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虞美人·听雨》

平安大.道

文:平安·大道 <p class="ql-block">今天,在成都的窗台上,听见细细的雨滴声,湿润了寂寥的心。翻开宋词重读蒋捷《虞美人·听雨》有感!</p> <p class="ql-block">《虞美人·听雨》是宋代词人蒋捷的佳作,此词以“听雨”为线索,巧妙地串联起词人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历程与情感变迁,读来令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词之开篇,便绘就一幅少年听雨的绮丽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歌楼、红烛、罗帐,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春风得意、醉生梦死的青春图景。少年时的词人,尚未识得愁滋味,即便听雨,也是在如此浪漫之地,与心爱之人共度美好时光。一个“昏”字,更添几分迷离与梦幻,仿佛那是一段永远镌刻在心底的温馨回忆。</p><p class="ql-block">然而,岁月如梭,转瞬之间,词人已步入中年。此时的他,身处异国他乡的小船上,面对蒙蒙细雨与茫茫江面,心中满是孤独与凄凉。“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里的“客舟”、“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共同构成了一幅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壮阔画面。词人借景抒情,将自己的中年遭遇与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那一腔旅恨、万种离愁。</p><p class="ql-block">及至老年,词人的境遇更是凄凉。他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着细雨点点,心中满是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无尽的感伤。“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一个“已”字,道出了词人岁月的沧桑与无奈。他望着阶前细雨,任由其滴滴答答直至天明,内心却已麻木,对世间的悲欢离合无动于衷。但在这冷漠与决绝之中,又透露出一种深化的痛苦与无尽的哀愁。</p><p class="ql-block">“听雨”为媒介,将词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同时,词人又巧妙地运用时空跳跃的手法,通过三个不同阶段的听雨场景,艺术地概括了自己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此外,词中的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如“红烛昏罗帐”象征着青春的梦幻与温馨,“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则象征着中年的孤独与凄凉。《虞美人·听雨》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成为了宋词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在反复阅读宋词“听雨”的后,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细腻而深邃的情感世界。雨,这一自然界中常见的元素,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无限的诗意与情感。它不仅滋润着万物,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听雨”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在宋代词人的笔下,雨声往往与离愁别绪、思乡之情紧密相连。如杜牧的《清明》所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声淅沥,映衬出行人内心的凄凉与哀愁。而宋词中的“听雨”,则更多地展现出一种细腻的情感波动。然而,再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又让人在雨声中感受到词人那无畏无惧淡定。</p><p class="ql-block">雨,是大自然的恩赐,它让干涸的土地重获生机,让枯萎的花草重新绽放。在宋词的描绘中,雨后的世界充满了清新与活力。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雨后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被雨水洗涤过的天地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许多人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听过一场雨了。人们忙碌于工作与生活之间,无暇顾及身边的美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宋词中的“听雨”更显得弥足珍贵。它提醒我们,要珍惜与自然相处的时光,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让我们学会倾听雨声,用心去感受那份来自大自然的恩赐。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与净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