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绘画,起步于黑白

程遠

<h1 align="left"><b>——程远《素描系列》</b><br></h1> <b>如果不是文革,本人绝不会踏入绘画领域,尽管父亲是位画家。<br>因为从五岁起,咱就生活在清华大学的环境中。这是所理工科院校,系的名称净是些“电机”“化工”“自控”“无线电”“水利”“土建”什么的。每逢招生,一条巨大横幅便被悬挂出来:“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工程师”。<br>我小学功课不错,1965年考上了著名的清华附中,而且还被选在年级分数排名第一的初651班。班主任宣称:“你们班不用考试,就直接升入高中、清华大学……”致使自己内心充满了喜悦、怀疑与压力。</b><br> <i>全家在清华园合影。穿海军服的是本人</i> <p class="ql-block"><b>不想才学一年,文革爆发,以“学习成绩优劣升级”的程序被打断。同学们都跟没头苍蝇似的,或参与运动,或在底下瞎混。时至1968年末,本人遭受这辈子最为沉重的打击,父亲被迫害致死。</b></p><p class="ql-block"><b>紧跟着,上山下乡运动兴起。1969年1月,我伙同清华附中一帮初一的,前往陕北延川县聂家坪村插队(当时自己16岁)。</b></p><p class="ql-block"><b>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到插队的第二年,队里知青对知识的贫瘠感到恐慌。于是在某些人带动下,村内掀起一股自学数理化的风潮。背后所支撑的,还是过去认同的老观念:“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b></p><p class="ql-block"><b>我们把这个行为称之为“奋斗”。实际上那年头,“奋斗”并不是个好词。像影射贝多芬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虽倍受众同学的推崇,但于社会层面却将之归为“资产阶级个人奋斗”。</b></p><p class="ql-block"><b>咱出身,在队里算是最差的之一,前途一片渺茫。面对全村知青“自学数理化”局面,犹如抓住了一根稻草,也参与其中。</b></p><p class="ql-block"><b>县里的赵书记后来有个评价:聂家坪知青最爱学习,学习风气很浓。</b></p><p class="ql-block"><br></p> <i>奋战“数理化”的聂家坪男知青。二排左四为程远</i><br> <i>每逢春节,聂家坪知青都会从祖国各地回到北京聚会</i> <h1><b>人生大方向的确立</b></h1> <i>左起&nbsp; 程远,王如骏。两人初期一起绘画场景</i><br> <p class="ql-block"><b>1972年,我返北京,准备由陕北转回。最初,依然保持着村里自学数理化的习气。之所以没多久离经叛道改学艺术,源于好友王如骏。</b></p><p class="ql-block"><b>一天,我正与他哥王如骥(同村插友),在清华甲所东边空场上打羽毛球。王如骏踱步过来,说了句:“哎,咱们一块学画吧。”</b></p><p class="ql-block"><b>本人,竟答应了! </b></p><p class="ql-block"><b>孰料这个无意中的偶然决定,使本人摆脱了多年来“无为在歧路”状态,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大方向。尽管当时,并未意识到这点。</b></p><p class="ql-block"><br></p> <i>左起 王如骏、吴承露先生、程远</i><br> <p class="ql-block"><b>那阵,王如骏由于爱画画,已被清华附中有意培养成美术小老师。他把我引荐给其教画者吴承露先生(北京市中学特级教师)。</b></p><p class="ql-block"><b>吴先生在铅笔写生、水彩、水粉、写意国画、书法等诸方面,均有造诣。其麾下有个美术组,里面常活动的约有二三十名学生,大家在一起共同写生,相互画像,其乐融融。</b></p><p class="ql-block"><b>吴先生教诲,让本人铭记最深的有两条。其一:如果你画出的画摞起来比自己高了,那时,你也就成功了。</b></p><p class="ql-block"><b>其二:要求其上,护法为中;要求其中,护法为下;要求其下,一无所获;要求上上,仅得其上。</b></p><p class="ql-block"><b>这第二条,日后我当了教师,几乎年年都要给自己的学生们讲述的。</b></p><p class="ql-block"><br></p> <i>吴先生绘制的美术组女生<strong>​</strong></i> <p class="ql-block"><i>清华附中美术组部分男成员。一排左起 关道询、程远、王如骏。二排左起 卢元、胡洁、杨晓全、朱少宣 </i></p> <p class="ql-block"><i>请吴先生吃火锅。一排左起 杨晓全、吴承露先生、王如骏。二排左起 钟铃、卢元、程远、关道询、朱少宣、胡洁</i></p> <h1><b>主攻素描</b></h1> <p class="ql-block"><b>本人自1972年学画起,至1977年考入大学以前,所追求的画风极其明确,就是要一心练好写实性素描,掌握黑白组合的规律。除去美术组,为能进步得更快,还特地光顾了一趟发小杨晓斌插队的村(海淀苏家坨),每天画十个“小插”,约二十天。</b></p><p class="ql-block"><b>同期,获悉世上有个“契斯恰科夫体系”。