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春回大地</p><p class="ql-block"> 美篇编号:67089043</p><p class="ql-block"> 美篇配图:网络</p><p class="ql-block">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 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个别地区小年是除夕。“过小年”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 小年的火烧——热门货。形容小年期间火烧非常受欢迎,供不应求。</p><p class="ql-block"> 灶王爷跌到锅里——蒸神。形容灶王爷跌到锅里,象征着神灵降临,带来好运。</p><p class="ql-block"> 老鼠给猫拜年——全体奉送。比喻自投罗网,自找死路。</p><p class="ql-block"> 灶王爷打飞脚——离板了。形容灶王爷离开了供奉的板位,象征着神灵不再保佑。</p> <p class="ql-block"> 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较为隆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p><p class="ql-block">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要剪窗花、扫尘土、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三十晚上盼月亮——没指望。形容对某件事没有希望,常用于过年期间对月亮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三十晚上吃饺子——没外人。表示过年期间家人团聚,一起吃饺子。</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的案板——家家忙。形容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忙碌准备年货。</p> <p class="ql-block"> 小年的风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祭灶:在小年这一天,人们会在灶神像前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等,尤其是关东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p><p class="ql-block"> 扫尘:小年开始,人们会进行年终大扫除,清理家中杂物和积尘,寓意除旧迎新,拔除不祥。</p><p class="ql-block"> 剪窗花:小年时,人们会剪各种图案的窗花,如十二生肖、吉祥如意的字样等,贴在窗户上,寓意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 沐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小年这天理发,寓意除旧布新。</p><p class="ql-block"> 吃灶糖:小年时,人们会准备灶糖,寓意生活甜蜜、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 煮汤圆和吃饺子:南方地区小年会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北方地区则会吃饺子,寓意财源广进和团圆和睦。</p><p class="ql-block"> 隔年的馒头——早发了。比喻早已准备好,随时可以拿出来使用。</p><p class="ql-block">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形容生活越来越差,一年比一年差。</p><p class="ql-block"> 过年敲锅盖——穷得叮当响。形容过年期间经济拮据,生活困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