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蛇年说蛇</p><p class="ql-block"> “无腿能行千里路,能屈能伸大丈夫”,说的是蛇。 </p><p class="ql-block"> 蛇,是我国12生肖之一,在我国12生肖中与12地支中的“巳”相配,故称“巳蛇”,排在龙之后、马之前,居第6位。</p><p class="ql-block"> 蛇这种让人厌恶的动物,何以成为在12生肖之一呢?,这与古人的图腾崇拜有关,是原始宗教使蛇在十二生肖中占了一个席位。</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蛇在人类眼中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动物。上古时期,人们既畏蛇又崇蛇,由此产生了很多关于蛇的神话传说。在古代的中国、埃及、印度及世界上许多地方,人们对蛇特别崇拜、尊敬,被视为爱情和生殖的象征,还常被作为医药机构的标志。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蛇曾经是美好的象征,是受人崇拜的形象,因为它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图腾,一种原始宗教神,后被称为始祖神。中国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的盘古就是“龙首蛇身”,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蛇图腾崇拜。人类的即始祖伏羲氏、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他们两神的交合便产生了人。在出土的墓室绘画中,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交合在一起的画图。华夏祖先的轩辕氏黄帝也是人面蛇身。历代君与臣的礼服上绣的非龙即蟒,表示了对蛇的重视。民俗民风中有游蛇灯、赛蛇神的娱乐活动,文学作品中更有知恩图报的灵蛇、可爱的蛇女以及以蛇为题的诗篇。但另一面,由于它的形态给人以丑陋、狰狞、可怕的印象,故成了阴险、凶恶、狠毒的代名词,有关的寓言、故事中相当一部分是说蛇的阴险狡猾、狠毒可怖,成语“佛口蛇心”、“牛鬼蛇神”、“蛇蝎心肠”,歇后语“蛇和蝎子交朋友——毒上加毒”等等,都把蛇说成丑恶的象征。然而龙是华夏先民创造的神物、是华夏民族最终的图腾,蛇是龙的主要原形,先有蛇,再有龙,龙的颈、身是蛇的形象,因而蛇在中国人心中有着重要位置。</p><p class="ql-block"> 《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女主人公白娘子便是一条修练千年成仙的白蛇,其"侍女"小青也是一条修练了几百年的青蛇的化身。白娘子与凡人许仙结为秦晋之好,且忠贞不渝。白娘子、小青,虽为蛇,却很受人们喜爱、赞美,广为流传。这虽然是传说、神话,但却反映了蛇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曾经是多么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有四则与蛇有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一:齐桓公见委蛇。据《庄子・外篇》中《达生》记载:齐桓公在沼泽中见到一条怪蛇,回来就病了,请一位名叫皇子的人来医病,皇子说出委蛇的样子:“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辴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齐桓公听后“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这个故事被《东周列国志》第22回“公子友两定鲁君,齐皇子独对委蛇”引用,还被改编成寓言《齐桓公见鬼》,进入中学语文阅读教材,意为如果有人得了心病,对他说好话就会治好病。</p><p class="ql-block"> 故事二:孙叔敖见双头蛇。据刘向《新序》卷第1《杂事一》中 “孙叔敖为婴儿涂山”一文记载:某日,孙叔敖见到双头蛇,他听说见到这种蛇的人会死,他恐怕别人再见到不吉利,便杀而埋之。“及长,为楚令尹,未治国而国人信其仁也。”本来中国古人认为见到双头蛇是凶兆。但因孙叔敖心存良善,却变成了一件利人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故事三:晋文公见大蛇。据张华《博物志》卷7《异闻》记载:“晋文公出,有大蛇如拱,当道。文公乃修德,使吏守蛇。守蛇吏梦天使杀蛇,谓曰:‘蛇何故当圣君道?’觉而视之,蛇则臭矣。”晋文公重耳因受到排挤迫害,在外流亡19年,艰辛备尝。见到大蛇当道,便自我反省修身不够。而不是像刘邦见到白蛇当道,“拔剑斩蛇天下扬”。重耳的温良恭敬感动了天使,天使杀蛇帮助重耳,后来使重耳好运连连,回国后当上国君,位列春秋五霸。这则故事宣扬了天道酬勤和天助良善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故事四:隋侯见断蛇。据干宝在《搜神记》卷20记载:“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隋侯珠和和氏璧是传说中两种最珍贵的珍宝,但隋侯珠在秦始皇以后就神秘失踪。这则故事表达了人蛇和谐相处的观念,对于后世《聊斋志异》人鬼故事影响很大。