由于在文革期间未见过专著,但大概其知道内涵是:“依据光影规律,来塑造形象的体面关系。”</b></p><p class="ql-block"><br></p> <i>本人早期的人像写生画绝大部分都遗失了。几年前忽然有个美术组的人,用微信发来这两张他所收留的本人作品</i>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勇敢拜师</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曾善庆22岁自画像</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时美术组里,盛传有位叫曾善庆的,因美术才华出众,被徐悲鸿收为关门弟子,并进入北平艺专学画(后来的中央美院)。央美毕业后,他被借调至清华建筑系当美术老师,跟本人父亲成了同事,所以我管他叫曾叔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曾叔叔的素描功力极其深厚,据画友李持介绍:他将两个荷马石膏像,一正一侧摆列,绘制得既结实有力,还空间虚实有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耳闻于此,我便产生了前往拜师的渴望。记得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徘徊在曾叔叔所居的一区家门前,走过来踱回去,心中非常犹豫。自己父亲去世,出身如此恶劣,现又处于政治严酷时期,人家肯冒险接待我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一咬牙,过去敲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门一开,曾叔叔和夫人杨燕萍阿姨见到我后,非常热情。一扫刚才本人惶恐、怕被拒之心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坐在屋内,洗耳恭听曾叔叔对本人画作的点拨。回家路上,依然反反复复咀嚼着他每一句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就这次的本人成功“勇敢拜师”行为,让王如骏等画友羡慕了好一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每次我去给曾叔叔看画,他都指出“耳朵”部位画的不好。我想,为什么不说眼、口、鼻重要位置呢?恐怕是强调画面要关注整体效果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我就很注意画好耳朵。如下图</b></p> <i>本人写生作品</i> <i>本人写生作品</i> <i>本人写生作品</i> <i>本人写生作品</i> <div><b>考入中央工艺美院的头年,素描作为基础仍是主要课程。课上画石膏像,课下进行人物写生。</b></div><div><b>第二年,依据专业需求则转而学习线描、装饰之类。</b></div> <i>石膏像</i> <i>本人现场写生</i> <b>1982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装潢研究所。下班之余,大部分时间用来编造受学院影响的装饰画。并时不时去附近同学霍然家中,一起重温以往的素描人物写生。</b> <i>在同学霍然家绘制的人物</i> <p class="ql-block"><b>某天,以装饰及综合意向为著称的小老师王怀庆,到霍然家来看我们的作品。随即点评到:“都毕业了,怎么还画光影写实的风格呢?”</b></p><p class="ql-block"><b>此话,让我有点不好意思。</b></p><p class="ql-block"><b>之后,我便略改了点风格,如下幅。</b></p> <h1><b>充当美术教师</b></h1> <b>1984年,本人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当美术教师,出于课程要求,开始恢复素描运作。内容包括:室内静物、室外植物及建筑写生。</b> <i>清华建筑系入学的分极高,但学过美术的人极少。此幅,是本人所做的石膏宝瓶示范图</i> <i>本人课堂示范图</i> <i>示范图</i> <i>此示范图题材与上图一样,但本人给同学做了个带有变形意味的</i> <i>建筑系学生需要刻画植物。这是本人在“水木清华”地界,给同学所做的柏树示范图</i> <h1><b>任教期间,我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教学的书籍。</b></h1> <b>以下,便是所摘抄的有关“素描”内容:<br>素描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早期意为草图。16世纪美术学院在西方成立后,素描作为一个专业名词,有三种主要作用:一、造型基础。二、草图。三、独立的绘画语言。<br></b><br><br> <b>黑与白是素描的生命线,如果你找不到黑白,就等于失去素描的一大半意义。<br>纸张,以白为底,因此画黑就显得尤其重要,黑画对了,白很自然地留在纸上。在白纸上作画,画什么?抽象地讲,就是画黑,形成黑白对比。</b><br> <p class="ql-block"><i>本人所做的“古月堂”示范图</i></p> <b>黑与白是明度概念中两个极端的说法。其实专业术语中经常提及的是:黑、白、灰。灰是黑与白的混合产物,它的界限并不清晰,有的偏于亮灰,有的偏于中灰,有的偏于深灰。在画面上,灰的成分是很多的。一般来讲,灰色总是大部分流动,而造成小部分的黑白强烈对比。能找出黑、白、灰的布局秩序,是画家成熟的表现。