下手中的手机,翻开一本带着墨香的书吧。让心灵在文字间漫步,在书的世界里,寻找那份久违的宁静与温暖,你愿意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年初时听朋友说,武昌司门口新华书店出了一套藏书票,样式很精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趁着夜色,我带着孙子去武昌斗级营打卡,经过此书店,就索取了三枚藏书票,满心喜欢,如获至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子睁着疑惑的双眼望着我,稚嫩地问道:“爷爷,这藏书票里藏的是什么呀?值得收藏吗?”我一时愣住了,思绪飘飞半晌,而后轻声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小小的藏书票意义非凡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新华书店印制藏书票》鉴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孙子的这一问,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思绪的大门。瞬间,“藏书票”的记忆被唤醒,却又似远在天边,缥缈难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曾几何时,它是我们儿时最爱的喜好,买书贴上藏书票,那庄重的仪式感,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岁月流转,它被遗忘在时光角落,还有谁会为它回眸,为它怀恋?</b></p> 藏书票的历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藏书票的历史要追溯到 15 世纪的欧洲,起源地在德国。大概 1470 年左右就有了最早的藏书票,画面一般有只刺猬和一条缎带,缎带上写着“谨防刺猬一吻”,意思是告诉大家书很珍贵。一开始,藏书票就是个人收藏的标记,跟咱国家的藏书印差不多。不过后来,时间慢慢过去,它不再只是个标记,逐渐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既能装饰书籍,又能表明书是谁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欧洲历史人物藏书票》鉴赏</b></p> 藏书票的发展历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起源与早期发展: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最初是用木板刻制的。随着古登堡印刷技术和版画技法的发展,藏书票逐渐流传到欧美各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17-19世纪的变化:在17世纪,德国的藏书票设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纹章和装饰艺术丰富多样。进入19世纪后,随着私人藏书规模的扩大和大众审美意识的变化,藏书票的艺术性逐渐增强,从单纯的标记功能转变为兼具功能和艺术性的物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20世纪的传播与影响:20世纪20年代,藏书票传入中国,30年代开始有版画家投身于藏书票的创作。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藏书票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动物类型藏书票》鉴赏</b></p> 藏书票的设计元素与艺术价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藏书票通常是一个边长5-10厘米见方的版画作品,上面除了主图案外,还要有藏书者的姓名或别号、斋名等。国际上通行的写法是“EX-LIBRIS”(拉丁文),表示“属于私人藏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藏书票不仅用于标记书籍的归属,还通过其艺术设计展现了收藏者的品味和爱好,因此广受文人雅士的喜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历史名人藏书票》鉴赏</b></p> 藏书票在文化中的角色与意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藏书票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是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带有藏书者姓名的小版画。它不仅用于表明书籍的归属,还通过其艺术设计增添了书籍的美感和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16世纪的欧洲到现代的全球范围,藏书票已经成为一种跨文化的艺术形式,被各国的爱书人和收藏家广泛使用和珍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外名人画像藏书票》鉴赏</b></p> 藏书票的艺术鉴赏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藏书票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的价值。欣赏一枚枚小小的藏书票,就像在微型艺术王国里畅游。藏书票图文并茂,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知识性强;以小寓大,容纳古今;巧夺天工,细致入微;生活气息,韵味无穷;激励读书,鼓舞向上;涉猎广泛,陶冶情操;小小票面不仅可以传递某种思想,还适应各种画种和制作方法,变化无穷,趣味无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爱书而藏书,由藏书而有藏书票,由藏书票而衍生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近代名人藏书票》鉴赏</b></p> 藏书票的历史演变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藏书票初期是作为藏书标记使用的,内容大都是贵族家族徽志图案。后来,藏书票传到法国、英国以至整个欧洲,19世纪初又衍传到美洲和亚洲,内容和题材有了新变化。这时不少著名的画家如马狄斯、高更等亦参与创作藏书票,福楼拜、雨果等作家也来使用藏书票,使藏书票的功能由单纯藏书标记的实用性开始向艺术审美层面发展,藏书票变得更精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一种艺术品,藏书票在欧美各国非常流行,有很多藏书票收藏家和专门收藏各种书票的博物馆,很多国家都有藏书票爱好者的各种组织,国际藏书票协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双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及藏书票的交换,同时举办国际藏书票双年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外名人版画藏书票》鉴赏</b></p> 藏书票传入亚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亚洲,最早制作藏书票的国家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的藏书票与传统的浮世绘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的藏书票是20世纪30年代从日本传入的。鲁迅倡导的版画创作运动推动了中国藏书票的发展。木刻家李桦组织的现代版画会在进行版画创作的同时也创作藏书票。1935年出版的《现代版画》第9期即为藏书票艺术品专辑。郁达夫非常喜爱藏书票,唐弢也广泛搜集藏书票,在其所著《书话》一书中收有陈仲纲等刻的藏书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藏书票研究会成立,参加了国际藏书票双年会。