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日游之 ‍夜游夫子庙

晓闻琴瑟和鸣

<p class="ql-block"> 南京三日游第一天,夜游南京夫子庙。</p><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夜幕笼罩金陵城,我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期待,踏入了南京夫子庙这片充满古韵的天地。</p><p class="ql-block"> 夫子庙,不仅仅是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更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东晋咸康三年始建,它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朝代的更迭,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这里是古代江南文化教育的中心,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求学问道、交流思想,为华夏文明的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时期的特色,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 与夫子庙紧密相连的江南贡院,更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见证。它曾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时期,号舍多达两万余间。无数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学子,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奋笔疾书,只为在科举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漫步在贡院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当年考生们奋笔疾书的沙沙声,看到他们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神情。在这里,多少人的命运因一场考试而改变,多少的梦想在这里起航或破灭。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场所,更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前行,秦淮河的波光映入眼帘。秦淮河,这条被誉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河流,承载着太多的故事与情感。往昔,秦淮河畔是繁华的象征,画舫凌波,灯红酒绿,文人雅士们在船上吟诗作对,歌女们轻歌曼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笔下的秦淮河,朦胧而又迷人,充满了无尽的风情。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曾经的繁华盛景已逐渐远去。“暗淡了画舫凌波,远去了弦歌曼舞”,如今的秦淮河,虽依旧波光粼粼,但历史的喧嚣已然沉寂。</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秦淮河,在现代灯光的映照下,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河水清澈,游船如织,两岸的古建筑在灯光的勾勒下显得别具风情。但在这繁华之中,我仍不禁感慨历史的变迁。曾经的秦淮河,是社会百态的缩影,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文人的悲欢。而现在,它更多地成为了游客们领略南京历史文化的窗口。尽管商业气息浓厚,但当你静下心来,依然能从那悠悠的河水中,感受到历史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夜游南京夫子庙,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是一次对文化的探寻。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商业共融。夫子庙的庄重、江南贡院的肃穆以及秦淮河的灵动,共同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卷。这画卷不仅描绘了南京的过去,也展现着它的现在,并向人们昭示着未来。它让我们在繁华都市的喧嚣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那永不褪色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际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移东晋学宫于秦淮河北,并在学宫之前建庙祭奉孔夫子;南宋建炎年间遭兵火焚毁,绍兴九年(1139年)重建,称建康府学;元朝改为集庆路学;明初改为国子学,后改为应天府学;清初原府学改为上元、江宁两县的县学,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夫子庙四毁五建,最后一次破坏于1937年侵华日寇的炮火中,1984年后陆续修葺复建,1991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p> <p class="ql-block">  孔子青铜像: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 孔子青铜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于公元1993年1月8日落成,是目前全国孔庙中最高的孔子青铜塑像。</p> <p class="ql-block">  孔子圣迹图:《圣迹之图》彩石镶嵌雕屏壁画是根据明代《孔子圣迹图册》,由浙江省乐清两百余名匠师采用取自鲁、豫、辽、闽、浙等出产的鸡血冻、寿山石、翡翠绿、周村冻等石中名品,耗时三年之功而雕成。画面运用中国古典全景式构图方式,每幅画面高2.5米,宽1.3米,画中共有人物408位。</p><p class="ql-block">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生于公元前551年,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他幼时“俎豆礼容”,“十有五而志于学”。少时贫贱,曾担任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的官吏。中年开始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他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私人讲学。五十岁前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五十四岁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已主张,以及“仁政、德治”的思想。六十八岁返回鲁国,潜心教育及著述。公元前四七九年赍志以殁,享年七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圣迹之图》彩石镶嵌雕屏壁画运用了传统技法,构图精炼,工艺精细,生动传神,既反映了孔子伟大的思想、情操和功绩,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二龙五老</p> <p class="ql-block">麒麟玉书</p> <p class="ql-block">钧天降圣</p> <p class="ql-block">  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p><p class="ql-block">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水资源和生物资源充沛,历史上,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见证了南京悠久历史,是南京璀璨历史文明的摇篮。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还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侧的秦淮河被誉为“十里秦淮”,沿岸文旅景点众多,包括夫子庙瞻园、愚园、中华门等。</p> <p class="ql-block">  从夫子庙商场俯瞰秦淮河,岸边白墙青瓦,码头画舫林立。</p> <p class="ql-block">  状元邮亭:状元邮亭,位于夫子庙大成殿前的广场上,这其实是一家文创店,经营一些夫子庙的文创产品。显然是新建筑,但风格仿古,倒也与夫子庙匹配,因此引来众多游客打卡。</p> <p class="ql-block">天下文枢</p><p class="ql-block">‌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边的这个牌坊叫做“天下文枢”‌‌。牌坊是一个四柱三门的牌坊,中间主门的匾额上题有“天下文枢”四个字,寓意华夏文化中枢、人文荟萃之地‌1。</p> <p class="ql-block">  学宫:学宫又称泮宫,是学宫与文庙的总称。北宋天圣七年,自冶城迁文宣王庙至镇淮桥东北建学宫,定名江宁学府。