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文图原创: 高英〔美篇号2782443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时候,我们会想找人说说话,并不要求对方能帮着解决问题,只是希望有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耐心地听听自己的心里话,从而缓解郁闷,释放有所压抑的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人之常情,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倾诉需求,而绝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能耐心地听自己诉说的人就是理解自己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这种属于人之常情的倾诉需求并没有问题,只要你能找到既信任你又能接住你情绪的人,就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而非太随意)跟对方倾诉一番,反之你也要能接受你的倾诉对象朝向你的倾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能够彼此倾诉和倾听的人处于平等的关系中,更利于双方的心理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人们会被假象迷惑,误以为那个一直在倾听自己的人就是对的人,实在大错特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直在倾听的人,除非是性格方面存在总是沉默寡言的原因,否则一直在倾听你诉说就很可疑——要么他只是习惯了听听而已,要么他因和你不在一个频道上而难以理解你才无话可说,要么他背地里是一个是非搬弄者转头就到处把你的话曲解了传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常的人际关系,是靠关系双方的经常互动而建立的;健康的聊天状态,是通过交互的听、说来进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人际关系并不正常,而只有一方在诉说的聊天状态也不正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可不仅仅局限于谈恋爱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了这样的人际关系和聊天状态中,就要有所警惕,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感情需求,如果不能改善局面,那就要弱化自己的倾诉欲,减少自己说话的频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对方是你的街坊邻居还是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你都要冷静地审视一下彼此的关系,意识到错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分界限的倾诉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在家话多,后来发展到与觉得亲近的人说话多,四十岁后大概是丧失至亲之痛(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我父亲的离世)损害了我的部分大脑神经功能,以至于我有时像洪水冲破闸门一样扩大了话多的范围,容易收不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几年来,不愿做祥林嫂的我总在为自己话多而自责,我想少说话,并且能够放慢语速、声音变得柔和,可就是做不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跟我的女儿说,人们都认为一个人改掉坏脾气很难,可对于我来说,通过自我修行改掉在家的坏脾气(我在外跟人发脾气的次数成年后不超过五次)还不算难,最难的是变成话少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小到大,我在自己家里特别爱说话,愿意听我说话的其实只有同样在家话多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妈曾是全家唯一的倾听者,在我们的五口之家里,只有她总是默默地倾听别人说话,却没人想到那是她老人家缺乏主心骨的表现,直到我爸去世后才发现过了古稀之年的她很喜欢背着我们把每个人说过的话用自己非常有限的认知加工后传播出去,除了会破坏家人的形象,还搞乱了亲情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妈她老人家是八十几岁的人了,谁也不能改变她。想想从小到大我把自己的妈妈当成最值得信赖的倾听者,和我父亲生前一样有什么话都跟她说,实在是犯了很大的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不怪我妈,我们虽然被她沉默倾听的外表所迷惑,但是我们并不了解我妈就是我们的错。为什么我们不了解我妈?因为我们的倾诉欲太强导致了一种自私,从而忽略了关注我妈是什么样的状态以及会有什么样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妈只上过一年小学(她智商很高,直接上四年级还能考第一),相对于她来说我们是从前的文化人,当对我妈诉说什么时应该考虑到她的理解范畴和接纳程度。毕竟,同样的话经由不同人的耳朵被传递到大脑后会产生不同的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如我们能够有所选择地对我妈倾诉,就能避免她曲解我们的原意胡思乱想并随意传播。当然,现在我跟我妈说话,都是聊些促进家庭团结或是无关亲情痛痒的闲话,即使她跟谁说了什么,也不会损害谁和谁的名誉以及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我妈这里,我意识到了一个总是在倾听自己的人未必是真正理解自己的人,无论和谁交往都是彼此间进行互动交流才算正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不能自私到一味诉说只要求别人倾听并理解自己。想到这,我很愧疚,对于话多的人来说,最容易犯此类错误,却难以自我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又想到当年谈恋爱时总是我在说而后来成为我丈夫的人在听,也是导致性情互补的我们俩在婚后的磨合期长的原因所在——性情互补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差异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我还发现自己和老友在微信上进行语音通话时自己说话的时间占总通话时间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真是汗颜无比。诚然,我的老友们因知道我独处的时候多而乐于迁就我,那是她们的善良,但是对于我来说,真要好好反省并“痛改前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也不能这样了。我开始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审视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小话多,是个习惯,不过习惯可以改,只要真心想改就一定能改,为什么不用一个说话量适度的新习惯取代话多的习惯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很难,一定要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改变这一习惯的困难除了惯性原因,还在于我内心世界的不够独立与强大,否则我就会静水深流,无需急于对谁倾诉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已经年过半百,我也是在心理层面没有完全成熟起来,还有小孩子的幼稚与狭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承认自己的局限与错误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可不承认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糟而非更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到我家先生还在上班,日常有他的具体事务与人际交往圈,而我家女儿还在上学,她的人生正在不断地开拓,假如我见了他们一如既往地有话就说,他们确实会觉得我总是废话连篇而心生厌倦——我父亲生前的这一失误被我继承,我比他进步的地方是不至于把过去的事情多年反复诉说,当然这或许是我的记忆力没父亲的记忆力那么好的原因所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说说家庭生活中应当交流的事情和探讨一些社会啊人生啊之类的问题,别的话不说也罢,即使是跟最亲近的人,话也要有所说有所不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不说出来的部分,只能自行消化,自行处理。这就意味着我要把自己的心理功能完善,能够给自己建设出独立的心灵空间——毫无疑问的是从前我总是把自己的所有空间都与自己的家人混在了一起,没有完成心理分化的成长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要辩证地看待话多的问题。如果在家里话多既不能带来家庭欢乐又不能促进关系和谐,那话多就是错,反之则是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先生是行动力强的人,喜欢我和他在一起做事而非说话,我却对他说了那么多年的废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女儿刚刚成年,她正处于意气风发的人生阶段,我的话多于她也是一种干扰,毕竟她有属于自己时代的我不曾经历的崭新生活,需要专心奔前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只能在五十二岁这年“重新做人”,改掉自己话多的毛病,希望在2025年结束的时候,我能欣喜地看到自己的真正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忽然明白,总是找人倾诉无助于自己的成长,一味地单向度表达不利于关系的巩固。与其找人倾听自己,不如和人互动交流,因为只有在互动交流中才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人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在否定诉说与倾听的价值,只不过无论诉说还是倾听都要有所选择、设立限度,无论是一味的诉说还是一味的倾听都是既无益于关系质量的巩固和自我成长的提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高英写于2025年1月22日,腊月二十三,北小年,周三申时</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8iekd9"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人生的第四大关系,本该位列第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3dfypt"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记住的,遗忘的,都在塑造今天的自己</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7dm2q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无能的人爱抱怨,有力的人在行动,反省的人能成长</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oz0db9"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日常潜意识的力量,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习惯甚至是命运——读小说《失踪的孩子》想到的</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91om1b3"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从高一到高三,我作为家长的心态也在不断地改变</a></p> <h5><font color="#9b9b9b">本文图系作者高英原创作品,侵权必究。</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