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从心中来

甬上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浙忆库·昨日》2025-1-24推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宁波晚报·红人堂》2021-1-25推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浙江文艺出版社2025新年第一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歌从心中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读李江《银发诗集》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甬上话</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旦刚过,收到老战友李江的《银发诗集》。集子收录了他六十岁后陆续写的诗歌五十二首。</p><p class="ql-block"> 犹如刚刚打开的蒸笼盖,还冒着热气腾腾的气息。出版信息上写着:浙江文艺出版社·2025年1月第1版,估计这是浙江文艺社本年度的第一书。推介词说道:“跨越半个世纪的诗意篇章。从军旅到世界,每一步都是诗”。</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江是第一集团军典型的“大院子弟”,也是位有着二十七年军龄的退役军人。他长期在野战军的军、师两级宣传部门工作,曾担任过第一集团军宣传处处长,安徽亳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杭州市工商局副局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 在一起工作时,感觉他思维很敏锐,起笔有文采,属于集团军机关大笔杆层次的人。写军用公文和各种类型的材料能一挥而就,深得领导信任和兄弟们的佩服。</p><p class="ql-block"> 在他退休不久的某个日子里,我曾在朋友圈给他留言说,李江同志应该写点东西,那么好的文笔别浪费了。</p><p class="ql-block"> 说这话是有原因的。我一直感觉他的强项是经过的事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独家写作题材和素材,能为所在部队的当代军史留下点有血有肉的生动故事。但从没见他写过诗,遂误以为作诗不是他的强项。</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不知道的是,他的诗才早年间还是一名大头兵的时候就有兆头。四十多年前,他就以《当月儿正圆的时候》为题在纸媒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所以有实力不吭不哈地出本集子。</p><p class="ql-block"> 他在《自序》中解释说,“作为快70岁的一个银发老头,或许应该打打太极拳,养养花,种种草。即便要写些文字,也应该是回忆录,但我偏偏对诗歌充满着激情”。</p><p class="ql-block"> 兴趣、积累、激情、才气四者叠加,不出本集子都不行。毕竟,战役机关的宣传处长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胜任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江苏宜兴名胜善卷洞</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我当兵比李江早了五年。从时间推算,我随二师从商丘调防宜兴时,他还是一个随父母从许昌调防杭州的学生娃娃。1979年,我从陆军学校毕业到师里当参谋时,他已经在二师当了两年兵。1981年,当他成为师炮兵团火箭炮营指挥连的排长时,我已离开二师到军里去了,所以那时互相还不认识。</p><p class="ql-block"> 到1987年底,我从军司令部调任二师作训科长时,他是师宣传科的干事,互相认识大约就在这一年。迄今已有三十八个年头。</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又回到军里任职时,他己先我去了军政治部宣传处当干事,在此一干就是十一年并升任处长。</p><p class="ql-block"> 对这个经历,他在《初次相遇》中说:“初次相遇/我们在张公善卷/再次重逢/我们在网络空间”。《六十感怀》说:“善卷洞下风刺骨/夹皮沟里月思乡”。概括了他在宜兴十四年的经历。没在宜兴当过兵,看这两句还不好理解,于我却马上有代入感。</p><p class="ql-block"> 所谓“张公善卷”,是为宜兴的两处名胜,泛指宜兴山水。所谓“夹皮沟”,是指师炮团火箭炮兵营驻地。此名来自风靡一时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戏中的猎户李勇奇和“夹皮沟”人人耳熟能详。此地是宜兴川埠一处“两山夹一沟”的山洼子,借少剑波小分队故事而被大家戏称为二师的“夹皮沟”。</p><p class="ql-block"> 湖州白雀寺是第一集团军军部边边上的江南名寺。他在《有一个叫白雀的地方》说:“大家管下部队叫进城/再返白雀称回乡//指挥大楼是唐宋风格/害得香客常常跑错地方”。一军驻地有意思:所属部队分别驻于杭州、金华、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的闹市里,军部却被甩在太湖南岸的这个乡下名寺旁边。见此一说,不由会心一笑,<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能撩拨人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 他这两段发展路径与我大致相同,故立马就能产生共鸣。两处第二故乡,成为他诗意不断生发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与军部为邻的浙江湖州白雀法华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我与李江虽不曾在一个部门干过,但同在宜兴川埠大院、湖州白雀大院生活过多年,尤其是在白雀交集的时间更长点,低头不见抬头见,也算比较了解。