1987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藏书票展,中国的藏书票曾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京剧脸谱藏书票》鉴赏</b></p> 藏书票传播中国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传播中国至于中国文化人何时开始使用藏书票,至今未有明确的说法。不过较早的有留美学生关祖章的书票,画面是一位古代书生在书房搜寻图书,满地都是线装书,还有宝剑等饰物,颇有古风,上署“关祖章藏书”五个字,大约是1914年前后制作的。另有戏剧家宋春舫使用的藏书票,标示有“褐木庐”书斋名,也带传统文人的情味,估计是上世纪初制作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三十年代使用藏书票的作家艺术家不少,如叶灵凤、郁达夫、李桦、唐英伟等等,都制作过许多风格独特的藏书票。不过,在中国,藏书票一直都只是文人自娱的玩意儿,较少流传。直到近年,才陆续有一些刊物零星介绍过藏书票知识,并出版过一、二种有关藏书票的集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风景画藏书票》鉴赏</b></p> 藏书票组织正式成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代之后,藏书票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80年代初,文化复苏,藏书票再次兴起。美术界一些藏书票作家和理论家们认为我国也应该有一个藏书票组织,于是由中国美院版画系负责人梁栋先生首先发出倡议,中国第一个藏书票研究会(现称为“中国藏书票艺委会”)于1984年3月16日在北京成立了,李桦为顾问,梁栋为会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中国举办了首次藏书票展览,展出作品千余枚,在全国反响甚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早期藏书票》鉴赏</b></p> 中国最早的藏书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早的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中国国家图书馆从馆藏图书中发现一枚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国藏书票“关祖章藏书票”。这枚书票贴在1910年出版的《京张路工摄影》集中,画面为一古代书生在满室书卷中夜读的情景,具浓厚的书香之气和中国古典文化神韵,是一枚构思巧妙与藏书主题紧扣和契合的书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画工致精美,上方“关祖章藏书”五字,秀逸刚劲。同样的“关祖章藏书票”还出现在1913年出版的一本《图解法文百科辞典》中,为台湾出版人吴兴文发现并收藏。关祖章为广西赴美留学人士,归国后曾在交通部任职,他热爱西方文化并制作这枚藏书票供自己使用。据分析,关祖章可能是中国最早制作和使用藏书票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早期藏书票》鉴赏</b></p> 饮水思源藏书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饮水思源”藏书票是最早的由外国人制作的中国题材的藏书票。这枚书票是民国时期金陵大学西文教授裴德安氏1928年制作的,画面上一位僧人在专心致志抄写经卷。图案古朴自然,气氛肃穆,人物形像栩栩如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发现者和收藏者贾俊学介绍,这枚书票是他淘书所得,已发旧褪色,经由中国藏书票艺委会主任、著名版画家梁栋先生鉴定确认为套色版。这枚书票晚于“关祖章藏书票”,早于叶灵凤的“凤凰票”和李桦的书票,弥足珍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套色版藏书票》鉴赏</b></p> 中国抗战藏书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罗工柳藏书票:这枚藏书票是中央美院教授、1939年“鲁艺”木刻工作团版画家罗工柳先生的作品,是木刻画:两个八路军战士的头像、一面红旗和一把横置的木刻刀,组成了一个极其简洁凝炼的画面,表现了抗战历史中八路军的风采,是一枚珍贵的革命题材藏书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中国藏书票史话》一书著者李允经介绍,罗工柳说这枚书票当时印出贴在本子上保存至今。在三四十年代革命阵营中极少有人搞藏书票的情况下,这枚书票显得格外珍贵,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史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革命题材藏书票》鉴赏</b></p> 金鸡报晓藏书票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首套青铜生肖“金鸡报晓”藏书票:在200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创作设计的中国首套青铜生肖藏书票“金鸡报春”系列面世,“金鸡报春”青铜藏书票一套4枚。此后每一年,新款生肖藏书票都会在大年初一如期面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发行的青铜生肖藏书票均取材于中国各类历史文物,如像砖、年画、剪纸等图案,采用蚀刻、镂空等多种工艺,图案细致精美,充满灵气和吉祥喜气,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青铜生肖藏书票》鉴赏</b></p> 藏书票的收藏价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藏书票,宛如时光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它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画作,更是艺术殿堂中的珍宝,那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无不展现着艺术的魅力,让人陶醉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意义,如同一位无声的讲述者,将过去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一枚藏书票的背后,都隐匿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它们见证着书籍在岁月中的漂泊,也感受着收藏者的喜怒哀乐与深情厚意。它们跨越时空,成为文化交流的美妙载体,传递着人类的智慧与情感,让人沉醉,令人痴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自制藏书票》鉴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朋友,当你读完《藏书票里藏的是什么》一文,心中可有泛起涟漪?你是否拥有那一方小小的藏书票?又是否痴迷于它的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言,爱读书便会爱藏书票,爱藏书票则会更爱读书。藏书票就像书海之中的璀璨星辰,闪烁着智慧与热爱的光芒。它是心灵与书籍交融的印证,是对知识无尽渴望的象征。你呢,是否也在这奇妙的关联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钟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楚风雅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1月25日于武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