《史记·外戚世家》中说:“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可见,龙和蛇、家和国本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中,有不少以蛇命名的著名景观。</p><p class="ql-block"> 蛇山。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长江南岸边,绵亘蜿蜒,形如伏蛇,“蛇头”临大江,“蛇尾”插东城。蛇山长约1790米,海拔85米,与对面的龟山隔江相峙,即所谓“龟蛇锁大江”。著名的黄鹤楼就建于蛇山之上,还有胜象宝塔、抱冰堂、长春观、岳飞亭等名胜,是武汉市著名的游览胜地。</p><p class="ql-block"> 蛇岛。位于大连市旅顺区西北25公里渤海中,面积1平方公里,在小岛上到处可见到剧毒蝮蛇盘绕栖息在树枝上、草丛中、岩缝里,令游人胆战心惊。小岛是蝮蛇的世外桃源,已成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被称为“珍奇的科学研究宝库”。</p><p class="ql-block"> 蛇湖。位于湖南怀化,该湖是20世纪70年代人工建成的小水库,由于拦坝积水成湖,景色特别优美,蛇湖四周群山叠翠,湖水深约30米,碧绿似玉。湖空中有山鸟飞越,鸟影鱼踪,很有情趣,周围万山重叠,群峰争雄,蛇湖就像是镶嵌在万山之中的一颗明珠。</p><p class="ql-block"> 白蛇塔。位于山西临猗城内,方形7层,高30米,相传塔内隐藏白蛇,称白蛇塔。在此塔东部也有同形状的7层塔,名许仙塔,两塔相距50米,每年7月,传为白蛇与许仙在此相会,双塔之影在月下交辉,象征夫妻相欢,誉为奇景。</p><p class="ql-block"> 巨蟒出山。位于江西三清山女神峰附近的一座山谷中,只见一花岗岩石柱拔地而起,高128米,状如一条巨大的蟒蛇横空出世,昂头直刺青天,蟒头、蟒身惟妙惟肖,实乃天工造化。传为巨蟒因犯戒被罚为石身,永远镇守在峡谷中,是三清山著名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红蛇洞。位于浙江临安市北的西天目山中,溶洞曲折幽深,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登天目山,游经此洞,洞内红蛇受惊而出,乾隆拔剑杀之,洞旁还立有记录此事的惊蛇碑。</p><p class="ql-block"> 睡蛇盘石。在四川石棉县东南麓一侧的草科乡,裸露在一条山溪草滩旁。石面扁平,有二丈五之巨,为花岗岩石。令人叫绝的是,石上凸出大小百余条极似活蛇的蛇形纹,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其小者寸许,酷似壁虎;大者盈尺如蟒。有的首尾曲盘,有的昂首凝视前方,那紧靠溪水的两条“巨头蛇”,俯首探水,似在吸尽溪流之水而觅珠,当地居民称此为“二龙觅珠”。</p><p class="ql-block"> 蛇神庙。位于福建南平市樟湖板镇,庙内塑“蛇神”三尊,三黑脸,两旁侍坐的皆红脸,头戴天平冠,手捧圭板,帝王装束。樟湖板的蛇崇拜仪式分为春秋两季。春季是在农历的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元宵节,夜里点元宵灯,樟湖板人点的却是蛇灯,每家每户都点,灯笼纸上绘有各式各样的蛇,彻夜通明,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蛇在自然界堪称强者,它身体细长,通体有角质鳞,头通常扁平近乎椭圆,眼睛看似有神却视力极差,靠肋骨和腹鳞移动,靠嗅觉和味觉寻找食物,可迅速爬行、缠绕、游动、攀高、穿缝、入洞,灵巧无比。所有的蛇都是掠食者,其食性包括各种动物。而身着华丽外衣的蛇,其毒液往往也最致命。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象条大蚯蚓,体重只有几克;最毒的蛇是眼镜王蛇、五步蛇,具有三角形头部、花纹特殊、性情凶猛等特点;分布最广的毒蛇是蝮蛇;最耐旱的蛇是沙蟒。</p> <p class="ql-block"> 古代咏蛇的诗很多,但堪称佳作的少之又少。晋代诗人傅玄的《灵蛇铭》:“嘉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云霄,下游山岳。逢此明珠,预身龙族。” 晋代诗人郭璞的《巴蛇赞》:“象实巨兽,有蛇吞之。越出其骨,三年为期。厥大何如,屈生是疑。” 今人的两首咏蛇诗反而有些意境:“蜿蜒山陌行,一现鸟兽惊。无足走天下,有嘴吞乾坤。鼠蛙皆猎食, 禽鸟也袭吞。 断桥生郎缘,冻土农夫情。 苦胆是上品, 总连蝎儿心。 本无善恶比,凶狠是天性。 千年难定论, 功过后人评。”“十二生肖尔算凶, 蜿蜒曲体悄身容。 有毒有害均非异, 存善存仁各不同。 鼓众亡秦帮圣祖, 痴情斗法困雷锋。 流言成毁千年论, 无德何能号小龙。”</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文学的广阔园地中,各民族有关蛇的优美传说也有许多。无论是英俊多情的蛇郎故事,还是蛇作财神的幻想,都聚集着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周振华,笔名剑客,生于困难时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培训,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2018年退休,省级作协会员、省政府科顾委专家、高校客座教授。先后出版长篇小说《秋风劲》,人物传记《百态风流》,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