<br>每个学生都应当注意的,你必须先要从黑与白的认识出发,从宏观整体上,一下子就发现对象的黑白布局。<br>而往往的情况是,初学者面对着稍微复杂的对象,除去头脑中飘忽着老师刚讲过的无数专业术语或概念外,眼前呈现的是一堆瓶瓶罐罐的无数细节,和乱七八糟的黑、白、灰混合。强调黑白的意义在于:能使初学者面对如此繁杂、丰富的色调景象,不至于陷入一种茫然、犹豫的境界。你必须从黑与白的认识出发,找到对象的黑白布局。如果找不到黑白,就等于失去了素描的一大半意义。</b><br> <i>本人刚到清华时,所做的“北院”示范图。风格为“线、面”结合</i> <b>你首先要在对象中找到黑。<br>我说的黑,不是一点黑、局部的黑,而是一块或几块黑团块、黑色调、整体黑白布局,是光的感觉。只有找到黑,才能表现出黑。再说一遍:由于纸是白的,我们只要把黑画对了,白就很自然地留在纸上。在具体刻画中,黑的表现要优先于白,确切地说:白可以先不画。</b><br><br><br> <i>本人所绘的“老树根”</i> <b>容易犯的错误。<br>许多同学一入手,总爱往白或亮灰的地方描绘,将那里的变化画得很多,因为那里的层次看得清楚。当老师提出,其暗面要优先处理时,他们往往振振有词:“我还没画完呢。”<br>其错误,主要是未能从整体角度出发,未理解在白纸上最重要的是画黑。黑没表达出来,哪有对比?这种从观察到入手的局部表现,大部分的画面都呈现出:黑的不黑,白的过黑的现象。评语为:花、乱、碎、拼贴、堆砌等。<br>再重复一遍:明度的关键就是黑白。有了黑的秩序,灰就很自然被“镇”住了。由于用的是白纸,对黑的观察与表现要放至首位,只有黑的区域、形状、比例看出来了,表现才会容易起来……<br><br></b><br> <i>本人所绘的“照澜园照相馆”示范图</i> <i>本人绘制的“照澜院1号”范图</i> <i>栅栏与路&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i>临江风景&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i>陕北民居&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h1><b>纽约街头画像所得到的启示</b></h1> <i>本人在美国办画展时,当地报纸所给予的宣传</i> <b>1991年,本人被邀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举办画展。之后,于纽约逗留下来。1991至1994年间,我在纽约街头共画了有几千张头像吧。可惜,最后只留下一张。</b> <i>仅留下的一张画面</i> <b>不过,却得到一个启示。<br></b><br> <b>本人曾浏览过《西方美学史》。书中介绍哲学开拓者亚里士多德,其特色,在于“归纳”。由此才得以涉足诸多领域,著书浩瀚。<br>而“归纳”的词义为:是从众多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的思维方法。既而,演绎至所需的领域当中。<br>依本人理解,归纳产生抽象意识,归纳让复杂变为简单,归纳与秩序性共建同盟,归纳将导致融会贯通,归纳是使自己提升段位的必然途径。</b><br> <b>既如此,咱在纽约街头画了几千幅头像,不就有了“归纳”的可行性吗!具体来说,就是发现了不管形象如何变化各异,其实全是由黑、白、灰三个大层次的秩序所构成。<br>这三大秩序,以前教科书或老师讲过,自己也力图执行,但那毕竟归为被动、半理解、半模糊状态。而纽约街头经过几千幅的重复性实践,是自己亲身体会,既而“归纳”得来的啊,实属金不换也!</b><br> <i>本人日前通常的画面尺度</i> <b>开了窍,在临近退休年龄,本人便挟持此等“归纳认知”,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绘画创作。那所画的黑白作品,比起初始阶段,显得磅礴大气多了。</b> <i>长城门洞&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i>西江苗寨&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i>屋瓦&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i>教堂&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i>画面通常的尺度</i> <i>树之门&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i>胡杨&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i>玉米&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i>村寨&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h1><b>感谢归纳所带来的魅力!</b></h1> <h1><b>除以上作品之外,本人还绘制过一些铅笔小构图</b><br></h1> <i>醉的展望&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i><br> <i>挤进&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i>回忆&nbsp;&nbsp;&nbsp;&nbsp;&nbsp; 程远绘</i><br> <b>最后,“龙年”及我的本命年将过,祝大家新春愉快!</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