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学宫和孔庙迁到今址。建炎三年(1129年)改名建康府学。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名建康府学。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名建康路学,至顺元年(1330年)改名集庆路学。至顺元年(1330年)改名集庆路学。明初改为国子学。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改名为应天府学。清顺治 七年(1650年)改为上元、江宁两县县学,一直到二十世纪初科举制度废除为止。南京学宫一直是教育圣地,地位崇高,有“东南第一学”之誉。门匾由清代南京状元秦大士题写。</p> <p class="ql-block">  银杏被称为长寿之树、吉祥之树、智慧之树。它的心形叶片更是象征着爱意,充满了禅意。因此深得寺庙的青睐。夫子庙也不例外,高大的银杏树在灯光的映照下,更加金光灿灿,将夫子庙蒙上了一层神圣而祥和的光环。</p> <p class="ql-block">  满地的银杏叶给夫子庙的廊道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p> <p class="ql-block">  李香君故居:李香君故居是位于南京市秦淮区钞库街38号的景点,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李香君故居,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又称媚香楼,是秦淮河畔一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民居,为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全面展现了李香君当时生活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李香君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是家喻户晓的我国古代罕有的光辉妇女形象。</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我国古代这位爱国名媛,歌颂了她“威武不屈、贫贱不欺、富贵不移”的做人品质和民族气节。秦淮区委、区政府在夫子庙内秦淮河南岸(钞库街38号)修复了李香君故居。</p> <p class="ql-block">科举博物馆前言:</p><p class="ql-block"> 科举是中国及部分东亚国家在古代设科考试,选拔知识分子任官的制度。科举创立于隋代大业元年(605),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至清光绪三十一年的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停废,在中国历史上𨒂续达1300年之久。作为考试制度的科举能延续一千余年,这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 千余年来,科举倡导公平竞争,以考试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制度日臻完善,赢得“至公之制”的美誉;千余年来,科举不仅有利于强化统治思想,稳固统治秩序,更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千余年来,科举塑造了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修养、思维方式,进而通过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影响着一般民众的价值观念与心理;千余年来,科举不但吸引了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各国的知识分子踊跃来中国应试,而且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仿效中国,设立科举制度选拨官员。自19世纪起,法、英、美等西方各国更是借鉴科举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这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完全可以与物质领域中国中四大发明相媲美,因此有学者称科举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对公平、公正精神的无限渴望,对通过公平竞争实现精英治理模式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考试作为选拔、测评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充分运用的大背景下,科举的合理价值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江南贡院:江南贡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贡院街95号,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是明清时期举行乡试的场所,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现仅存明远楼、飞虹桥以及贡院碑刻22块。江南贡院曾经作为明、清两代乡试考试场所,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1982年3月25日,江南贡院碑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8月31日,江南贡院内的明远楼被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22日,江南贡院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江南贡院碑刻,更名为江南贡院。</p> <p class="ql-block">  明远楼:明远楼原位于江南贡院龙门北,现龙门已无存,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年间重修。建筑平面呈方形,三重檐,歇山顶,三层砖木结构,底层四面为墙,上架斗拱,四面各开有圆形砖砌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树至楼顶,顶成轩制,筒瓦压脊,四周梁柱交织,斗拱飞檐,四面皆窗,檐角下遍悬”金马铜铃”,檐下枋额雕花绘彩。曾为明清时期乡试时监考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解元</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 坡道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有如尘封已久的宝匣深埋于地下,游客经坡道的狭长空间环绕而下,在漫步中逐渐远离市井的嘈杂,洗涤胸中的浮躁,开始体验当年科举路途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环绕而下的坡道有深刻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整个坡道长130米,象征科举制度1300年的悠久历史。坡道左手边是浩瀚的瓦片墙,房间瓦片有如鱼鳞,有“鱼龙变化”、“鱼跃龙门”之意。坡道右手边是竹筒墙,在纸张出现之前,竹筒是记录文字的重要载体,将数以万计的竹筒注入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当中,象征古代科举士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参观过程犹如探宝一般,走进这里,您会发现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博物馆、一座绿色的博物馆,更是一座有趣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当我走在坡道上,起先确实有点抱怨,这不是扎腾人吗?直至走完全程,我恍然了,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本无捿径,尤其是当你想要有一番成就时。看那些举子、解元、进士、状元,不都是这么扎腾出来的吗?</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还陈列了一些清官廉史的典型代表的生平事迹,比如郑板桥等。</p> <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以后,清延危机日益严重。次年,慈禧太后谕旨,宣布实行新政,废除八股科举考试,以西学为主,意在选拔人才。</p> <p class="ql-block">  金榜题名:从宋代开始,“金榜题名时”即被视为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通过寒窗苦读实现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终身大事,也是个人、家属的巨大荣耀,更是成为一种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时至今日“金榜题名”仍然被人赋予了美好、吉利的涵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