对他个人气质的突出印象是,干事风风火火,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虽为政工军官,却有军事指挥员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在人们眼中,政治工作者的一般形象是戴眼镜、夹皮包、穿皮鞋,细皮嫩面,文质彬彬,干干净净,小心翼翼。但这帮人却是另类。 </p><p class="ql-block"> 集团军政治部聚集了一大批万里挑一才华横溢之人。尤其是正副处长们,虽然各有各的风格,但共同的特点就是干活不要命,能出大成果,深受党委首长器重。譬如我认识的组织处长郭连捷、乔道宏、杨敬国、陶正明、张三旺、陈正仁、罗润海、徐焕忠等,宣传处吴柏铭、祁东辉、黄建生、张桂伯、吴建中、江伯友们。李江就是他们中间不可或缺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这帮人有大才气。工作有主见,生活接地气,很少书生气,不怕官、不信邪、不靠书本,不搞阴谋诡计。属“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光明磊落意气风发爽气得不得了的那种。</p><p class="ql-block"> 这帮人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思维有高度,即肯动脑子,又能吃苦受累。第一集团军军事工作方面或与军事有关的一些活,一旦被他们这么一发现一归纳一提炼一宣传,就会升华到了不得了的高度,搞出誉满全军全国的大典型。比如被小平同志题过词的培育“军地两用人才”工作,比如全军首位“蓝军司令”的挖掘和宣传等等,在全军乃至全国都具有引导方向的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些事不是李江一人干的,也有比他更厉害的,他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对自己的实力,他很自信:“男儿娴熟弄炮舞枪/也能写一手好文章/吹拉弹唱都会点/琴棋书画挺在行//总结宣传过的英雄人物/至今仍是激励前行的精神食粮”。不过这可不是自吹,是被大家一致认可过的。</p><p class="ql-block"> 也正因如此,一军政治部的组织、宣传两个处便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这帮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后基本都到了省部级、军师职、厅局级岗位,很少有废了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一军政治部赴南疆轮战战友的战地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部诗集有许多篇章与他曾经的军旅生涯有关。以亲身经历入诗,无娇柔造作,少无病呻吟,有真情实感,多硝烟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 我是单纯搞军事工作的,但我们的作战训练从来离不开政治工作,与组织、宣传工作更是密不可分。所以无论是日常的作战训练,还是遇有重大军事行动,在指挥班子中,组织、宣传部门是笃定少不了的,因而也有缘结识并较为深度地熟悉了这两个部门中的不少人,并因此有机会共同参与了许多较大的军事行动,在诗集中十二篇有展现。</p><p class="ql-block"> 他描述南疆轮战时的实况说:“临行前孕妻泪中含笑送到李家巷/那里战炮集结军歌嘹亮/还有映日的赤胆英雄豪放//待到男儿凯旋之时/腹中小儿已会牙牙学语欢呼鼓掌”。《倚墙小照》说:“从军能参战/此生值万金”。《登老山》说:“三十三载一瞬间/重上老山双鬓斑/当年鏖战御敌寇/今朝祭拜祝国安//麻栗坡上行军礼/落水洞里话硝烟”。《登主峰》说:“硝烟云散楼房起/堑壕掩体成景点”。极具画面感。</p><p class="ql-block"> 1996年初,一军奉命入闽执行代号为“联合-96”的军事行动。我的主要精力聚焦在部队的军事行动,对李江以及他的宣传工作基本视而不见,只看到这些情况被央视一姐邢质斌慷慨激昂地在《新闻联播》反复播放过。几十年后,他和妻子参加200人的自驾团,长驱800公里重访连江后作《重走浙闽线》说:“万炮齐鸣裂敌胆/百机共旋惊鹰翼//将军山上忆将军/兄弟洞前思兄弟”。</p><p class="ql-block"> 1998年,长江九江段决坝,一军奉命去堵口。李江记载说:“那是百年一遇的惊涛骇浪/降伏水患名扬九江//悄悄离去在夜深人静/不愿打扰亲人甜甜梦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些事都是载入军史的大事,但也留下他个人一生的宝贵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李江夫妇在莎士比亚家乡斯特拉特福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b></p><p class="ql-block"> 李江军旅生涯的最后一站,是安徽亳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对此他说:“白雀寺外迎朝阳/魏武大道送霞光”。那时我正在温州任职,因跨省的原因,基本就断了联系,只认为在这个位置是有点屈他的才了。</p><p class="ql-block"> 2021年疫情期间,我在《大河奔流》公众号推送上下两篇《处长冯志道》一文时被李江看到并留言说:“战友好!我刚转发了你写的《处长冯志道》,真棒”!因为冯志道当过二师副师长和一军副参谋长,也可以说间接当过李江的上司。这位导师级的领导,李江也十分熟悉和敬重,所以才会有这样直白的点赞。</p><p class="ql-block"> 因着这篇文章,我和李江辗转恢复了联系。后来又与他的妻子陈军也在李江的微信中有了些应答互动。</p><p class="ql-block"> 陈军是位有着二十三年军龄的女军官,认识她的时候,她还是扛着“一杠三星”的上尉牌牌。无论宜兴川埠大院还是湖州白雀大院,时常在上下班的路上碰见。她性格随和,逢人先有笑脸再细声细气地跟你说话或打招呼,所以几乎人人都认识她。我记得她退役之后的有段时间,还在杭州梅家坞龙井茶乡开了个小茶馆玩闲情逸致,如今亦是外婆级的人物了。</p><p class="ql-block"> 李江很聪明,知道怎么忽悠老婆。小恩小惠不断,主动称老婆“我家领导”,且经常在朋友圈公开表扬陈军:把家里规整得舒舒服服,让人很有温馨的感觉。