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悟情绪自律

剑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出处】</b>《资治通鉴》汉纪 文帝前四年(乙丑,公元前176年)</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大意】</b>皇上打算提拔贾谊到公卿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大臣们都反对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p><p class="ql-block"> 于是,汉文帝对贾谊慢慢的疏远,不再采用他的意见,而将他任命为长沙王的太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悟读】</b>很多人都知道贾谊,但对他的了解并不多。</p><p class="ql-block"> 贾谊才华横溢,打小就饱读诗书,对治国理政有着独特的见解。十八岁时,他便以才学闻名郡中,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p><p class="ql-block"> 后来,汉文帝听闻贾谊的才华,将其征召为博士。博士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p><p class="ql-block"> 这个位置,要对各种经典文献非常熟悉,当皇帝或其他官员对古代的礼仪、制度、历史事件等有疑问时,博士就要凭借自己的学识进行解答。</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贾谊不过二十出头,可见他的知识储备。</p> <p class="ql-block"> 每次汉文帝抛出议题,那些年长的博士们还在抓耳挠腮、冥思苦想呢,贾谊却能迅速给出精彩的见解,对答如流,且句句都说到大家心坎里。</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对他极为赏识,两人常常促膝长谈。汉文帝对贾谊提出的诸多建议,大多都欣然采纳。贾谊呢,也是满心欢喜,以为遇到了明主,能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谊越发大胆地提出自己对国家治理的想法。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一项便是让列侯回封地。</p><p class="ql-block"> 这建议本意是好的,能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皇权,让国家更好地发展。可这个建议,会触动众多勋贵的利益。</p><p class="ql-block"> 那些列侯在京城待久了,早已习惯了荣华富贵,封地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偏远之地,谁愿意回去呢?</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些勋贵们联合起来,开始在汉文帝面前诋毁贾谊。</p><p class="ql-block"><b> 上面说他 “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意思就是这小子太年轻,刚学了点东西就想揽权,把朝廷的事儿都搅乱了。</b></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汉文帝对这些诋毁并不在意,他对贾谊还是很信任的。可架不住这些勋贵们天天在耳边念叨,说得多了,汉文帝心里也犯起了嘀咕。</p><p class="ql-block"> 他开始对贾谊产生了怀疑,觉得这年轻人是不是真的太激进了,他的想法虽然好,但在当下是不是真的可行呢?</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汉文帝对贾谊的态度有了转变,不再像从前那样言听计从,而是逐渐疏远了他。</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最终还是没有采纳贾谊让列侯回封地的建议,并且对他越来越冷淡。</p><p class="ql-block"> 后来,汉文帝干脆把贾谊外放为长沙王太傅,让他远离了京城的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对贾谊来说,这差不多是天塌了。抱负还没施展,就被远远地打发到了长沙。</p><p class="ql-block"> 在去长沙的路上,贾谊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他路过湘江,想到了和自己有着相似遭遇的屈原,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吊屈原赋》,借悼念屈原抒发自己的愤懑与不平。</p><p class="ql-block"> 到了长沙后,贾谊依然心系朝廷,时常给汉文帝上书,表达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可汉文帝始终没有再重用他。</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汉文帝又想起了贾谊,把他召回京城。</p><p class="ql-block"> 两人在未央宫促膝长谈,汉文帝听着贾谊的见解,又一次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可即便如此,汉文帝还是没有再给贾谊重要的官职,只是让他做了梁怀王刘揖的太傅。</p><p class="ql-block"> 后来,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贾谊觉得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p><p class="ql-block"> 他整天郁郁寡欢,最终在忧郁中结束了自己年仅三十三岁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贾谊这么有才,汉文帝为什么不用呢?有两个原因。</p><p class="ql-block"> <b>1、权衡利益,维护统治集团稳定</b></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能登上皇位,不是一帆风顺,他是被一众功臣和宗室拥立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朝廷,开国勋贵们势力庞大,他们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手握大权,在朝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虽说贵为皇帝,可皇位根基并不稳,要是贸然支持贾谊的改革,触动了这些勋贵的利益,很可能会引发他们的强烈不满,甚至导致朝廷内部的动荡。</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为了维护与这些勋贵的关系,维持统治集团的稳定,只能选择舍弃贾谊。</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清楚,在自己皇位还不稳固的时候,得罪这些勋贵,风险很大,所以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p><p class="ql-block"> <b>2、政治局势稳定大于一切</b></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汉朝,内忧外患并存。</p><p class="ql-block"> 内部,诸侯王势力逐渐壮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p><p class="ql-block"> 外部,匈奴不断侵扰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边境地区的安宁时刻受到威胁。</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下,汉文帝的首要任务是维持局面的稳定,确保国家能够平稳运行。</p><p class="ql-block"> 所以,贾谊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对国家的发展有好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实施起来难度极大,还可能引发更多的不稳定因素。</p><p class="ql-block"> 汉文帝需要集中精力处理内忧外患的问题,实在是时间顾及贾谊的建议,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支持他。</p><p class="ql-block"> 所以,从大局出发,汉文帝只能把贾谊外放,以换取暂时的稳定。</p> <p class="ql-block"> 贾谊自己存在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b>贾谊年轻气盛,有着满腔的抱负和才华,这固然是好事。可他太急于求成了,不懂得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低调行事、循序渐进。</b></p><p class="ql-block"><b> 年轻的时候,以为只要智商高就可以了,但进入社会后才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和逆商。</b></p><p class="ql-block"> 空有高智商,情商不在线,得罪了人都不知道,事业直接就会遭遇滑铁卢。</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有句话:<b>“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b></p><p class="ql-block"> 这认清生活真相还能热爱生活,靠的就是高逆商。</p><p class="ql-block"> 如何做到情绪自律?有两个建议。</p><p class="ql-block"> <b>第1个建议,培养延迟反应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 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事后又追悔莫及。</p><p class="ql-block"> 察觉到自己情绪即将爆发时,不妨在心里默数几个数,或者离开让自己激动的场景,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去思考。</p><p class="ql-block"> <b>等情绪稍微平复后,再去处理问题,你会发现事情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处理起来也会更加理智。</b></p><p class="ql-block"> <b>第2个建议,建立情绪宣泄的合理途径。</b></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这很正常,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释放这些情绪。比如说:</p><p class="ql-block"> 运动:当你跑步、打球或者健身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让你感觉愉悦,从而缓解负面情绪。</p><p class="ql-block"> 阅读:看看别人走出困境的故事,你也会受到鼓励。</p><p class="ql-block"> 找朋友倾诉:找朋友把心里的委屈、不满说出来,也能让心情舒畅很多。</p><p class="ql-block"> 目的就一个,不要让负面情绪在心里堆积,要及时通过合理的方式宣泄出去。</p><p class="ql-block"> <b> 人的一生,生活的压力与挑战接踵而至,学会归零,保持情绪自律,是我们应对生活的关键。</b></p><p class="ql-block"> 爱默生有句话:“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说的很对,换个角度看,挫折不也是我们成长的磨刀石吗?</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再回顾孟子的一句话:<b>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