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贴春联

岱下搂柴老人

<p class="ql-block">  春节将至,又该到了贴春联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中国,过年贴春联是必须有的节目,或者说是必须的程序。所以你过年可以不吃水饺,但不可以不贴春联,因为你吃不起水饺、菜窝窝楦个肚儿圆,对人却说吃的是精肉三鲜饺子,那谁也不会扒开你肚子瞧瞧;而你不贴春联,人人看得见,便失去了过年的喜庆劲儿了。</p><p class="ql-block"> 每到年三十这一天,人们除了洒扫庭除、杀鸡煮肉,那就是请人写春联、贴春联了。大门上贴、房门上贴、厨房门上贴、栏圈门上也贴,于是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落立时红光流溢,喜气洋洋、年味儿浓烈得开水也化不开了。</p><p class="ql-block"> 贴春联是为了让人看的。大年初一的拜年,又成了观赏品评春联的全民大行动。因此这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就有了讲究。一般家庭过年多为新年祈福,房门上贴的春联多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辞。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如:喜临英雄门第;春到光荣人家。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样的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祈盼,所以也就年年有,因此也就俗气了。与此成对照的是贴在其他地方的春联,就灵活得多。如贴在厨房门口的:烹煮三鲜美;调和五味羹。这是雅的。百菜白菜美;诸肉猪肉香。这就通俗而活泼了。近年农民买上了拖拉机或汽车,那车上也贴春联,这是亘古未有的,那联也颇合主人心意:道道畅通,路路平安。</p><p class="ql-block"> 最为耐看的要算不同行业的春联,简直就是精彩的谜语。如:阴阳炼火炕,青白留人间。――这是烧石灰的。如:磨砺以须,试问天下头颅有几?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听口气吓一跳,却原来是理发匠门口的春联。再如:曲是曲也,曲近人情,越曲越折;戏岂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猜猜!这是戏园门口的春联。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朱元璋定都金陵,在除夕夜突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首,他要“微行出观,以为笑乐”。结果走到一户门前,竟无春联,问其故,户主回说是骟猪的,没法写。朱元璋略一沉思,说:“朕为你写一副。”说着,左右呈笔上来,老朱一挥而就,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下联:一刀割断是非根。堪称奇联!</p><p class="ql-block"> 也有贴出笑话来的。旧时一农户不识字,求村里老秀才写了春联匆匆赶回家就贴上了。第二天到他家拜年的人特多,笑着进家,捂着肚子出来,主人初不知,还以为自己为人处事好,所以来拜年的多,后发现有点蹊跷,经问老友,才明白,原来把贴在栏圈上的“勤饲养六畜兴旺;多积肥五谷丰登”的春联贴在了正房门上,而正房门上的“向阳门第春长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贴在了栏圈门口。再就是文化大革命那阵子,旧春联不敢写,自撰春联怕有人鸡蛋里挑骨头,给你琢磨出点“毛病”,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干脆把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诗词摘抄上,这是万全之策。按说也可,但不分场合就出笑话。有一户年轻人年底结婚,喜联春联一并贴了,大门上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正房门上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房门上就更让人玩味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横披:一鼓作气。</p><p class="ql-block"> 也有托物寄情、直抒胸臆、发发牢骚的。如旧社会有人写春联曰:“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还有人写: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三年困难时期,有人写了一副春联贴在门口,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一下子就让人琢磨出“缺一(衣)少十(食)”,写此联的人理所当然的是被揪斗不断,其遭遇不再赘述。前段时间听说某地一老妇人早年丧夫,好歹将儿子拉扯大,成家立业了,本以为老年有靠,可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与老母各立门户,分灶而炊,平日对老太太不管不问,过年也不给老人一分钱。老太太忍无可忍,口述一联,请人写了贴在其子大门上。上联:不求我儿孝敬我;下联:但愿吾孙学吾儿。此联看似无奈,但却不乏咄咄逼人之势。村人争相观赏的同时,无不责骂其子忤逆。其子羞愧难当,赶紧把老太太接家中侍奉。</p><p class="ql-block"> 春联在只言片语、著墨无多的文字中,既能叙事绘景,又能寄意抒情,深浅皆成趣,雅俗均可赏。写春联是一种情趣,又能锻炼自己的才智;贴春联则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积极心态的流露。现在,过春节城市乡村都还贴春联,但很少有人自己动手写了,而是直接到集市上买现成的,虽花哨,但缺少了忙年的韵味,也少了临场发挥的机敏,多了一层应付的俗气和油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