还说陈军退休后最大的爱好是打毛衣,坐在阳台泡一壶菊花茶,戴着老花镜,边听音乐边织毛衣,脖子上还系着一块小方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次陈军发了一组近照,感慨头发变白了。我问,青春哪去了?她回,奉献给了部队。我说:不对吧!奉献给娃儿们和李江同志了。李江看了表示同意。</span></p><p class="ql-block"> 宠妻的事情,全集大约有六首说到,比如“更喜吴兴遇佳人/爱国爱家爱戎装”。《就这样慢慢地走》中秀恩爱说:“夕阳西下/沿着钱塘江堤/我们手挽着手/说些柴米油盐/聊点家长里短/就这样慢慢地走/初识那天/我来看你/从宜兴到湖州/也是夕阳西下/拿着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作为信物”。俨然一名“妻宝”的光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落水洞倚墙小照》配图:2017年7月,一军宣传处南疆参战战友重返旧战场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b></p><p class="ql-block"> 酷爱旅行成为作者夫妇退休生活的主题之一。李江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序》透露说,退休金的一大半都用在了旅游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有创意的旅程当属“跟着古诗游西北”。怀揣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人的十八首名诗,在兰州、天水、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宝鸡、临夏、河州体验古人的心境与“大漠诗”的意境。依“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境去玉门关,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指引去阴山;唱着“敇勒歌”去敇勒川;到天水、宝鸡去找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一方”的意境……好不让人羡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我接触的人群中,游历四十多个国家的家庭不多,李江夫妇恰巧就是其中之一,哪有名气就去哪里。他俩在伦敦解析索尔兹伯里巨石阵的谜团,去温莎堡看英王求婚,去约克郡追寻莎士比亚的幼年。</span>吴哥窟、爱琴海、塞纳河、格拉纳达、撒哈拉沙漠、威尼斯都留下了足迹。于是有了《瞻仰驻南使馆遗址》《海风琴》《空中修道院》《高跷渔夫》《终见康桥》等篇。</p><p class="ql-block"> 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原大地、看燕赵风情。亳州、焦作、郭亮村,安阳、石家庄、承德、坝上草原、塞罕坝、金山岭、北戴河、山海关、唐山……一次出门不是半个月就是近一个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除了四处游逛、写点小东西,宠点小娇妻,伺候女儿的一对儿女之外,经营小家庭成为他退休生活的主题。甚至上街买菜,研究菜品也能出几首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买菜》中他写道:</span>每天清晨/我都会拖着拉篮车/去买菜/鸡鸭鱼虾/瓜果蔬菜/匆匆满满地俘获归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几乎天天去买菜//丝瓜挑有角的/萝卜拎重的拿/辣椒要微辣就选青颜色/个头小点的才是土鸡鸭/要想嫩的有滋味/细根毛毛菜抓一把。已经很专业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来,退休后的李江,热爱生活的天性得以充分释放,小日子过的即有情调又有特点,别提有多惬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李江夫妇游太行山最美峡谷:焦作云台山红石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b></p><p class="ql-block"> 衷心祝贺他首部诗集的出版!衷心祝愿他再接再厉再出新作!衷心感谢作者第一时间的赠书!衷心希望这只是一个开端而不是结束。</p><p class="ql-block"> 也希望李江好好考虑一下我提出的建议,别把宝贵的经历私吞了,别把天赋的文采浪费了!毕竟,许多经历、许多事情,许多历史、许多细节,单用诗是表达不出来的。我仍旧固执地认为作诗并不是他的强项,这个本领仅仅属于“搂草打兔子一一捎带活”式的“业余爱好”。</p><p class="ql-block"> 结识不久的朋友汪山茗说:“感谢赠书不能只是一句话,更应该是一种行动,认真读完这本书才是对赠书者的最好感谢”。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END~</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1月1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分图片来源:李江及《八尺沟人》微信和公众号)</span></p> <p class="ql-block">一军政治部入闽参加“联合-96”行动部分人员现地合影(徐焕忠供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10年9月,杭州市工商局副局长李江在商标国际注册体系巡回研讨会上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李江和他们的“大院子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022年7月一军政治部战友聚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寄情于山水的李江夫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