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23现代美术馆&古典毗卢寺

玮祎

<p class="ql-block">岁月不及念,匆匆又一年。转眼春节将至,每天外出走走,领悟一下平凡世界的烟火…</p> <p class="ql-block">南京长江路266号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美术馆的前身是‌国立美术陈列馆‌,位于南京长江路上,与‌原国民大会堂(南京人民大会堂‌)比邻而居。</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并于1936年建成。国立美术陈列馆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美术馆,标志着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开端‌。1960年,该建筑更名为江苏省美术馆,并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国立美术陈列馆主楼建筑四层,立面呈“山”字形,国立美术陈列馆有3个大展厅,每个展厅550平方米,展线160米;4个小展厅,每个展厅170平方米,展线35米;展线高度均为3.3米。国立美术陈列馆大门为立柱式三开间大门,大门内东、西两侧各设有一座正方形平顶警卫室。大楼坐北朝南,主体4层,两翼3层,左右对称。</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是奚福泉先生于1935年设计,1936年完成,主楼四层,外立面呈山形,它是中国民国建筑中,新民族形式的顶流代表,也是长江路民国风的顶流建筑。这里每层的巨大落地窗,微微生锈的吊灯,都非常出片,阳光就是这里最好的调色师。漫步在展馆中,能让人瞬间回到那个熟悉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融合了西方近代建筑与民族风格,主楼四层,立面呈“山”字形,采用勒脚、墙身、檐部三段划分方法,檐口、雨棚、门厅等处雕刻有民族风格的浮潜雕装饰图案带‌。展厅宽敞明亮,每一大厅矗立的八根黑色大理石柱增添了轩昂的气势,整体简洁庄重、典雅大方,是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落地玻璃窗,简洁明亮,透视感极强。</p> <p class="ql-block">今天参观美术馆展览张謇的一生及他对于中国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张謇的大格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p><p class="ql-block"> 张謇的名言: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p><p class="ql-block">张謇的一生值得我们后人敬仰。</p> <p class="ql-block">以天下为己任,天地之大德曰生</p><p class="ql-block">1899 年任职于翰林院的张謇,看到国家内忧外患,毅然决定脱离宦海,实业救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寻找出一条走向兴盛的道路。为表明自己的决心,他请南京籍画家单林,画了一幅《张季子荷锄图》。画面上题满了张骞师友的诗文,有翁同穌、郑孝胥、丁立钧、沈曾植、范当世、周家禄、顾锡爵、黄绍箕、何嗣焜、蒋锡绅、顾云等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一共出了592名状元,除了唐朝的王维略有文采,南宋的文天祥誓死报国外,其他所有的状元,在学术上没有任何的成就,在文学上没有任何造诣,在为政上没有任何政绩,除了考试分数当天下第一外,其他一无是处,没有对社会作出任何贡献,唯独江苏省最后一位状元张謇,绝对是一个例外。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创办了34家企业,创下了23个中国第一,创办了362所高校,这种骄人的成绩,亘古未有。1912年,他的家乡南通,被中山先生称作为中国第一城。张謇16岁考中了秀才,1894年,41岁的他考中了状元,只做了一年的官,他就不想做了,外界虎视眈眈,内部尔虞我诈,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拼命想榨取这个国家的最后一滴血。他想做生意,想以做实业的方式来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他以2000银元起家,创办了“大生纱厂”,盈利后又陆续创办了33家企业,赚了钱后,他以主人公的身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南通的城市公共事务建设中,1904年,出资在长江边,修建港口码头,就是今天的南通港,修建公共体育场,并在南通城市的东西南北中,修建了五个公园,供人们休闲游玩,锻炼身体。在南通,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第一座气象台,第一座聋哑学校,第一座纺织学校,第一座刺绣学校,他一共创下23个中国第一,创办学校362座,今天的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河海大学,扬州大学等等大学的前身,都是张謇创办的,他用一己之力,改变了一座城,使南通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也为当时的中国人树立了实业救国的典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胡适对于张謇的评价: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span></p> <p class="ql-block">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由张赛先生于1905创办,办苑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因此,南通博苑也是一座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馆。