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名:红尘过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68275</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交错的铁轨,描绘出优美的弧线,承载着一列列火车的奔腾,如长龙蜿蜒千里。火车是春运主要的交通工具,连接着城市与乡村的命脉,是人类传递亲情、表达情感的载体和纽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也曾涌入春运的大潮,感受过抢票的激烈和紧张,体会过一票难求的无奈和遗憾,更懂得铁路对于归乡者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搭乘飞机为人们节省了时间,却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机场等候,也屏蔽了沿途的风景和风土人情的故事。自驾虽然也省时,还能观赏风景,却使人疲累,少了那份欣赏周遭的惬意和察言观色、感受人们归心似箭、人生百态和春节喜庆的机会。而列车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不仅时间充裕,在宽敞明亮的候车室等候,看着人来人往,观察着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人们的穿着和表情,想象、勾勒着他们的故事,也不会觉得寂寞。对于火车的那份情缘让我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清晰,记忆的闸门就此打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上小学时的夏天,回老家,需乘坐只有一层玻璃窗的绿皮车,车外明亮耀眼,车内阴暗凉爽,下车时,我和胞姐的橘黄色鸭舌帽落在了车厢墙上的挂钩上,下了车,走在酷热暴晒的太阳下,才想起来。我素来不喜欢戴帽子,上下车的人又多,也就懒得回去拿了。那时,每到一站,站台都有推着小车兜售食品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有卖火腿肠的,有卖烧鸡的,有卖花生瓜子的,有卖泡面的,……,有的乘客与小贩之间,只隔一扇玻璃窗,就完成了买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冬天,我们上初中,父亲带我们去看望老家的大姑奶奶。我们第一次去,搭乘的仍然是熟悉而亲切的墨绿色火车,不同的是窗户改为双层车,外面的冷与车厢里的热,使得窗玻璃析出水珠,模糊一片,看不清外边的风景。车厢里空气污浊,什么味道都有:泡面味,汗臭味,水果味,……。乘客以打工者居多,他们黑脸垢面,破衣烂衫,挑着扁担,大麻袋的行李,他们或靠在墙上,或盘腿坐在地上,过道堆满了摞的高高的大包小包,行人几乎无法通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今的列车早已改头换面,车头、车尾是子弹头形状,降低风速阻力,也有了动听的名字(和谐号),不仅车速增快,而且运行平稳,没有了咣当咣当的噪音,列车过道和座椅之间的空间也变宽了,再不用曲着腿,坐在硬而无弹性的座椅上了。不变的是乘务员推的窄长条、分为几层的金属推车,有饮料、有小吃、有纪念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列列火车,记录着社会的进步和城市的变迁,承载着家人期盼的目光,化解了游子归家的焦急,缩短了亲情的距离。相聚时的欣喜,离别时的难舍,都在列车的启停之间闪现。家,永远是游子的心之归途;列车,永远是游子归家的交通首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末,致敬所有为人民服务的列车长和乘务员,正是您们的坚守和牺牲,才换来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宁!</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