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首都博物馆

假装是个文人

首都博物馆,北京地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属省市级综合性博物馆,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博物馆,它的镇馆之宝是什么?进去探究一番。 <p class="ql-block">  纯属一己之见😅 </p> <b>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b>。元(1271-1368年),西城区广安门外出土。 <br><div> 水月观音的形象最早是唐代画家周舫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观自在菩萨创造的造型,之后广泛流传。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元代瓷塑的特点。<br></div> <b>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b>元(1271-1368年),西城区旧鼓楼大街豁口出土。 <div> 据说是元青花器中的珍品,目前发现的同形器仅两件。壶体扁圆,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该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莲花,呈现出凤鸟飞翔于莲花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凤首扁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手捏塑成型,壶体为雕镶成型法,最后琢成整体。</div> <b>堇鼎</b>,西周早期,通高62厘米,口径47厘米,1974年房山琉璃河出土。<br><div> 口稍内敛,口沿外折,方唇,直耳,鼓腹,三蹄足。器内底有三个圆形浅洞,分别与三足相对。两耳外侧各饰一组相对的夔龙纹,口沿下饰一周以扉棱为鼻的六组兽面纹,三足跟部各饰一组兽面纹,其下有三道凸弦纹。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匽侯令堇饴太保于宗周,庚申,太保赏堇贝,用作太子癸宝尊枘[]”4行26字。记载了堇饴奉匽候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之事。此鼎造型雄浑凝重,纹饰简洁古朴,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度水平。</div> <p class="ql-block"><b>伯矩鬲</b>,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前922年),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伯矩鬲自盖钮至足,通体装饰着七个牛角飞扬的牛角兽面纹。此器的盖内及颈内壁铸有铭文15字。其铭文与堇鼎等带有"匾候"铭文的铜器一起,对确定琉璃河遗址与城址的性质起到重要作用。</p> (拉近看看) <b>子方罍,</b>西周早期(公元前1046﹣前922年),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高58厘米 径15.1×12.5厘米。<div> 罍器盖模仿房屋屋顶,器形庄重,纹饰精致,是铜罍中的精品。器口内壁铸有铭文"子"。<br><div> 甲骨文中"子族"之"子"是一种特定的身份,指王族以外的与商王有亲近关系的同姓家族,"子"是商代家族首脑,指该氏之宗族长,琉璃河西周燕国的墓地出土这件"子族"之器,表明器主可能为殷代贵族遗民。<br></div></div> <b>幽州书佐秦君神道柱</b>,东汉(25-220年),石景山区上庄出土。<br> 神道柱属石阙构件。阙通常位于建筑群的入口。该组石阙构件共发现17件,可组合出双石阙。神道柱表额铭文"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另一件石阙构件铭文有"永元十七年四月"字样。书佐是州郡县小吏,其墓表立双石阙属僭越行为。"永元"为东汉和帝年号,时值东汉中后期。当时中央王朝对幽州地方的控制松弛,秦君后人为其立双石阙的僭越行为正是这种时代大潮的反映。该组石阙的柱形、纹饰、文字、雕刻等都颇具艺术性。其束竹形的石柱造型,可能是受到域外文化的影响。<br><div> 我之所以把幽州书佐秦君神道柱列入镇馆之宝,在于它与古罗马五种柱式的比较,一点也不逊色。</div> <b>辽代宝塔寺舍利石函</b>,辽(916—1125年),东城区出土。<div> 石函四周画面完整表现了世尊涅槃的宗教内容。<br></div><div> 这件石函作为镇馆之宝,是因为在国外看到了很多石棺上的浮雕,栩栩如生,其实中国也有同时期的浮雕作品,古推荐之。</div> (石函正面图案为释迦头枕右臂,双足重叠而卧,释迦周围共刻有10个人物,从左至右依次为:持金刚神。双手上举,作嚎啕状奔赴而来,脚下有倒卧的狮子。老年弟子,右手抚释迦枕,作回首哭泣状。释迦身后有一弟子哭伏前倾。弟子后排为四位头梳高醫、肩搭帔帛的天人或菩萨,前三人从手合十,最后一人头部缺失,双手捧盒,内装有花果之类供物。释迦双足旁为一戴冠老者,右手抚足。老者旁立一年轻弟子。最右侧为密迹力士,其悲哀泣绝,以手捶胸,哭倒于地。力士下方也刻有一狮子。涅粲图右上角阴刻“头北面西,并足枕肱”8字,左下角阴刻“顺世无常,不生灭相”8字。) (石函背面图案为四力士肩负金台,前面有天人执幡导引,后面有众弟子相随。右上角刻“柏□□□,双林树间,荼毗舍利,置于金台”16字。(图八)这表现释迦荼毗后,大众收聚舍利,满八金坛,入拘尸那罗城七日供养的情节。) (右上角刻“帝释梵王,六欲诸天”8字,左上角刻“各赠白毡。缠裹世尊”8字。) (石函左侧图案为释迦坐于棺盖上,棺下刻有卷云,右下方为摩耶夫人在侍女服侍下悲哀不尽。其右上角刻“佛母来双树,摧棺椁前”10字,左下角刻“痛心思月面,目睹金仙”10字。此画面称为“佛母奔丧”或“升棺说法"。佛经中记载摩耶夫人闻丧讯自天宫降下,棺前举哀,释迦自棺中坐起为母说法。) <b>绿釉陶楼,</b>东汉(25-220年),丰台区黄土岗村二台子汉墓出土。<br>高大的陶楼形象常见于东汉墓葬明器,汉画像石中也有描绘,是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经济发展的产物。《后汉书.仲长统传》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聚族而居的豪强之家,往往修筑坞堡以自卫,坞堡内楼台林立,还设有武库和岗楼式的望楼,半常备和常备的私兵部曲日夜巡逻。坞堡内的家族势力,转而成为东汉末年各方势力割据的根基,甚而有"百楼不攻"之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