初建时,藏品分天产(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1933年统计藏总数为3605号。展馆有南馆、中馆、北馆三座主要建筑,室内展品有文物、本、艺术品、模型,室外展示有中小型动物、各类植物等。说明文字均使用日、英三国文字标明。苑内还散布有一些造型风格迥异的多功能景观建筑,馆、藤东水榭、相禽阁、迟虚亭、谦亭、花竹平安馆、风车、水塔、瀑布等处景观建筑均有张謇亲笔书写的题名、楹联或跋记。</p><p class="ql-block">矗立于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内的太湖石,其后有张謇撰写的《美人石记》。文章记述的那块假山石,最初是明代通州城内顾养谦的珠媚园中物,后来园林几度改姓,到晚清时石随园废,颇受冷落。当时有位狼山总兵动用自己的权力,将此石运往长江对面的常熟,想以此巴结曾为两代帝师的翁同稣,不想翁氏没有领情,于是石头便被抛弃于江边。数年后偶被张謇看到,感慨于心,等到营建博物苑时,忙着请人将石运回,安置于博物苑假山的中心部位。张謇记述此石曲折的遗际,主要用意是为说明私家之物难于世代相传的道理,希望唤起人们的公共意识以及不阿谀奉承、正直正派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1919年,张謇在南通城西南、桃坞路西端创建"更俗剧场",在当时堪称全国一流。剧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孙支厦设计,外观呈马蹄形,由观众厅、舞台、四合院演员宿舍和梅欧阁等组成。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共1200个座位,舞台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剧场建立初,张窖力邀京剧大师梅兰芳和他的弟子来通献演《贵妃醉酒》,并与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同台献艺。张謇先生主张艺术家应互相携手,互取所长,共同进步,故特在更俗剧场设梅欧阁,亲笔书写对联:"南派北派会通处,宛陵庐陵今古人",以此纪念和表扬两位艺术大师的卓越成就和精诚合作。</p> <p class="ql-block">天下文枢,六朝古都,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沧桑与辉煌的古都,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页都写满了故事…古老的城墙,是岁月的守望,默默诉说着往昔的金戈铁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条长江路,半部金陵史”,1912,南京经久不衰的网红打卡地~应景设立的“南京”墙,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此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长江路一带,景点随处可见, 这边1912,总统府,六朝博物馆~那边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图书馆,江苏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走过路过就不错过,今天就是看展来啦!从老馆走向新馆~</p> <p class="ql-block">新年伊始,"盛世春光﹣-2025江苏省国画院新春献礼.贺岁大展"再度与观众见面了。本次展览共展出从江苏省国画院离退休老艺术家、在职艺术家新创作品中精选的中国画作品302件(套)。这些作品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既有描绘江苏人民美好生活、多彩文化和秀丽山水的"水韵江苏"主题佳作,也有艺术家们深入西部雪域高原、中部建设一线、历史名胜遗址、现代都市生活汲取丰富素材,以独特视角创作的优秀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时代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体现传统绘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集中展示了江苏省国画院传承弘扬新金陵画派"其命惟新""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精神,是推动当代中国画创作守正创新的优秀成果。展期跨越农历新年,希望能为百姓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增强文化获得感、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新馆具有国际标准和时代特征,是艺术品典藏、研究、展示的重要场所,也是艺术信息传播和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心‌。外观简约而大气,线条流畅,仿佛在诉说着艺术的神秘与高雅。艺术盛宴,经典与创新并蓄,视觉享受非凡。</p> <p class="ql-block">走进美术馆,就像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殿堂。里面的空间十分开阔,灯光布置得恰到好处,把每一幅作品都照得熠熠生辉。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出色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有些让我感受到了鲜明的个性,细细品味,每一幅作品都传达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不禁让人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画家们以绘画的方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能与画家产生心灵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负一层还有创意空间,喜至庆来,精致的展览~</p> <p class="ql-block">洋溢着浓浓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毗卢寺虽说就在闹市区,自从开寺以来,我也才第二次踏进这座寺庙。毗卢寺位于汉府街,始建于1522—1566年,因庙中供养毗卢遮那佛,初名毗卢庵,金陵名刹之一,民国时期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毗卢寺乃“金光明道场”,秉金光明精神,庄严国土,弘宣圣教,于金陵佛都独具特色。毗卢寺曾成立中国中医院,成为中国佛教研究和中医学研究的中心,对中国佛、医及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是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道场。</p> <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p> <p class="ql-block">《金光明经》在经文当中,被称作是众经之王。与法华经、仁王经同为镇护国家之三部经。《金光明经》在开阐如来秘密心髓、忏悔业障、积聚福德资粮以及弘扬佛法、护国利民等方面具有无比殊胜的功德。</p><p class="ql-block">1912年,太虚法师在毗卢寺筹办中国佛教协进会,从事讲学和教务活动。1939年,方丈务道法师于寺内创办毗卢佛学院。1955年周恩来总理陪缅甸吴奴总理到毗卢寺参观、访问、拜佛。</p> <p class="ql-block">毗卢寺原为一小庵,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后有僧量宏创一佛殿。清同年间,曾国荃游南岳衡山齐公岩,与海峰法师有戏约“如我督两江,为您造庵”。海峰即立誓代他管理天下名山。海峰,江苏镇江人,客居湖南。清光绪十年(1884年,曾国荃任两江总督,招海峰至南京择地造寺,经与量宏商量,在原毗卢庵址建寺。湘军诸将捐巨资建大雄宝殿、万佛楼和藏经楼等,将原毗卢奄旧址周边扩大,东至清西河,西至大悲巷,北至太平桥,南至汉府街,遂改庵为毗卢寺,为南京第一大寺,方丈海峰,屈十方传法系寺庙。海峰下有方丈寄禅、芳田。光绪二十八年后有方丈显文(字印魁)、舣波、古昙、广明等。光绪中叶至宣统初年,印魁显文祖住持开展禅学研究。宣统元年(1909),请谛闲大师来寺主讲天台宗教义。民国元年(1912),方丈瑞生,传天台宗。同年,太虚在毗卢寺筹办中国佛教协进会(在镇江金山寺开成立大会),从事讲学和教务活动。民国8年,瑞生举行圆通大戒,受戒弟子中有比丘90人,比丘尼30人,男居士18人,女居士29人。同年,瑞生圆寂,由观同、务道相继任方丈。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万佛楼、藏经楼、毗卢殿、塔院、法堂、斋堂等。</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位于万佛楼二楼,这套《乾隆大藏经》即供奉在藏经楼。据寺中僧人介绍,中国历史上《大藏经》分多个时期多种版本,其中以明永乐和清乾隆时期的藏经最为名贵。归藏南京毗卢寺的这一套即为清刻版乾隆大正藏,全套共168本,全世界仅有40套,因此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中央供奉的五方五佛,其佛龛也堪称艺术精品:据介绍,这个长4米,宽1.5米的佛龛,号称“三无”——一无上色,二无油漆,三无钉子,全部选用上等紫檀木依靠榫头拼接而成,是由80名扬州工匠日以继夜,用工188天雕刻而成。</p> <p class="ql-block">在万佛楼的四楼,左右还各有一件镇寺之宝,即大报恩寺磬和荷花缸,它们与《乾隆大藏经》并称“毗卢寺三宝”。其中,左边的大报恩寺大磬为金铁合铸而成,高0.49米,直径0.63米,重100公斤,为明代大报恩寺遗物,据称,由于含金量特别高,这只大磬与众不同,敲击后,余音袅袅长达40多秒,十几秒过后,便会出现奇妙的现象——敲磬者心率与磬声频率一致,不由让人顿起肃穆敬畏之意。而那口清代荷花缸,高0.61米,口径0.685米,周身彩绘雄狮13只,径口刻有“光绪十五年九月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一等威毅伯捐置付毗卢寺永远宝用”。据介绍,磬和荷花缸两件镇寺之宝都是从原万佛殿遗址上挖掘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毗卢寺,隐藏在闹市中的名刹古寺,虽然名气不是最大的,但在佛教中有着极其显赫的地位,曾是南京的第一大寺,全国的佛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年前参观一下美术馆,欣赏大师们的杰作,再拜访寺庙,期盼新的一年,日子如熹光,温柔又安详,好好生活,慢慢遇见,三餐四季烟火暖,四季皆安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